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忍辱
《金剛經》雲:“如我昔爲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 這裏講的是忍辱。
宣化上人說,初學佛一定要忍辱,切記。
當然啦,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這也是一般人的道德常識,具有中國人的智慧。其實,在佛教裏,忍辱不是爲了忍辱而忍辱,而是爲了把忍辱轉化成精進的動力。
我們受了點刺激,就會憤發圖強。修行也是如此。沒有忍辱,就不會精進。大乘佛教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智慧、禅定,這象觀世音菩薩手裏的*輪一樣,是*輪裏的六條輻。從布施開始,布施能促進持戒,忍辱能發起精進,智慧能産生禅定。所以,佛教徒,應以六度圓滿的角度,看待忍辱。
這個忍辱,既包括了中國人生活的智慧,也是修行人必修的六度之一。在生活裏,要甘于吃虧,吃啞巴虧,但是佛教徒的這個虧,不是白吃的,受了刺激,讀一卷《金剛經》或《地藏經》,功德就賺回來啦。
偶說的有點鄙陋,但就是這麼樣的。希望大家都以佛教徒的身份,以修行六度的角度,來重新看待忍辱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