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法西進
1、佛法西進
本篇文章應爲一九七九年阿姜 查應邀至英、美等國時,與當地師生團體的問答內容。
菩提的真義
問:我有一個朋友曾跟一位禅師修行。他問禅師:“佛陀當年坐在菩提樹下時做些什麼?”那位禅師回答他說:“他在參禅(Zazen)!”我的友人說:“我不相信。”禅師問:“你爲什麼不相信?”我回答:“我曾問過葛印卡老師同樣的問題,他的答案是:佛陀當年坐于菩提樹下時修的是內觀(Vipassana)!由此可見,他們都是自己做什麼,就說佛陀在做什麼。”
阿姜 查:當年佛陀坐在曠野中不就是坐在菩提樹下?即使他是坐在其他種樹下,仍然會被叫做菩提樹下。這種說法沒有錯,因爲“菩提”二字,不就代表大覺者——佛陀本人嗎!偶爾談談菩提樹下靜坐這檔事沒關系。可是許多鳥兒也棲息在菩提樹下、芸芸衆生也在菩提樹下遮蔭呢!但他(她)們就是跟般若智慧、真理相去甚遠。沒錯,我們可以說“那菩提樹下.....”。然而猴子于菩提下玩耍、人們在菩提樹下乘涼,並不表示他(她)們就具備深遠智慧。只要有深刻了解的人都明白:“菩提樹”的真義,指的其實就是究竟佛法。
從這個角度來說,只要我們能成佛,于菩提樹下靜坐對我們確實不壞;除此之外,就不須再爭執了。當某人說佛陀于菩提樹下靜坐所修的是某種法門,而其他人則抱持相反意見時,我們無須涉入。我們的眼光應該放在究竟的、覺悟真理之上。許多人津津樂道于“菩提樹”的看法,問題是當出現兩種不同的菩提樹時,人們竟可爲此爭論得天翻地覆;結果,“菩提”早已蕩然無存。
總之,這都是在說明“究竟法”(Paramatthadhamma)。在這種前提下,我們也可以在菩提樹下靜坐,然後成佛,那就太棒了。所以,不須爲此爭論。當有人說佛陀在菩提樹下靜坐修某種法門,他人反稱:“不,不對!”時,我們不須介入。我們的目標要放在究竟法上,意指安住于全然覺知之中。究竟法遍及一切,所以不論佛陀是否坐在菩提樹下、以何種姿勢從事哪類活動,都不要緊。那都是人類所發展出來的想法。人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意見和看法,我們只要保持超然,無須參與論辯。
佛陀是在哪兒得入涅槃的?涅槃指的是滅盡無余。滅盡無余前,必先具備對事物的如實知見,這才能淨垢無余,方才是“究竟法”。世間法和解脫法的解釋各自有別,雖各自有理,道(真理)卻不同。比方說:你是個“人”,但佛陀則不以爲然:“不,不是這樣的,本來是無我的。”因此,我們將一切的說法和解釋概括爲世間法和出世間法。
這麼說好了:以前你是個小孩,現在長大了。那麼,現在的你是一個新的你、還是舊有的你?如果是舊有的你,你怎麼變成大人了?倘若是新的你,你又從何而來?新你和舊你的討論都切不著重點,顯示出世間的語言和理智上有限性。如果有所謂的“大”,“小”必然存在;反之,有“小”,就一定少不了“大”。盡管你如何的討論大小、老少等,在究竟義上,它們都是不存在的。你不能斷言某人或某物“很大”。一位智者絕不會將假名所安立的信以爲真。可是一般人若聽到此大非大、此小非小時卻滿頭霧水,原因就在于他們對大小概念的執持不移。
把一棵樹苗種在地上,靜觀它成長。一年後它長了一米高,次年變成兩米高。它是同一株還是不同株?答案如果是“同”,它怎麼會變大?如果不是,怎麼會又由小樹而來?從一個覺悟法、如實知的智者觀點來看,樹並無新舊亦無大小之別。某人認爲眼前的樹很高,某人卻不以爲然;“高”其實根本不存在獨立的自性。我們可以說芸芸衆生有大有小、有老有少,事情應就在此打住,問題也自然迎刃而解,無須爲世間的分別而作繭自縛。如此一來,就不會對修行再有疑惑。
我曾聽聞有人犧牲動物,殺雞、宰鴨、屠牛以祭祀、取悅諸神。這種以爲在造福的妄見,其實是在造惡業,是反其道而行!只要曾深究、觀察過的人,都會不以爲然。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覺?我怕泰國人是越來越如此了;他們沒有認真地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