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行禅要領(Sujiva禅師)

  行禅

  行禅通常在坐禅之前,與坐禅交替修習。行禅可以達成許多目的,也有不同的方式。

  1. 快速行禅

  快速行禅比正常的速度快些,有時可以非常快,接近跑步。你從總體上覺知足部的動作,同時標記「走……走」,通常距離中等,動作很可能會發出聲響,最好避開人們需要專注的地方,例如禅堂。快速行禅可以在坐禅後身體比較僵硬時當做運動;也可用來甩掉嚴重的昏沈和頑固的妄念。通常快速行禅十分鍾腳步就會慢下來變成中速,有時候也可能會要半個鍾頭。

  甚至這種行禅又可分爲兩類──一類是充滿活力的形式,可以使人清醒;另一類是放松的形式,可以比較悠閑地走,沖淡緊繃的身心。

  2.中速行禅

  當你的身心適合正式行禅了,可以用中等的速度,這是指比一般正常行走速度慢一點。慢下來有個過程,首先放慢身體動作,然後放慢心;這會幫助你平靜下來,更能正念觀察。

  立禅

  先由站姿開始。

  雙足靠攏,脊椎與頸部挺直。

  雙眼下垂但不注視(專注)任何目標。

  向前看容易分心,盡量避免。

  雙手置于身後或身前,平靜地握起。

  如坐禅一樣,從頭到腳放松。

  將心的專注力放在腳底,拾取和感覺那裏的覺受。

  以覺知上下掃描身體,拾取和感覺身體覺受。

  內心正念標記:「站立……站立」。

  立禅的過程與坐禅完全一致,任何念頭或聲響等生起,都以正念觀察,要確定自己沒有分心,最終我們是將身體視爲一團覺受、振動、生起滅去的整體。

  經行步道(The Cankamana)

  經行步道是一條專爲行禅而設的步道,有時上有頂篷。

  建議:

  不應太長┐

  不應太短│──太長、太短、太窄、太寬可能會導致掉舉、緊繃、分心。

  不應太窄│

  不應太寬┘

  路中不應有物件,也就是說,應該是一直線,這樣就不會打斷專注力。

  路面不應被草遮蔽,因爲可能會有動物住于其下,可能會傷人。

  路面不應太粗糙,因爲會傷腳。

  經行距離一般以20至30英呎左右爲宜,然而還是根據各人的根性,有些人會減少到六步,至于寬度可以是1英呎半至2英呎,若要確定走得筆直,可使用墊子,不然也可以用石頭或棍子來標示,如此可讓我們更確定。路面應該平坦,細砂是最好的材質,但一塊草編的墊子亦可,路面的質感可以促進正念。

  行禅

  中等速度行禅可以分爲一或兩階段來進行。

  站立,並作意要行走之後,便開始行禅了。當我們注意到自己的作意,正念標記「作意……作意」,然後正念導向小腿肚下方。站立時,整個身體重量都壓在腳底,覺受比較明顯,容易觀察。一旦開始行禅,其他部分也會明顯而且易于觀察。

  于是,我們舉起右腳,輕輕踏出小步,腳底平平踏到前面,這樣確保在前腳落地以前,後腳不會擡起,一面踏出步子,一面正念標記:「右步……」,當右腳落地,左腳立刻舉起,踏出下一步,正念標記:「左步……」。

  我們的視線保持下垂,不專注凝視,只要可看到路徑保持筆直行禅即可。

  如立禅一樣,手可放前面或背後,有時爲了放松,雙手也可垂于身側、或者握于身前。

  以下程序前面提過:

  正念→跟隨→觀察

  「跟隨」可以進展到「緊密跟隨」,就如同坐禅,我們會分心思考,也會陷入昏沈,一旦注意到了(我們要特意注意),迅速正念標記「想」或「昏沈」或「看」,然後把心帶回足部。如果念頭太過強烈,就必須停止行禅,持續觀察,不然就回到快速行禅,慢慢地,心便會正念而平靜地跟上每一個步伐。當走到步道尾端,想要停下來了,正念標記:「想停」,同樣地,正念標記轉身的作意,以及轉身和停下的動作,然後從事立禅,再向相反方向持續行禅。

