..續本文上一頁視器。自己一天二十四小時做了什麼,能夠回味得清楚明白。有的人反省能力強,知道一天二十四小時幹什麼。有的人這種能力弱一些。但是,從理論上講,我們自心靈明覺照的能力人人本具。經過培訓,能力會更強。
我們修自覺法門,就可以清楚我們的心魔何在。落實在叁十七菩提分,就可以修四念處。比如,我們大家現在就可以實驗一下,先觀察自己身體幹啥?我坐在這裏,如實觀察我坐在這裏。我的手放在這裏,如實觀察手放在這裏。心裏心念、口裏說話都如實覺照。如果覺照功夫細致,我想說什麼,語言音聲還沒有出來,就知道自己要說什麼。四念處可以培養將自己行住坐臥置于觀照下。我們身體每一處的感覺,都要清楚如實覺照。
這是修一切佛法的基礎,沒有這種基礎,你說你要幫助別人覺照,是不可能的。佛法從南傳、北傳、藏傳,都沒有分割。前前是後後的基礎,後後是前前的提升。
有時候我們感覺,對于佛法,口裏說說蠻新鮮,但是自己做起來沒有力量。這就是我們自覺能力太差了。相當于自心是一個黑窟窿,沒有陽光、月光、燭光的照耀,整個身心世界沈入黑窟窿,其實就是無明愚癡狀態。心裏起什麼念頭,根本分辨不清是非善惡。這樣,往往在盲點當中造惡。當造惡之後,感受到惡果了,往往還不知道爲什麼會遭受這樣果報?因爲我們凡夫都具有爲自己護短,陷入自我盲點過程的特性。我們往往認爲自己做什麼都是好的,這就是落入認識上的障礙了。有了我執,往往護短,失之覺照。
很多人往往失之覺照,說話不叁思而言,往往說了而不自知。這就是自我覺照功夫太少了,這樣就容易傷害別人而不自知。
沒有四念處、四正勤的基礎。我們身受心法就沒有覺知。小乘戒律往往針對于身口,沒有覺照功夫的人,要管住自己的心念更是做不到。身口二業往往更容易被自己覺照。但是,我們今天僅僅持身語二業的戒,往往都持不了。
我們往往在愚癡無明過程當中,自己說什麼話不知道。我們沒有覺照功夫,持戒往往不可能。馬後炮都是覺照功夫哦,很多人就連事後諸葛亮都做不起來。這就是覺照功夫非常差勁。覺照功夫首先要培養起來,能夠把自己的行爲從頭回放一遍,就明白自己錯在哪裏了。
我們今天要見煩惱賊,知道它怎麼把智慧給我們吃掉的,這些罪魁禍首怎麼作案,要知道,要覺照。比如,嗔心怎麼起來,怎麼燒掉功德林,當你有覺照功夫以後,就發現,不需要別人給我們指出,善知識在哪裏呀?就在我們自性覺照功夫當中。善知識有內在與外在的。從佛菩薩到曆代祖師大德,到講經法師,都是從外在提醒我們應該修自我覺照,修起來了,自心就是內在善知識。把內在善知識修起來就是內心供一個佛,佛在靈山莫遠求,這才是我們究竟皈依的處所。
如果我們暫時修不起了,就還需要善知識引導。
16、如何才能做到平常心?
能夠穿透事相,把我們執著的一切穿透之後,能夠見到空性、實相,這樣才能做到平等心、平常心。什麼是諸法實相,一切事物都是無自性的,凡是與實相相違背了,就會顯示差別相。比如,當人和我放在一起比較時,就會顯現不平等。要多聞思修,多修戒定慧,要明了萬事萬法沒有自性,平常心才開發得出來。
17、斷惡必須要有叁心,修習謹慎心的一種具體方法,請師父慈悲開示。
修習斷惡必須要有叁心:決斷心、長遠心、謹慎心。決斷心就是我們和惡法要有決斷的力量,你沒有決斷的力量,惡法就不願意離開你。你不願意離開它,它也不願意離開你,一旦和惡法形成兩廂情願,就不容易斷了。有了決斷的勇猛心,還要有長期作戰的准備。有了長遠心,還要落實在每一步的具體細節中,就是謹慎心。怎麼修學謹慎心呢?一是加強覺悟能力,沒有覺悟性的時候,你不能了知世出世間法的因果。所以說覺悟的能力,首當其沖。把覺悟的能力生起來之後,最主要就是放在因果的謹慎抉擇過程當中,要有非常深入、細致、到位的因果取舍觀念。如果不謹慎,粗心大意了,就看不清楚真實的因果關系,這樣,取舍往往發生偏差。如果發生偏差,就糟糕了。所以說把覺悟心要時時刻刻提起來,就是最初的警覺心。警覺心要深入,要到位的話,就是對空有兩個方面要如理如法地認知。
一個方面是立足于空性,和空性原則相違背的,我們要善加取舍。二一個是在世俗名言谛當中的因果取舍——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的取舍也要相當到位。謹慎心要發生在空有兩個方面如質如量地認識和如質如量地取舍方面。具體修法呢,一個方面是空性見解的具體建立,空性的修法;二一個一是因果道理的取舍、認知與因果道理的具體運用。這兩個方面修學到位以後,謹慎心就能隨時隨地提得很好。
18、請問師父:出離心主要通過修習四種不共加行,但是並沒有正修無我空性,那麼這樣生的是願出離心嗎?究竟出離心是否要在中士道正修空性時顯現呢?請師父慈悲開示。
