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修行的投入
方才概略提了幾則我過去的修行故事。我過去書讀得不多,沒什麼學問。我研讀的是自己的這顆心,並且以自然的方式反複嘗試,從不斷摸索中學習。當我對某物心生愛好時,便會去檢視其來龍去脈;不可避免地,總會把自己帶到一些痛苦中。反觀諸已是我的修行功課。我對自己的了解便在領悟和慧觀的加深中逐步明朗。
奮不顧身地修行吧!如果真想修習佛法,就請別考慮太多。禅修中若發現自己執意追求成果,最好是暫停下來。你總會在心一安穩、平靜時,就開始想:“這就是定!不是嗎?這算不算是呢?”果真如此,便要趕緊停止。請把你所有的分析和理論學問打包起來,存放在木箱子裏,別將它扯出來檢討或宣揚。因爲這種知識不足以洞察內心,此知識跟彼智慧是截然不同的。
一旦看透了事物的真相,它是跟文字記載不一樣的。舉例來說:我們寫的“貪欲”二字。當貪欲障蔽我們的心時,剛寫下的那兩個字不可能表達出與實際狀況等同的意義;“嗔怒”亦然。我們可以在黑板上把它寫下來,可當確實發怒的時候,卻又跟真正的經驗有落差。嗔恨早在我們未讀完字前,就已吞噬了我們的心。
這點極爲重要。雖然佛學理論的確無誤,但是把它們帶入心中卻很重要;它必須內化。佛法若沒有植入我們心中、沒有真實照見,就談不上真知。當初,我也是如此。那時候,我雖然不曾深入經藏,可是所學的仍足以應付某些佛學試考。有一天,我有機緣聽聞一位禅師開示,聽的當下竟生起一份不敬之心。彼時的我不知如何接受一場真正的開示,也不能夠明白這位雲遊僧的開示內容。他的開示似乎得自于親身經驗,仿佛真理就在他眼前。
隨著時間的累進,我從修行中亦獲得不少第一手經驗,親身體會到那位禅師所謂的真理。我領悟到覺悟的方法,慧觀于是隨之而來。此時“法”已在我身中紮下了根。經過好長一段時間,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那晚禅師所開示的無不得自于親身體證;他所揭示的法都直接來自親身的體驗,依自己的領悟和慧觀如實說明,而非照本宣科。等到我自己實踐正道時,經曆每一項他所說明的細節後,必須承認他說的一點也沒錯。所以我便繼續向前邁進。
請把握每一個你能精勤修行的機會。不管修得平不平穩,不須在此煩憂。最首要的反而是:應該修行之輪開始轉動,以創造未來解脫的潛因。如果你已下了功夫,就不需去煩心結果。別擔心會不會一事無成,擔心就不得平靜了。總之,如果不修行,怎能期待成果呢?又怎能冀望看到結果?尋道者才是最終的發現者;個人吃,個人飽。我們周遭的一切都在欺騙我們,這點即便只能認清十次已是相當了不起了。但那老家夥總是對我們唱著同一首老謊言、舊故事。只要認清他的謊言,情況就不至太糟;但是,我們卻可能要花很長的時間,才得以識破。那個老朋友會叁不五時地繼續欺騙我們。
修習佛法指的就是持守戒律、長養叁摩地(定)和增長內心的智慧。要銘記和憶念佛、法、僧叁寶。不顧一切地舍離所有。我們的種種行爲(業)是今世即可見到果報的因緣。因此,誠心誠意地精進罷。
縱使必須坐在椅子上禅修,還是有可能令注意力專注。起初,不需要去注意太多所緣對象。只管專注呼吸就好。如果喜歡的話,也可以在每一次呼吸的同時于心中默念“佛陀(Buddha)”、“達摩(Dhamma)”或“僧伽(Sangha)”。專注之際,千萬別去控製呼吸。如果呼吸好象很沈重、不舒服,就表示功夫用得不對。只要我們仍無法放輕松呼吸,它就會有太短、太長、太細或太粗的現象。反之,一旦呼吸放輕松了,就會覺得很自在,而且能清楚覺察每一個出入息,這表示我們已駕輕就熟了。如果沒有適當地用功,就會忘失呼吸。這種情形發生時,最好暫停一會兒,再重新凝聚正念。
禅坐時,若産生想體驗神通的沖動,如心變得光明而透亮,乃至看見天上宮阙等等,都無需恐慌,只要好好覺察當下的經驗並繼續禅修即可。經過一段時間後,偶爾呼吸會出現趨緩乃至停歇的狀態,覺得呼吸似乎消失無蹤,遂讓你驚慌不已。別害怕,也沒什麼好怕的。你以爲呼吸停了,其實它還存在,只是以一種比尋常還微細的層次在運作。最後,呼吸自然會回複正常狀態。
初開始時,只管專心讓心平靜下來。不論坐在椅上、車上或船上,乃至任何地方,你的禅修應熟練到足以隨心所欲地進入平靜的狀態。當你到火車廂裏坐下時,趕緊將心帶入平靜的狀態中。不管你身在何處,都可以禅坐。這種熟練的層次顯示你對正道已不再陌生。善用這份平靜心的力量,以審視你所經驗到的,例如:你是所看到的、聽見的或嗅到、嘗到、身體接觸到,乃至心裏所想的和感受等等;凡感官經驗所呈現的喜、惡皆應用來觀照才是。只須覺知當下的經驗即可,別對感官所知覺的對象製造價值或加以诠釋。如果是善的,就覺知是善的;如果是惡的,就覺知是惡的。這些都只是世間相,不論善惡都是無常、苦和無我,不可信賴,更不值得執取。如果能維持這項平靜(止)和審察(觀)的修行,智慧自然增長。所有我們所知覺、經驗的一切將落入這無常、苦和無我的叁道坑洞裏;這便是毘婆奢那。心此時已平靜,不清淨的心理狀態不論何時浮現,都把它們擲入這叁道垃圾坑中,這才是毘婆奢那的核心所在:將所有一切抛入無常、苦和無我之中;不論好、壞、可怕等通通丟進去。在很短的時間裏,領悟和慧觀會在這叁法印之中産生——一種微弱的觀。初階段裏,智慧雖仍薄弱,但還是要設法維持恒常的修行。這道理很難以言語形容,不過,就好像有人若想了解我,就必須來此常住,朝夕相處之後,我們終會彼此了解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