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11▪P2

  ..續本文上一頁發生憂愁。有一天在夢裏面就見到一位老人告訴她:“這個樊江城,這個女子前世她是淨業和尚養的一只老鼠,長生鼠。你兒子前生作書生的時候偶然進了寺院了,把這長生老鼠給弄死掉了。所以今生今世那就是冤冤相,他結成夫妻了,你前生把她弄死了,她這一輩子當然發脾氣來報複你了,對不對。所以說這個人力沒有辦法挽回,只有每天早晨虔誠念觀世音菩薩的咒一百遍,大悲咒、六字大明咒,這些咒語,每天早上你念一百多遍,應當有效果。”這個老人就這樣托夢給她。揭示了這個高秀才和這個女子樊江城他們前世的一段業緣。

  母親醒來就告訴丈夫,你們兩個是這樣一段因緣,你前輩子把她弄死掉了,這一輩子她來報仇的、報怨的,于是這夫妻倆每天早晨一起念觀世音菩薩的咒語。這樣過了兩個月,這個樊江城反而比以往更狂暴、更放縱。好像這個念咒語沒起到作用,不是,她的業翻出來了。那麼這一天,來了一位老和尚正在門外講經說法,圍觀的人也有很多,這個樊江城這個女子也出去觀看。

  這個老和尚講完經了,要了一瓶清水,端水對著樊江城的臉大聲說:“莫要嗔,莫要嗔,前世也非假,今世也非真。”給她說咒語,“鼠子縮頭去,勿使貓兒尋。”說完以後就吸了一口水噴在這個樊江城這個女子的臉上。這個樊江城很奇怪,她的性格那麼爆裂的、脾氣那麼暴躁的。這個老和尚把這個水噴在她臉上,她居然是默然不語,擦幹了自己的臉,自己就回去了。說來因爲奇怪,從此後她就痛改前非,性情變得非常柔和、非常孝順。你看看,有沒有效果,效果就出來了。我們這樣就知道,由我們自己親人代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他都能夠遠離這種嗔恚心,何況說是我們自己發心至誠懇切的來念觀世音菩薩,當然他的作用就更大、更能夠讓我們遠離嗔心。這是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能對治這種嗔恚心。所以說這個人,人與人之間那的說不清道不明。我們這一輩子遇上周圍的人,嗔恚心那麼嚴重,他都是有一個前因後果的。

  我看一個心裏治療的一種割愛,他就講到,這種人與人之間,說不清道明的情況,不是冤家不聚頭,這些冤家聚了頭了,由于往昔之間彼此有業障,所以說這一輩子這個脾氣大多數都改不過來。你比喻說;婆婆和媳婦經常要拌嘴,在一個家庭裏面經常要拌嘴,這兩個人內心理面也不想拌嘴。但是遇上環境以後,那就真的控製不了,非得要鬧架。像兩夫妻,你要是善緣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兩個人見了就不自主的很歡喜,要是惡緣結合在一起的,兩個人見了以後,內心理面不斷的警告自己,控製、控製、忍住、忍住,但是就忍不住。一句話不對頭,那個無明火,崩,就冒起來了。你看是不是經常是這樣的情形啊?我們發脾氣,人人都知道這個脾氣不好,自己也在告誡自己,要改、要改、不改不行,但是一遇上這種對境,不得行。他說現在有一個心裏催眠術,專門來治療這種東西。我看這個日常法師,他在講《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時候,專門推從這個方法。啥方法?他在《菩提道次第廣論》後面他還福有一個,前世今生,就是從心裏割愛催眠治療當中,發現了很多秘訣。什麼樣的秘訣呢?她這個婆婆和媳婦老是不由自主的吵架,老是不由自主的産生矛盾。這媳婦很煩惱,哎呀,我怎麼能夠對治這個壞脾氣呢?他們都說這催眠很厲害,我去催眠一下、治療一下看看。這催眠師就把她催眠了,進入那種睡眠狀態了,你說睡眠也不是完全睡眠,這個心裏指導師就引導她,你看你這個脾氣是怎麼引起的呀?在什麼地方、什麼原因引起的呀?诶,她就回到前世摸一個時段,和她婆婆曾經發生過非常厲害是一種沖動。這種脾氣沒有解決,前世沒有解決,今生今世還躲不了,婆媳兩個又碰面了,所以說這個脾氣老是控製不了。在催眠當中,這心裏治療師就問她,既然是往昔時候你婆媳兩個人關系沒有處理好,今生今世你想不想處理啊?想處理,你知道怎麼處理嗎?要忍辱,明了這個道理以後知道要忍辱,既然前世沒處理好,今生今世在不處理好的話,下一輩子更糟糕。她就知道了,回來他就告訴她的婆婆,哎呀,我今天終于知道了,我和你前世有一段因緣,我們兩個關系沒有處理好,才是這樣的。婆婆就不信,什麼前世、什麼今生?脾氣不好嘛,你還怪前世。她也建議她的婆婆,你不要不信,你也去催眠催眠,她的婆婆也去催眠,結果經過心裏師一引導,她的婆婆說也奇怪,又回到同一段時空之中,他所看到的事情,前世的這種冤孽,和她媳婦看到的前世的冤孽一模一樣,回到同一個時空段當中,就兩個人關系沒有處理好。所以說前世的因緣沒有處理好,今生今世你還逃不掉,兩個人還必須得面對來解決它。這個給我們很大的警惕,什麼很大的警惕呢?你比喻說我們今天,夫妻關系沒有解決,兩個人鬧離婚,好像離了婚就一了百了,是不是一了百了?不是。你兩個人今生今世夫妻因緣沒處理好,下輩子必然還由莫種形式兩個人還要走到一起,走到一起的時候還是不舒服,你看不慣我、我看不慣你。只要問題沒有解決,在將來摸一個因緣時段,你必然會遇上他,生死輪回當中你兩個人的問題不解決,那是不得了的,隨時隨地他不是增加這種冤仇那就很了不起了。要是將來不斷的碰到一起,直到你們兩個不能夠忍受,兩個都能夠主動發心把它解決了,好了,這個人的關系才能夠輕松下來。如果不然你怎麼逃得脫啊?