出離我執是真正的出離。中士道正修人我空性,是有一種修法的。人我空性的修法,有很多前行方法,我們修行,不要急功近利,往往修行是從整體來修行的,准備功夫很多。比如,在堂屋跟前挖一個坑,也可以載舟,但是,這個舟,也許就是一片葉子了。我們要想學習出世間修道,准備功夫需要很充足。
從最初的人身難得,再在因果道理中認識得人身的因果性,再培集善業等,出離心才修得起來。修人我空,往往在思維共加行,不共加行,聞思修、戒定慧,積累善業的福德心、出離心都要修起來。前面的加行法是爲出離心之基礎,是一個整體,不是單單一個法,就把人我空性修得起來。
19、怎麼才能知道自己有沒有生起出離心,出離心的量是不是具足呢?請師父慈悲開示。
出離心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裏講得很多,首先是對五蘊的出離,對于色受想行識的出離,就是《心經》裏所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們自己認識到沒有?二一個,認識到色是生滅法,是緣起法,我們站在更高的層次,來放下當下的執著。我們沒有放下,就是我們對每一個色都是那麼執著。
出離心主要是出離人我的執著,對于五蘊不要認爲是真實的自我,其實沒有一個常一恒在的我。所以,出離心更主要是針對我執來産生的。有沒有生起出離心,主要看我們在五蘊中出離我執沒有。有一種願出離心,有一種究竟出離心。我們雖然沒有生起出離心,但是,知道有這樣一種方向,隨時在聽聞佛法,修集資糧,以聞思修修集無我空性慧,這個叫願出離心,看到我執的危害,隨時對治我執。
這樣久修,就能證得真實出離心,就能明了沒有一個真實自我,遠離我的執著心。
我們看出離心的量是否具足,可以從願出離心與究竟出離心來看待。如果我們願意出離,就會隨時隨地積累人無我的法的道理,隨時隨地修行都是對治我執。真實證得出離心之後,人無我是能夠顯現出來的。任何法當中,都能夠看到它的變動性,它的沒有一個自我。
大家可以看看《菩提道次第廣論》關于出離心的部分。
20、聽了師父的講法,在名言上知道了什麼是出離心,出離心在哪裏用功,感恩師父!但在日常中用功的具體方法請師父慈悲開示。
日常生活當中具體用功方法,《心經》裏講得很好。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就是隨時隨地我們對于我們自己的五蘊身心要觀照它沒有自性。當我們對色受想行識五蘊的執著生起時,隨時用般若空性觀照它,用般若空性觀照對色受想行識生起的執著心,那就可以。用功方法就是隨時用般若來觀照自己的執著心,就可以。如果不懂怎麼去觀照,就可以學習觀自在菩薩的《心經》,那就可以學到很多。
21、出離心還是屬于妄心嗎,佛菩薩見性了,就沒有出離心了嗎?請師父慈悲開示。
看你從哪個角度看。如果從出離心的界定,就是出離一切製約。我們現在,看出離心,是出離現實的問題。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都是由于虛妄分別而來。問題是虛妄的,所見虛妄,能見也是虛妄,所以,出離心從這個角度看,也是不離于虛妄的。但是,這個問題也能幫助我們出離虛妄。因爲,出離心能夠幫助我們出離虛妄,相比于其他虛妄心,出離心就真實得多,因爲它能夠幫助我們出離虛妄。佛菩薩見性之後,沒有問題,也沒有所謂出離。只見法性不見問題與出離。法性是遠離能見所見,遠離人我對待的,當然,也就沒有所謂的出離心了。
站在名言角度,佛菩薩見性了,就是已經真實出離所有問題。他的智慧本身就是出離的本身,從名言的角度也可以安立。看你站在哪個角度看了。
22、請問法師如何發起菩提心?
我們平時在講菩提道次第廣論時,講得多了,比如修自他相換啦等等。
23、怎麼能修得四無量心呢?在家的居士能修嗎?請師父慈悲開示。
都能修。慈心予樂,悲心拔苦,喜心是爲衆生離苦得樂而歡喜,舍心是修怨親平等的平等心。
以自我爲中心,損傷別人,其實,任何一件損人的事情都不能真實利益自己。要想真實利益自我,就必須放下自我,真實利益衆生,成就自己真實的智慧。
有興趣的居士可以在網上找一找,慈心無量的慈心叁昧的修法,悲心、喜舍心都有專門的修法,可以自己找來學習。今後我們可以專門來講四無量心的修法。
24、每次念佛完了都要回向嗎?回向給自己的親人,再回向給一切衆生,功德會不會越分越少?如果忘記回向功德就丟失了嗎?請師父慈悲開示。
是的,每次念佛結束都要回向。回向與發願是一樣的。沒有願心修行就沒有目標了。回向與發願是一樣的,都要對准自己的目標,怎麼樣發願就要怎麼樣回向,一個在前一個在後,都是一樣的。發願與回向,是將我們修行的點點滴滴都串起來。
比如,我們修行時心很散亂,善惡雜陳,惡…
《智海法師智悲答疑(修學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