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斷絕欲望的根源(赤根祥道仁波切)

  斷絕欲望的根源

  ◎赤根祥道仁波切

  森羅萬象的世間事物全都起自一顆心。一切苦與樂,全由自己的心來決定。我們應該切斷自己欲望的根源,努力去廣結善緣。

  釋尊曾經向弟子們再叁解說緣起的道理:“諸位比丘啊!這個身既不是你們的,也不是別人的;那是由過去世的業所造成的,由過去世的業所思慮出來的,也是由過去世的業所感受出來的結晶。希望你們要明白這一點。”

  諸位比丘啊!凡是聽過我的教理而變成聖賢的弟子,也最好要仔細思念緣起的道理。

  那就是說:因爲有這個,所以才有那個;因爲産生這個,所以才會産生那個。因爲沒有這個,所以才沒有那個;因爲這個消滅,所以都個才會消滅。

  總之,若想改變對方,先得改變自己才行。人生是由相依關系造成的,只要彼此互相尊重,自然兩心相通,繼而産生信賴關系;單方面的尊重,無補于事。

  只要清楚事物的道理,人生的苦自然會消失。

  反過來說,我們若不懂得緣起的道理,勢必陷入苦的深淵而不能自拔。爲了改變對方,先得改變自己;自己先要舍棄拘泥的心態,改以慈悲心腸體諒對方,接近對方,人生就能用緣起連貫起來,對方也會産生慈悲心來接受。

  釋尊跟弟子們說得很明白:“諸位比丘啊!我想現在跟你們談談有關緣起的道理。你們要好好聽著,好好想著,那麼,我現在就說啦。

  “諸位比丘啊!緣起是什麼

  因爲無明而産生行,因爲行而産生識,因爲識而産生名色,因爲名色而産生六處,因爲六處而産生觸,因爲觸而産生受,因爲受而産生愛,因爲愛而産生取,因爲取而産生有,因爲有而産生生,因爲生而産生老死、愁、悲、苦、憂和惱。諸如這些全因苦的聚集而引起的。

  “諸位比丘啊!這是因緣而引起的。”

  釋尊對于緣起的相反現象——滅的問題也加以解說:“諸位比丘啊!我們要迅速離開無明。由于消滅無明才使行消滅;由于消滅行,識才會消滅;由于消滅識,名色才會消滅;由于消滅名色,六處才會消滅;由于消滅六處,觸才會消滅;由于消滅觸,受才會消滅;由于消滅受,愛才會消滅;由于消滅愛,取才會消滅;由于消滅取,有才會消滅;由于消滅有,生才會消滅;由于消滅生,老、死、愁、悲、苦、憂和惱才會消滅。諸如這些全都由于苦的聚集才會消滅。”

  釋尊所說的無明,系指我們不明白緣起道理的狀態;若明白緣起的道理,就能脫離無明,而步向光明的人生。這說是《阿含經》的根本精神。

  換句話說,若想早日脫離無明的黑暗,就要懂得緣起的道理,那就是理解四谛、八正道,而後力求精進。苦的人生,乃是在燦爛的人生裏,改頭換面出現的,起因于自己的心態已經改變。

  任何生物都潛伏有老與死的因素

  不論多麼健康的人,也一定有老與死的一天。所以,有生之年,就要把握時機,努力不懈。

  人生是不斷變化的過程,如從哲學的觀點來研究緣起的道理,似乎不易了解,幸蒙釋尊很淺顯地從老與死的現象,來解說人生的無常。任何人都會有老態龍鍾的一天,接著,都會遇到死亡的時刻,此乃莫可爭辯的事實。

  “諸位比丘啊!老死是什麼呢

  凡有生命者都有衰老、腐朽、脫發、産生皺紋、年齡增大、諸根搖動的現象,這叫做老呀。

  “凡有生命者都有性命終止、氣息繼絕、身軀破碎、棄屍于地上,這叫作死。

  “諸位比丘啊!諸如此種老與死的現象,叫做老死也。

  “諸位比丘啊!生又是什麼呢

  凡有生命者都有出生,身體各部分會成長,手腳俱全,這叫作生也。”

  人自出生、成長、生男育女,以至老與死,不論如何拒絕或百般不願,也是身不由己,因爲這種自然的緣起道理,是無法否定的。老死的原因在于生,生死在于一瞬間。生存是多麼美好!但是一直迷溺于生,就會有苦了。要能活得圓滿快樂,也能承受老死的自然來臨。

  若讓欲望的火焰繼續燃燒,必會使心力枯竭

  即使事事如願以償,欲望也不會滿足。倘若不竭力縮小欲望的火焰,終有一天會惹火燒身。

  有關存在的現象,釋尊把它分成叁類,第一類是以心爲主的欲望世界,我們要盡量控製它,勿讓欲火燃燒,否則會如飛蛾撲火般地自取滅亡,故要特別慎重。第二類是物質世界,包圍在我們身邊的物質不能永遠存在,顯然是無常的性質,所以,我們應該要具有不受拘束的智慧。第叁類是抽象世界,它無影無蹤,虛無飄缈,故不要任意幻想或濫用虛無的影子,免得自尋苦惱,切記切記!