  起先,我們無法觀察到許多覺受,也許只能觀察到接觸點的壓力、硬和軟,當專注力加深,我們的動作會更慢,觀察力也會更清晰、更銳利。

  然後我們可以進一步將每一步分成兩階段:當腳從地上提起時,正念標記「舉足……」;當開始放下腳直到碰地,正念標記「落足……」。每一階段我們要注意不同的覺受,提腳時,可能是輕而緊繃,放腳時,則是重而放松。

  3.慢速行禅

  當我們更專注,行禅就會放慢,反之可能亦然,但也不一定。若時機成熟,我們可以刻意慢下腳步,使心慢下來,增進專注,然而太迅速地放得太慢,反而會産生緊繃,因此,漸進的程序比較好。

  慢速行禅也可以分成一或二階段,但也不必一定如此。如要分成叁階段,則行禅過程爲:

  「舉足」──腳從地面提起

  「向前」──腳向前推進

  「落足」──腳放低,踩到地面

  慢速行禅要注意以下要點:

  放松

  我們放慢時,容易緊繃。緊繃增強時,心不易靜下來並觀察微細的覺受,因此我們一旦察覺自己緊繃,就是停下腳步正念觀照站立的姿勢並開始放松的練習的時候了。

  平衡

  我們若不習慣慢速經行,慢速經行時常會搖晃,有些人會對每一階段做得誇張一些,讓心比較容易跟上動作。但如果時機尚未成熟,或不夠謹慎,慢速經行也會搖晃,而且還會引起緊繃或疲勞,在此建議走小步,腳底離地面近,而且與地面平行。失衡而搖晃的腳步絕不能引生定力。

  清楚認知每一階段

  每一步的每一階段本身都有一系列的覺受,例如提腳的動作含有提起的緊繃,推進的動作更輕,柔軟,像風拂過,落足的動作是放松而重的覺受。當腳底落地,腳底會有一系列新的覺受。此處的要點是:不要預期會産生怎樣的覺受,只觀察一切生起的覺受,我們並不去選擇觀察什麼,只將正念引至步伐的每一階段,這就是行禅的過程。

  可以做到之後,這幾個階段便可進一步分解爲四至六部分,這有助于提升正念觀照的能力,觀照經行爲一個覺受或四大持續變化過程。(請見行禅不同階段之圖示)

  一旦定力上來了而且持續,心便不再散亂或尋思,而沈入一種平靜狀態,它隨觀察所緣而流動,所緣也就是剎那剎那流動變換的覺受,在此你到達坐禅同樣的境界,可以開始(如果尚未能)放下概念──人、形式、空間、時間的概念,這在概念與實相的章節中將詳述。

  在此之後,還有更進一步的階段:只專注于意識,這將進入心念處(cittanupassana),你很可能滑入就在鄰近的更深的安止定。

  行禅是修行中很重要的一環,不可忽視,它有以下多種功能:

  1. 如「快速行禅」所述的運動和放松。

  2. 初步建立念力與定力,爲坐禅更快進入更深的定作准備,除去粗顯的蓋障和煩惱。

  3. 有助于平衡五根,打瞌睡時,走快些,專注地提起進根;緊繃時,走得放松些,降低精進和壓力。

  4. 保持一天持續正念。

  5. 因爲行禅比坐禅粗顯,較易開發出對四大和覺受的直觀,觀禅需要清楚直觀覺受,因爲這是直觀叁共相的基礎。

  6. 這是典型的建立觀禅剎那定的因緣條件和過程,我們必須熟稔。

  7. 這有助于將正念和觀整合入一切活動,包括日常活動。

  在馬哈希系統中,禅修者一般遵循一小時行禅、一小時坐禅交替,這可健康地平衡身體姿勢,也可平衡進根和定根。這種平衡很適合觀禅,因爲它比純粹的止禅更需要精進。修止則一般鼓勵禅修者坐得久些,來培育更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