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淺釋▪P4

  ..續本文上一頁,那就證明你在這兒盡睡覺呢!你說:“我不會睡覺。”在這兒我現在叫一叫你,你就這麼呼噜呼噜

  ,這就是打呼了,就睡著了。你旁邊那個人聽經,也聽不入耳了,就聽見你在打沈雷了!學會了嗎?我也學不好,因爲我也不會打呼。

  “遊化諸國,至廣嚴城,住樂音樹下”:這是說佛教化衆生。教化衆生不是在一個國家教化衆生,是到所有有因緣的國家,去教化衆生,和哪一個國家的衆生有緣,就到哪一個國家去教化,所以叫遊化諸國。那麼在這個遊化諸國的期間,就到了一個大城市。這個大城市,叫廣嚴城。到那個地方,就在那個樂音樹下,結跏趺坐,來爲衆說法。

  這個廣嚴城、樂音樹下,這是一個“處成就”;前邊有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主成就。那麼主成就也有,也有人講經了,但是你若沒有一個地方,怎麼樣講啊?好像我們這兒要講《藥師經》,若沒有一個講堂,怎麼樣講法呢?所以要有一個地方,這叫處成就。

  下邊等到那個比丘和菩薩合起來,這叫“衆成就”。那麼也有人講經了,地方也有了,又要有人去聽。佛說法如果沒有人聽,他自己給自己講,也是沒有什麼意義,必須要對衆生而說法。

  那麼在每一個法會都有他的衆生,都有和他有緣的衆生,好像你們各位,現在到這個法會來聽經,這都是有緣的。若沒有緣,想來也來不到的,因爲沒有這個法緣。你看這是很平常、很普通的,可是這是在多生多劫種的善根,才能天天有機會來聽經,不是這麼簡單的一回事!不過你自己還不認識自己,有的時候,就躲躲懶,偷偷安。說是:“師父也沒有來,我這回溜溜號啦!”于是乎就去看看戲、看看電影、跳跳舞、喝喝酒,開一個 party(宴會)!這是把自己的精神,都浪費到那沒有用的地方。

  所以來到這兒聽經的人,第一,你到這兒聽經,聽著這個法音,把世俗的那些個塵勞妄想都減輕一點,也就是學智慧,經典上所說的都是智慧,都是般若法,那麼你就能懂得多一點。

  說:“我已經懂得很多了!”那你懂得更多一點不更好嗎?你怎麼嫌多了?你往銀行裏存錢,沒有看見你什麼時候嫌說:“我錢存在銀行太多了,我這個錢,不得了了,太多太多了!”有多少你都不嫌多,多多益善!那你學智慧,學真正的佛法,怎麼你又怕多了?這豈不是顛倒呢?沒有算過這個賬,所以就舍本逐末,舍近求遠,不真正研究佛法,而盡把時間都浪費了!所以這個樂音樹,是說這一部《藥師經》的一個處所。

  “與大苾刍衆,八千人俱”:這個大苾刍就是出家人,怎麼叫大呢?他都是長老,出家都超過二、叁十年了,所以叫大比丘。爲什麼不說老比丘呢?因爲這一老啊,就沒有什麼用了。人一老了,離著那一頭就很近了,所以不說老,說大,是很大的比丘。這很大的比丘,就是德行也具足,智慧也圓滿,品性也高超,所以叫大比丘。

  比丘是梵語,翻譯過來有叁個意思,你們聽過經的人都聽過很多了!這叁個意思,第一就是“乞士”,第二是“怖魔”,第叁個就是“破惡”。

  怎麼叫乞士呢?乞士就是個要飯的,比丘另外一個名字就是要飯的。要飯的那個化子不叫乞士,他叫化子,也各處去要飯,但是他不擇手段,不平等。人家給他多了,他就高興了;給他少了,他就煩惱。那麼比丘這個乞士呢?乞士是你給他好吃的東西和不好吃的東西,他都不注意,也不管。你給他多,給他少,他也不管,他就是爲著給衆生種福,你能放多少種子,就種多少福,什麼時候也不起煩惱,沒有無明。

  他是走路目不斜視,眼睛不向旁邊看,嚴整威儀,肅恭齋法。出家的比丘,什麼時候走路也不會東張西望的,都是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這麼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不合乎禮貌他不看,不合乎禮儀他也不聽,他在乞食的期間就是合乎禮、不合乎禮,他都不看不聽;不合乎禮儀的事情,他也不去做去;非禮勿言,不合乎禮的事情,他也不說。

  比丘乞食,根本就不講話的,不像那個化子要飯的時候,到人家門口就:“哎!大爺爺、大奶奶,發福生財呀!指日高升呀!”盡給念這個好聽的話。比丘乞食,什麼也不講的,到那兒,你若布施,給這個飲食,他就拿著;不布施,他就走了,心裏沒有一種煩惱。這乞士和要飯的是不同的。

  怖魔,這個比丘,因爲他端然有正氣,天魔外道一看見他,就都害怕了,邪魔鬼怪一看見他,也都遠遠就跑了。所以,他爲什麼能怖魔?就因爲他有正氣,以正降邪。

  那麼破惡,一般人不容易破除他的惡習氣,修道的比丘呢,就專門把自己這個壞的習氣能破了它,這個惡劣的性質也改了它,改過自新,改惡向善。因爲能改惡向善,所以叫破惡,這比丘有這麼叁種的意思。有多少這樣的大比丘呢?有八千人俱,有八千人那麼多。

  “菩薩摩诃薩叁萬六千”:菩薩是梵語,可是在中國這個名詞很流行的,人人都是拜菩薩,也都會說“菩薩”這兩個字,究竟菩薩是什麼意思呢?包括佛教徒,你問他,他也不知道,他說:“菩薩就是菩薩!”怎麼樣解釋法?“不知道!”

