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身如樹樁
這可真是難堪。爲了維生而必須進食,何其悲哉。經反複思量,他仍得不出任何解決之道。年事已高的他,因而決心出家尋道。
他將出家的配備備妥後,自行削去發絲,遂入屋內。當妻子乍見已削發的丈夫時,猛然大哭起來。他向太太懇求:“自我出生以來,未有出家機緣,在此希望你能祝福我。我誠摯地想出家,可事後我一定還俗歸來。”他的妻子這才允諾。
他在當地的寺院出家,經出家儀式後便向戒師請示修行的方法。當時戒師告訴他:“你如果決心要修行,勢必要禅修,去追隨一位禅師,別呆在臨近俗家的地方。”明白後,他決定依教奉行。他在寺瑞安度一夜,隔日便啓程,沿路詢問阿姜 查早期的知名禅師——阿姜 通葛拉的下落。
這位雖仍不善于身著袈裟的新進比丘,肩擔著衣缽四處雲遊,最後他終于尋獲阿姜 通葛拉。
“法師,我這一生已沒有其它目標了。我想把自己的身體和性命都交給你。”阿姜 通葛拉回道:“好極了,功德無量!你差點就找不到我,因爲我正打算要去別的地方,你就作禮、一旁坐下吧!”
這位新進比丘問:“既然我已出家了,該做些什麼呢?”
當時他們湊巧坐在一株斷樹殘幹旁,阿姜 通葛拉于是手指著身旁的樹樁說:“就把你自己當做這個樹樁吧。也不必做別的事,只要把自己當做樹樁就好。”他如是教導這位比丘禅修。
說完,阿姜 通葛拉便起身離開,留下這位比丘獨處思考。“阿姜要我令自己宛如樹樁,我該如何才是?”他在行、住、坐、臥中不斷思量這句話。他想起樹樁的前身本爲一粒種籽,它的成長過程包括逐漸茁壯、老邁,終遭砍伐,而今僅存這殘段樹樁。樹樁從此不再生長,亦不能開花結果。他反複斟酌、再叁思量,以此竟成了他的禅修所緣。他藉此道理引申至一切的現象,亦能轉而向內用以己身。“再沒多少時日,我大概就會有如這棵樹樁般一點用處也沒有了”。
這份覺悟促成他不再還俗的決心。
他的心經此關鍵而有了決斷,種種因緣促成他抵達此刻的階段。心一旦至此,萬事不能加以阻擋。我們同在一艘船上,理應引以爲鑒,並付諸實踐。能生而爲人,得之十分不易;不僅目前不易,未來亦然。青年會成長,長成而後轉老,老來病痛纏身,終將病痛死亡。如此不滅的生死流轉絕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