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何謂「默照禅」?
中國禅宗,到了南宋之初,曹洞一脈出有宏智正覺禅師(西元1091至1157年)首倡默照禅。
默照禅法是最容易用的修行方法, 不需要像修次第禅觀那樣,一個次第一個次第的修。
但是,默照禅法的功能是涵蓋著次第禅觀的。因爲其內容是非常直接,用的方法也非常簡單, 只要掌握著不把自我意識的執著心放進去, 不作瞻前顧後的妄想思索, 當下是什麼便是什麼,那就跟本來面目相應了; 放舍我執是「默」,清清楚楚是「照」, 這就是默照禅。
默照是先照後默,但是爲何不叫照默,而要叫默照呢?
通常在任何狀況下,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就叫做照。譬如說:「我在吃飯,我在胡思亂想,我真煩惱,我真生氣,我好快樂……」知道在做什麼,是照,但不是在用功修行。因爲知道自己痛苦、不舒服、麻煩、高興、快樂,但是不知道該怎麼辦,那就不是在修行了。若在修行時,發覺有這種種狀況發生,馬上終止它,並且告訴自己說:「我不要跟著它跑!」這就叫做默。
因此,默的工夫是對于所照的心境要默,默那些所知、所覺、所想、所受的身心狀況,不再被它們影響下去,也就是默其所照,所以要倒過來,稱爲默照而不是照默。
照是覺照,是心中知道自己的心境正在什麼樣的狀況下,如果連對自己當下的心境是怎樣都不知道,那就不是在用照的工夫了。
有一些人,整天叽哩咕噜的講話,但是他們也不清楚自己爲什麼要講?在講些什麼?還有的人身體會像猴子、小狗似的不斷在動,他知道自己在動,但不知道爲什麼要動,這些都是沒有覺照的盲動。
照,是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在想什麼,也清楚地知道心裏所産生的種種反應是怎樣,但是無法控製自己的心,有時候,希望想的事想不到,不要想的事卻一直在想。
默的工夫,就是發現了這些心裏的狀況時,馬上切斷它;知道有諸相,知道有萬事,那是照。但是我們的目的不僅是照,而在默照。剛開始用方法時,一定要先默那個照,等方法用得很得力、很成功時,則是默照同時。
---摘自《聖嚴法師教默照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