  目前,我們特別感到苦惱的就是處在這種物質萬能、金錢第一的時代,讓人一天到晚疲于奔命,家中堆滿家具與形式不同的裝飾品,人們只能生活在極有限的空間裏。盡管如此,大家還要搶著看廣告,到處買這個買那個,欲望永無止境,苦不堪言!

  釋尊說,因爲“有”(存在)的原因,才會有“生”。

  再者,諸位比丘啊!什麼是有(存在)呢

  這方面有叁種存在,那就是,

  欲界——欲望世界的存在;

  色界——物質世界的存在;

  無色界——抽象世界的存在。

  諸位比丘啊!這些叫作有也。

  只有遠離“我欲”與“物欲”的世界,才能開拓心胸,容納釋尊的世界。

  與其終身爲欲望疲于奔命,倒不如爲那些不幸的人們服務,即使服務有限,也算助人爲樂。唯有肯放棄自己的享受而樂意爲別人服務,才是出類拔萃的聖人。

  切勿自以爲是,也應該環顧一下環境周圍

  許多人以爲自己的事,只有自己最清楚。其實,這是固執已見,剛愎自用。理應以輕松的心情,環顧四周,才會客觀正確。釋尊分析何以在此有“有”(存在)呢。原來其中有“取”、“執著”的緣故。諸位比丘啊!什麼是取著(取)呢

  這方面有四種取著:對欲的取著,對見(所見)的取著,對戒(戒禁)的取著;對我的取著。諸位比丘啊!這叫作取也。

  我們在生活上始終做自己的俘虜,也做“我”這個定義的俘虜,甚至做自己的觀念的俘虜,從頭到尾自囿于自己的小圈子裏,坐井觀天。

  有人說,自己的事,自己最清楚。實際上,自己最不明白,完全被主見所俘虜,這樣的人生那會開朗呢

  

  在沙漠中行走,人人想喝水,那種劇烈的喝水欲望,不能不稍加壓抑。兒童到百貨店的玩具攤,哭著想買這個又想買那個,大人也同樣有欲望。凡不能製止欲望的人,終究不能脫離人生的苦海的。

  關于愛的內涵,釋尊的解說是這樣的:衆生所以會有執著之心,完全是欲望(渴愛)引起的。

  “諸位比丘啊!愛(渴愛)是什麼呢

  這裏有六種渴愛:

  “對物的渴愛;對聲的渴愛;對香的渴愛;對味的渴愛;對感觸的渴愛;對法的渴愛。

  “諸位比丘啊!這叫作愛也。”

  愛就是指渴愛,它跟基督教所說的愛不同。佛教所說的愛,就如橫渡沙漠,連續數天的長途跋涉,找不到水源,喉頭發幹,産生一種難以忍受的而非常想喝水的欲望。平時難得有如此劇烈的欲望,在理論上說,這是難以壓抑的。全身虛脫,不飲水就活不下去的狀態,好不痛苦!那是由于我們的體內含有某種持續追求的欲望,如讓這種欲火燒燃,苦楚必然會控製全身。

  任何人對物都有極想要的欲望。內心裏對聲音、對香氣、對氣味、對感觸,甚至對法也有一種忍不住要追求的欲望。倘若讓這種欲望籠罩全身,或控製自己,就會苦不堪言。釋尊分析的人生,正是如此。

  環顧四周,只見人人大聲疾呼,我要這個……我要那個……渴求物質的群衆,到處蠕動,若能喊出相反的話,我不要這個……我不要那個……那麼他們內心的幸福就會沸騰起來。

  人類受製于六種感覺

  人人都有追求美食的欲望,而這種欲望會藉著舌頭感受出來,透過人類的六種感覺,我們應該能夠控製欲望,不會讓它任意沸騰才對。

  釋尊觀察人類爲何會發生欲望(渴愛),結果他說是因爲有受(感覺作用)的緣故。

  “諸位比丘啊!什麼叫做受(感覺)呢

  這方面有六種感覺:

  “由于眼睛接觸而産生的感覺;由于耳朵接觸而産生的感覺;由于鼻孔接觸而産生的感覺;由于舌頭接觸而産生的感覺;由于身體接觸而産生的感覺;由于意識接觸而産生的感覺。

  “諸位比丘啊!這些叫作受也。”

  我們雖然通過釋尊所說的受(感覺作用),跟我欲與物欲連接,但不能被物欲——我欲引入歧途。應該把溫暖的心投向周圍的人,期使大家過著充滿慈悲的人生,這是佛教徒應有的自覺。

  凡是懂得冥想的人,才會有深厚的人情味。一天到晚喊忙呀!忙呀!這些人無異于心死,世上絕無心死而仍然會幸福的人。奉勸諸位不妨靜下心來冥想一番。

  摘自《中外佛教大師演講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