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淺釋▪P14

  ..續本文上一頁是因爲系業受苦,這個苦 body bundle,叁個業。

  上人:先用中文說,然後再用英文講,把那意思要講出來,好像這個叁細這個意思。

  弟子:師父!在《起信論》講的叁細相的那個名字不同。

  上人:什麼?叫什麼?

  弟子:第一個是業相。

  上人:啊!

  弟子:第二就是他就是能見相。

  上人:嗯!

  弟子:第叁個是境界相。

  上人:嗯?

  上人:第叁個是境界相。那麼誰說的,這是?誰說的,這是?

  弟子:在《大乘起信論》。

  上人:是誰說的?是注解,是那個正文呢?

  弟子:我想是正文。

  上人:嗯。

  弟子:這個叁細相是說無明,根本無明。六粗是講塵沙無明。這個六粗是從這個叁細生出來的,所以第一個是這個業相,是總相。以後有一個能見,和一個所見,然後有一個能見。這個能見;能見,因爲他有一種……知,這個知,不是真正智慧,就是世間的小小的聰明。這個知道是久而久之,是相續不斷,這是一個相續相。

  好像一個人先知道有過去、現在、未來一念的相續。以後這個人想了,生出一種知覺;知覺他所知道的,這是或者是好。如果是對他好,他熟習就愛惜;對他不好,他生出一種討厭的心,所以有這種不知道。知道以後,有這種的思想,想要給他一個名字,就是,是什麼?是我應該著這個東西,要不愛,這個東西是好,怎麼樣要執著什麼。

  所以在世間上,不但……有那個東西,每一個東西有它自己的名字。本來這個東西是假的,又起給它個名字就是頭上安頭;一種執迷,就是這個名字,起給它的名字。所以這個世間你本來的清淨無染的佛性是好像……,有一個人,再有這個世間,所以這個願做什麼是他造業。或者他做好事就……,或者他做壞事就受苦。無論他做什麼就一定會受業,所以這是第五個。

  第六個是業苦相,是雖然他生在世間有受苦,或者是享福,都是一樣是苦,因爲是不究竟。享福是消福,受苦是了苦。所謂樣樣都是苦,你造什麼業,你就要受苦。

  上人:有人對她講這個六粗相,有什麼意見?她講得對不對?要不對呢,現在就提出來研究;要對呢,那麼你們就各位要再往深了研究。那麼這個研究佛教,必須要把它真正了解了,真正明白了;不是像那個風,從耳邊哪刮過去就不管了。我們研究一切的佛法必須要深深地了解,然後這才算明白佛法了。不能說似是而非,囫囵吞個棗,那麼食而不知其味的,就過去了。所以,大家要特別注意來研究。

  果修!她講這個對不對,六粗相?我記得,講得差不多。(果修:嗯,差不多。)啊!你也覺得差不多啊?(果修:講得差不多。)好!你也研究研究,能今天晚間你把它講一講;不是講笑話,這是大家要懂才算的。聽了這麼多經典,叁細相、六粗相都分別不清楚,那研究一個什麼佛法?

  你記不住,太多了,你就記得起惑就造業,造業就受報。起惑就是生出迷惑來。怎麼樣生出的迷惑?本來我們人和佛是一樣的,是覺而不迷的。可是就因爲這一念的無明妄動,就生出迷惑來了;生出迷惑就造種種的業;造種種的業就受種種的報;受種種的報,其中就有苦報、樂報、不苦不樂的報,這種種不同的報。我們要能一念回光覺,在這個不覺的上又生個始覺;始覺,這個就覺的一個開始。這覺的開始就是返本還原了。

  我們好像到外邊去,漂流各國,離鄉背井,把自己的本有家鄉失去了。那麼有一天想起來,要回家了:這叫一個始覺。那麼要回家,就向家裏走;走到家裏了,這又回到這個本覺上了。所以在這個《大乘起信論》前邊那個論文上,有這個本覺和始覺,和不覺,也就是這個道理。

  我對你們所講的這個佛法,無論哪一個地方,你們不明白或者沒有了解,隨時都可以提出來討論的。我隨時都准備答覆你們這些個問題。在過去,講經的法師,他不准人來討論,不准人來問這個問題,就是他講;你明白也算了,不明白也算了。

  我們現在,在西方這個佛教一個開始的時候,必須要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不要學得似是而非的。你學得似是而非,現在就似是而非,將來傳下去更似是而非了。那麼在這一個基礎,沒有正式建立起來,我們一定要從這個基礎上,開始就把它做好了它。這是我對你們各位來討論佛法的一個期待。

  *  *  *

  在今天還有一個消息,告訴各位。就是金山寺這兩位比丘叁步一拜,已經拜有多一半了,這個功德已經有多一半了。有的人就說,他們兩個人是學中國虛老叁步一拜。不錯,虛老也是叁步一拜。可是,他因爲生來沒有見著他母親,他爲的報母親,報父母恩,叁步一拜,拜這個文殊師利菩薩;現在我們這叁步一拜的,不是爲的報父母恩,不是爲的拜一個菩薩。那麼他們是爲的什麼呢?他們是爲的祈禱世界和平叁步一拜。這可以說是超過虛老這種願力。

  虛老他爲拜報答父母恩,和拜文殊師利菩薩。這可以說是私人的事,是自己個人的事,不是爲一切衆生。我們金山寺這叁步一拜的這兩位比丘,他是爲的祈禱世界和平,爲衆生來祈禱平安幸福。這可以說是爲公的,這可以說是爲人的,不是爲自己的。這比較虛老這種願力,又超過不止百千萬倍。這一點,你們各位應該注意的。你怎麼就知道,這個世界要不是有這兩位比丘這麼樣去祈禱和平,或者戰爭早就爆發了,末日或者就快到來了。那麼因爲他們祈禱和平,這在默默中,十方諸佛來放光加被我們這個世界上平安,所以這和虛老又有多少不同的。

  

《大乘起信論淺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