  這個人世之間所說的;不是冤家不聚頭,他實際上就這個道理,你看老百姓都有這樣的體驗,是吧。這個我最看不慣了,我發願永遠不要看到他,雖然說你發了這樣的願了,但是很奇怪,走哪裏你都碰到他。所以說不是冤家不碰頭,這民間來的,老百姓總結的。這說明一個真理,就說你這個壞脾氣、壞關系,沒有解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不能善罷甘休的。兩個人之間那個惡劣的關系,你要不從惡當中解脫出來,你這個關系永遠擺脫不了,只有大家都能夠發善心,大家都能夠解除這種冤孽。于是依這種善心才能夠甘休,依這種善心才能夠停止。我們今天聽了這個道理以後,回去以後你要學會一種道理,什麼道理,就想我們佛教當中,你說這凡夫不打無明、不發脾氣,不太可能。但是這個和尚當中就有這句話,當面打無明,背後求忏悔。一下子控製不了兩個人發了無明火了,這是破不得已,下來以後兩個人一定求忏悔,彼此之間冷靜下來以後,一定要好好的求忏悔。對不起,我剛才沒有控製好,走火了,傷害了你,當時那個火上來了,沒有辦法,我不是故意要傷害你的,我求忏悔,以後你這樣了。你看,各自退一步他就好了,對不對?不要有隔夜仇,隔夜仇啊,往往你說你今天不理,明天不理他,其實這種業沒有過去的,一天一天它都在增加,一天一天它都在積累,積累在那多的時候,很糟糕,你周圍的人際關系幾乎都被破壞,今生是這樣,下一輩子還是這樣,這就很糟糕。所以說你跟父母的這個有些不高興,夫妻之間有些不高興,兒女之間有些不高興,親戚朋友乃至單位同事、領導有什麼不高興,要及時的去求忏悔,求得對方原諒,內心裏面真誠的溝通,真誠的交流,把這樣的問題解決,如果不然話的以後他就會怎麼樣,拉你的後腿。