  那麼我們一談到“菩薩”這兩個字,我們就應該知道,這是大乘裏邊一個聖人。菩薩也是半梵語,具足就叫菩提薩埵,英文又叫Bodhisattva,翻譯到中文,它就叫覺有 情。有情就是衆生之一,菩薩是九法界衆生之一,也是四聖法界裏邊一個聖人。怎麼叫覺有情呢?就是說他用這個覺悟的智慧,來度脫一切的有情衆生。有情,有血有氣的,都叫有情;沒有血沒有氣的,那叫無情。好像一切的植物,這叫無情,可是無情它們都有性,它們都在佛的大光明藏裏邊來生長,所以雖然是無情,可是有性。

  那麼菩薩是覺有情的,又是有情覺,怎麼叫有情覺呢?這是說菩薩和我們人是一樣的,和一切衆生都是一樣的,不過他覺悟了。覺悟什麼呢?覺悟“諸惡不作,衆善奉行”。覺悟了,能去一切的習氣毛病,而修這個無上的智慧,所以又叫有情覺,是有情裏邊的一個覺悟者。這覺悟是對迷而言覺,就是有情裏邊的一個衆生,他不迷了;不迷,就是不用無明去做事了。

  我們現在這些衆生都是在用無明來處理一切事,爲什麼用無明呢?就因爲沒有真正的智慧,遇到事了,也不知道怎麼樣做好?進不知進,退不知退,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叫一個不覺。我們衆生是不自覺,二乘就是自覺了,自己明白了,不那麼糊塗了;可是他只是自覺了,而沒有用自覺這種的法門,去告訴其他的人,令其他的人也覺悟。

  菩薩呢?是既能自覺,自己也覺悟了,又能用這種覺悟的智慧來告訴所有的衆生,令所有的衆生,如果願意覺悟的人,都可以用這種方法得到覺悟。所以菩薩是既能自覺,又能覺他;可是他沒能覺滿,覺悟是覺了,可是還不圓滿。

  佛呢?既能自覺,又能覺他,又能覺滿,所以叁覺都圓滿了,自覺也圓滿,覺他也圓滿,那麼自覺、覺他,都圓滿了,所以這叫“叁覺圓,萬德具”,萬德具備了。所以故名爲佛。

  那麼現在講這個菩薩,菩薩再往前求進步,就可以證得佛果了,和佛還差一個階級,他是等覺菩薩,等覺了。這個菩薩也不是都一樣的,有初地菩薩、有二地菩薩、叁地菩薩、四地菩薩、五地菩薩、六地菩薩、七地菩薩、八地菩薩、九地菩薩、十地菩薩。到十地菩薩,這是等覺,等于佛的覺悟了,可是還差一點。

  那麼現在在這個藥師法會,有這樣的菩薩中的大菩薩。摩诃薩就是大菩薩;大,他的願力也大,他的智慧也大,他的修行也大,功夫、修行的道業也大。這樣的菩薩有多少呢?有叁萬六千那麼多;這是藥師海會的菩薩。

  “及國王大臣”:又有一些個國王,就是一國之主,來爲老百姓謀幸福。大臣,大臣是幫助這國王,來替老百姓謀幸福的。

  “婆羅門”:這婆羅門,是印度的貴族之一。印度有四個階級,就有兩種尊貴的,兩種低賤的,這婆羅門就是貴族之一,也就是一種修苦行的外道。他們也吃齋,但是求著生天,那個貪心也沒有降伏,瞋心也沒有降伏,癡心妄想也沒有降伏,只是一種修清淨苦行的,這就好像什麼呢?就好像在中國這個道士是一樣的,形象是不同,可是修行的宗旨差不多的,這叫婆羅門。婆羅門就是印度的一種外道,也有很多裏頭有一點功夫的修道者。

  “居士”:這居士也是一個稱呼,這個稱呼是要旁人稱自己的,不是我自己稱我自己爲居士。我看見有一些在家人,既然不是出家了,他覺得他是個居士,居然也就印卡片印上,某某居士;對人講話,也說我是什麼什麼居士。這種人,這是學問的問題,沒有什麼學識。稱呼,這是旁人稱呼你,可以的,你自己不能稱自己是個什麼。

  我們中國最普通的就稱先生,講居士,你們或者還不懂,就講先生吧!這個先生也是旁人稱自己叫什麼什麼先生,沒有自己稱我自己。問你是誰啊?“啊!我是趙先生!”“我是李先生!”“我是錢先生!”“我是孫先生!”問你是誰啊?“我是周先生!”“我是吳先生!”“我是鄭先生!”“我是王先生!”這不是自己稱的,這是旁人來恭敬你,稱你爲先生,這可以的;你自己不能自己這樣不要臉,就說我是某某先生!有這麼稱呼的,就是不懂得中國的語言,這是連中國的語言都不懂。這雖然是很普通的,可是這也是很有用的一種常識,所以也不能自己說成我自己是趙居士,我是錢居士,我是孫居士,我是李居士,不能這麼自己稱自己。

  這個先生,是有學問的人,或者年高有德的人,或者世間的經曆豐富,這都稱先生。居士,要有十種的美德,才夠個居士的稱謂,你若沒有十種美德,根本也就不夠居士的這個名詞。還有這個“法師”,這也是他人稱自己,稱呼爲法師,不能我自己稱我自己叫法師,自我陶醉,自己封我自己做皇帝,這是不對的。皇帝是旁人稱呼的,說:“我主萬歲”,不是我自己稱我自己也叫個萬歲。

  這一點,…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