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摩他之開示
宗薩欽哲仁波切
首先我們應找出爲何要修習奢摩他的理由,基本上,修止是爲了獲得某種程度的自我控製力。這表示目前我們毫無自我控製力。在我們面對的許多難題,我認爲我們經曆最深層的焦慮和痛苦之一,是內在的基本不安全感。此不安全感正是我們必須摧毀或至少應了解到的。
我們的基本不安是有關于我們本身,更具體地說,此不安乃關于是否有“我”或“自己”,通常我們不太可能問這個問題,但下意識或半下意識裏一直都在質疑。佛教教義上認爲內在不安,乃當我們不斷審視自己的生活,尤其是日常生活時,會發現自我的存在頗爲懷疑。
舉例來說:自我介紹時,我們會說“我是某某某”;我們可能將自己名字印在名片上,或尋求各種途徑以獲得進階或得到某種稱謂,更細一層的探究:我們還經曆像摯愛與爭鬥等等的各種極端情緒,這些情緒,實際上還超乎了對別人的愛著與侵犯,它們産生的原因是爲了說服我們“自己存在,我確實存在”。
無可避免的,我們還是常感不安,出于這種不安全感,我們製造了許多無謂的希望與期盼,無以設數的期待都落空了。
事實上,我們也常曆經那些不期望它發生的,實際中,我們不希望發生的,似乎老是出現,當這種情況反覆發生後,人們開始失卻對自己的尊敬,也喪失對周遭環境的尊敬,信任就不再有,這就是爲何多數的我們,不易對人或事有崇敬的看法(sacred outlook)。對自己沒有崇敬的理念,就不會有確定性,更不用談對,宗教事務上,如對上帝或聖靈等有崇敬的觀點,我們甚至不確定自我是否存在。We”re always in doubt。即使如此,多數時候我們還是我們存在。但我們也相當聰明,我們知道我們在僞裝,我們想要隱藏,不願自我承認我們正僞裝。爲了遮掩,我們可能做一些與別人有關的極端事情,或對別人吼叫。做完這些事情以後,它給予你一種自我存在的滿足感。你也活在這種膚淺的滿足感生活中,實際上你的自信還是不堅固。
于是我們逐漸喪失對生活的認知與欣賞…我認爲我們應該對自己的生命develop某種程度的了解與感恩,當我談到生活的欣賞與認知,此生活可是包羅萬象。舉例來說,我吃餅幹時,當餅幹進入我的喉嚨,我應該真實感受到“哇!真不可思議!我能夠實實在吃到餅幹,太美妙了”你知道嗎?也許事情不會是這樣。再舉例來說,當我在嚼餅幹,餅幹在我嘴裏溶化,可能忽然間屋頂塌下來,可能把我壓死了。這片餅幹永遠也不會進入我的喉嚨!所以發展出對生命的認知與欣賞多麼地重要,而“止”的禅修即是一把鑰匙,一把非常特殊的鑰匙,得以進入這種認知與欣賞。
因此我們現在有了兩個目標:藉由禅修建立相當的自信,換句話說即消除基本不安,同時學習如何欣賞分分秒秒的生活。然而這不是真正的佛教,而是很人性的作法。你不能稱其爲一種宗教,事實上,許多奢摩他禅修大師常說修止並非是要達到去除各種煩惱,完全捐棄二元對立現象的開悟境地。其目標,正如我較早所說的是得到自我控製的能力,當能自我控製時,我們可以獲得相當程度的信心,認知與欣賞每一分,每一秒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