  比喻說念佛,你往生,你本來沒有冤家對頭的話,他就輕輕松松,臨往生的時候沒有冤家對頭找上來,周圍的人都是幫你的,今生今世你的人緣好,來助念的很多,你沒有結冤家對頭,那些諸佛菩薩來接你的時候,他就沒有障礙。假如說你這一輩子幹的壞事太多,接的冤家對頭太多,臨命終的時候這些冤家對頭就來了,不得了啊,他給你製造種種障礙,你說恐懼不恐懼呀?非常恐懼。大家一定要好好的處理這個人際關系,人際關系處理不好的話,彼此糾纏在一起。一定要這種善心來解決它,它能夠遠離嗔心,不要結冤家對頭,特別是從我們現在做事情、說話、起心動念,我們心地裏面不要敵人。真正慈悲的他沒有敵人,真正智慧的人他沒有人相、我相,要朝這個方面去學,努力消除自己人相、我相的執著,努力的消除敵我對待,都是朋友、都是我自己的父母親,都是諸佛菩薩來點化我,這樣子的話你的心態就不一樣,這個學會沒有呀?學會了!(大衆)好多都不敢說學會了,呵呵。他說你這個道理我懂了,但是會不會,我回去做一做看。要發一種勇猛心,這個道理我會了,回去以後我一定要照這個方法去做,要勇敢的承擔。爲什麼我們不敢答應呢?就是給自己留了一空間,不能夠打妄語,做不到就是做不到,你給自己留了一空間。一個方面說明你很老實,二一個方面也說明我們自己很軟弱,對不對?明明懂了這道理,我應該照著這樣去做,但是自己能不能做到呢?自己懷疑自己不敢承擔,不能夠勇敢的來發心、來發願。如果說你願心都發不起來的話,將來能夠做到嗎?那就不太能夠做到。爲啥?因爲我們心地裏面很軟弱,願心沒有發起來,你想都不想,你願都不願,你想一想你怎麼能夠做到?那種行爲上結果就會打回扣,所以說要勇敢的發心,要勇敢的承擔。這樣子對治我們的嗔恚心有很好的一種作用,這是對治嗔恚心。

  念觀世音菩薩聖號怎麼樣能夠遠離愚癡?他的這種的道理在哪裏?《楞嚴經》上也有解釋,他給我們所說:“銷塵旋明,法界身心,猶如瑠璃,朗徹無礙,能令一切昏鈍性障,諸阿顛迦永離癡暗。”這裏面阿顛迦,阿顛迦是什麼?就是我們所說的業障非常重,我們今天所說的一闡提,沒有善根。愚癡是什麼?就是我們今天虛妄分別心。什麼叫虛妄分別心?就是喜歡亂想,瞎想、邪想,這就是虛妄分別心,他不按照如理如法的去起心動念,合理的自己不想,不合理的他老在那想,這就是沒有找到門徑。可以走的通他不走,走不通的他偏要去撞欄牆,故意給自己過不去。這個問題大了,我們一般衆生還喜歡這樣,所以說我們愚癡。也打一個比方,表現在嗔恚心上,人家罵了你了,你嗔恨了。氣得不得了,哎呀,那個身心都在顫抖,在那兒發緊,看看心髒病就要發作了。人家告訴他,不要氣、不一要氣。怎麼不氣,這個事情發生在我身上,不氣才怪。明明看著要把自己氣發病了,人家勸,他動都不動,他還喜歡去生氣。這是不是無明?這是不是愚癡?那就是愚癡。明明人家是爲你好,但是還是勸你不了,自己還是一股勁的往裏面鑽,鑽牛角尖,鑽進去不想出來,這個是實爲習慣的問題。這個實習慣,就是我們所說的虛妄分別心,習慣了。由于這樣虛妄分別心障蔽了我們本有自性光明,這就是愚癡的根本原因。觀世音菩薩他修反聞聞自性,反聞聞自性我們說外面的色深香味觸法,這六塵,基本上能夠消除六塵的作用,他在而不在,世間上人不在他都要弄出很多紅塵的煩惱來。但是觀音菩薩因爲反聞聞自性,反照自性明了自己的如來藏,安住于自心、安住于如來藏,遠離于外面色身香味觸法的這六塵的幹擾。所以說這六塵慢慢的失去作用了,由于六嗔失去作用,根境對待慢慢也無能爲所,沒有能對待的根,沒有所對待的六塵。這樣子我們自性就遠離根塵的對待、遠離虛妄分別,恢複了我們自性的光明,法界的身心世界就像琉璃一樣,充滿光明、內外透明、光明亮結通、沒有障礙。這個子他就能夠加持處在昏迷暗鈍的衆生,永遠遠離這種愚癡的黑暗。诶,他就是這樣,你可以看看。

  我們試驗一下,你眯起眼睛來。什麼也沒想,你看你內心是什麼?幾乎都是黑乎乎的一團,愚癡、黑暗。下面我們做一個試驗,我們看那個觀音菩薩,那麼樣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身像非常莊嚴、從頭到頂、身口意叁業發出一種光明。當我們憶念觀世音菩薩的時候,把觀世音菩薩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看我們心裏面還是黑暗的嗎?不是黑暗的了。那是菩薩的光明、菩薩的莊嚴、菩薩的智慧。你看這個道理不要好深沈,只要我們現在試驗一下就能夠明了,一念觀世音菩薩的時候,觀世音菩薩的身像、莊嚴、智慧、神通、光明就能加持我們遠離內心的黑暗,所以說他能夠對治愚癡。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11》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