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寺院的煩惱▪P3

  ..續本文上一頁們有不同的偏好罷了。

  至于贊譽和诋毀。你覺得贊譽容易放下,诋毀比較難嗎?它們其實並無兩樣。但是,當我們受到贊美時並不會難過,反而很高興,感覺並不尖銳。被批評卻是沈痛的,所以我們覺得不易放下。高興其實也一樣不易放下,只因我們對它的偏愛,所以沒那麼急于排除它。受贊美時的喜悅和遭批評時的刺痛感其實是半斤八兩、一模一樣的,只不過心在遭遇這些事情時,我們的反應有所偏頗罷了,所以並不排斥跟它們親近。

  請各位要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在禅修中不免遭遇種種心理煩惱的現起。但正確的看法應是:不論苦、樂,都要能放下才是。縱然我們希求快樂,排拒痛苦,但我們依舊必須視它們爲等同無異的。這些都是我們勢必會經驗到的。

  快樂是世間人類所希求的,痛苦則不然;至于涅槃,則超脫了喜、惡。各位能理解嗎?涅槃是不涉貪求的。所有這些離苦得樂、解脫苦樂的貪求,都不存在;它是寂靜的。

  就我的看法認爲,覺悟真理不能憑靠他人。各位應明白:所有的疑惑須藉由自己精進不懈地努力修行才能破除,光詢問他人是不能達成的。唯獨自身的精進不懈,才能止息疑惑。

  切記這點!這是修行中的重要原則。付諸實踐才能使你成長,讓你逐漸明了善惡。“精進修行的沙門,解脫于疑惑”。不論我們走到哪裏,只要精進修行,一切事物都能迎刃而解。問題是,我們往往不能堅持到底,無法安忍困難的遭遇,覺得面對痛苦是件難事,逃避則比較容易。如果能確實面對和安忍,我們會獲得智慧。自然而然地,修行會開始成就我們,教導我們善、惡和事物的真實本然。我們的修行將教示我們錯誤思想的過失和惡果是如此千真萬確的,但能看透這道理的人卻少之又少。人人皆期望能即刻開悟,沖動地到處催趕,結果修行反而每況愈下。這點可要小心。

  我常教導說:“定”是靜止的;流動的則是智慧。禅修的目的就在于將心靜下來使之寂止不動,于是(智慧)才能流動。

  我們剛開始要摸清靜止的水和流動的水的模樣。修行一段時間後,我們會發現這兩者是如何相輔相成的。我們必須如止水般將心靜下來,然後才能流動。它既是靜止的,亦在流動;這點並不易理解。

  我們明白靜止的水是不流動的,也了解流動的水絕不是靜止的。可是在修行中,我們兩者都兼而有之。真實的行者之心,宛如靜止的流水或流動的止水一般。在修“法”的行者心中所生起的一切,就仿佛流動的止水一般。說它是流動的,並不正確;說它是靜止的,也不盡然。平常來看,靜止的水是不流動的,流動的水不會靜止的。但是,一旦有了修行的經驗,我們的心就會處于這種靜止的流水的境界裏。

  這是我們前所未見的。我們所見過的流水都是流動的,看到的止水亦非流動的。在“法”的修行中,我們有止、有定,並和智慧相互交融。我們具備戒、定和慧,所以不論到哪兒坐禅,心都是既靜止,同時也在流動。也就是靜止的流水了。一旦具備禅定與智慧,止和觀,就是這個境界;法爾如是。如果你證得了“法”,這種體會就會無時不刻的存在既是禅定,亦具足智慧;既爲流動,亦是靜止的;雖然靜止,卻在流動。

  這種境界一旦在修行者的心中産生——一種截然不同與陌生的境界,是跟過去平常心所認知的截然不同。以前當它流動時,只是流動;靜止時,不致流動,而且靜如止水——我們可以以水來這般比喻心。如今,它已經進入一個靜止的流水之境界,無論行、住、坐、臥,它都像那流動而靜止般的水。讓我們的心都如此,既有禅定,又具智慧罷。

  禅定的目的是什麼?爲何我們要具備智慧才行?它們的唯一目的,只在于解脫苦,別無其它。我們當下正在受苦、住于苦、不知苦,因此執迷不悟。但是,如果心如同我先前所述,就會具備各方面的智慧。彼知苦、知苦因、知苦滅、知滅苦的修行之道。這便是四聖谛;靜止的流水一旦呈現,四聖谛于是昭然若揭。

  一旦到了這個境界,不論做什麼,我們絕不會放逸;放逸的習性會減弱而消失。不論有何經驗,因爲心已積極修行,它害怕修行會退轉,所以不至于放逸懈怠。從經驗當中不斷修行與學習中,我們啜飲法乳,信心就會不斷增長。

  修習“法”者必須如此,不應該只做追隨他人之人——我們會因朋友不修行,而自己也不好意思修行。他們不修,我們就跟著停止;他們修行,我們才跟進。如果老師叫我們做,我們才做;如果他沒說,我們就沒動作。這不是通往覺悟的捷徑。

  我們這兒修行目的是什麼?在于有朝一日,獨一靜處時,我們依舊能繼續修行。因此,今天大家在此共住、早晚共修,彼此一起修行。我們養成這種習性,以使修行之道能化入內心,乃至任何住所,均能如此以往般繼續修行。

  這就好像得到了一張保證書一樣。如果國王要來,我們會盡力將一切打點妥當。國王在此短暫地停留之後,便離開了,但是他會發一張皇家保證書,以昭示本寺的如法如律。如今我們大家在此共住修行,等于是好好學習修行、了解修行、將修行化入內心的最佳時機,這才使各位皆能自知作證,一如順利長成的孩子一樣。

  

《寺院的煩惱》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