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佛法
觀想後的時段(座下瑜伽)比觀想中的時段(座上瑜伽)更爲重要。我們每天一小時的禅修,是爲了改變非禅修時的狀態。在佛堂修法時,會生起一些慈悲、一些虔誠,應該讓這些心境隨處出現。
我們現在要談什麼呢?生活中的佛法。分兩個方面來討論,理論的和實際的,這兩方面同樣重要。如果一個人不懂得理論,就不曉得如何實修;另一方面,在理論上學了很多卻不實修,也不會有成果。
由于這是個薩迦中心,今天將以薩迦派的理論來談。雖然蔣揚欽哲這個傳承,並非屬于薩迦、甯瑪等派,不過我也算是在薩迦派學過一些東西。薩迦派說:“如果不懂佛法理論,就去修行、禅定,就好比去爬山而沒有手。”所以首先我們必須了解佛法理論。
佛陀成道
大家都知道,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出生,當時被稱爲悉達多王子。他看到人間的老、病、死種種痛苦而厭惡輪回,于是離開他的宮殿去求道。一開始他碰到印度教的老師,學了一些印度教的東西,並據此苦修六年。六年之後,他忽然領悟到苦修並非開悟的唯一法門,于是放棄了這個方法,並接受了尼連禅河邊牧羊女難陀波羅的供養。然後他來到摩揭陀國,買了些草放在菩提樹下,坐在草堆上發願:“若不成正覺,終不起座!”過了些日子,有一天,當第一道晨光出現,當地國王到臨,鼓聲響起,林間鳥鳴,衆人從睡夢中醒來,這時他得到了最後的證悟。此時大地震動,各種神、阿修羅等紛紛來到他面前頂禮。許多魔聽到這個消息都受到驚嚇,他們問釋迦牟尼佛:“你用什麼證明,你在前世累積了如此多的善業?”釋迦牟尼佛以手觸地,大地再次震動,地神從大地裏現身,並說道:“我就是證人。身爲大地,從釋迦牟尼佛自叁大無量劫修行菩薩道以來,我都在這裏陪著。”于是釋迦牟尼佛的證悟得到了最後的確認。他曾遭受魔的打擊、幹擾,但並未受到影響。
起先釋迦牟尼佛認爲,教導衆人並無意義,因爲衆人無法理解這些真理。但梵天等衆天神來到釋迦牟尼佛面前並請法,于是他來到瓦拉納西(波羅奈國)開始第一次傳法。其後,佛陀多次在不同的地方教導不同的人。
這就是我們通常所稱的佛陀——我們所皈依的對象。他在摩揭陀得證悟,在拘屍那迦涅槃。身爲佛教徒,首先要知道佛陀是誰,我認爲這點非常重要。
尋求佛法
此時此刻,在座的都會說自己是佛教徒,其實我們只是身爲佛教徒,卻並非是真正的修行者。就算有人想了解佛教,也只是想知道而已。他們只想知道什麼是證悟、什麼是空性,因爲它們聽起來不錯,富有邏輯,有時似乎又充滿幻想。尤其是金剛乘——想想自己能多兩只手,或許可以做事更快,似乎很不錯。但我認爲,這些人是在學習佛法,而非求證佛法。當然,學習佛法是重要的,但我們必須求證佛法,這點更重要。
另外,我們有個毛病,認爲要當個佛教徒,就必須改變生活的特定部分,比如剃發,吃素,換上法衣,特別布置一間佛堂,還有每天花幾小時喃喃念咒——其實念咒並不怎麼美妙。或者大家會這麼認爲,我是個生意人,這輩子沒法得到證悟;我是個出租車司機,這輩子不能真的成爲菩薩。
各位都接受過灌頂,對吧?各位曾想過自己就是一位菩薩嗎?我確信大家未曾這樣想過,因爲各位不敢認爲自己是菩薩。你認爲菩薩高高在上,具有黃金、玉石等顔色,我們犯了很多這樣的錯誤,把自己和菩薩劃清界線,如此一來,我們認爲自己永遠無法成爲菩薩。認爲菩薩是高境界,而自己是低境界,這是錯誤的想法。當你接受灌頂的時候,你就是菩薩。你受了菩薩戒,這代表什麼?並非代表你于佛教中得到升級,而是代表你有責任幫助別人證悟,這才是你必須要做的事情,也是我今天選擇這個講座主題的原因。
很多人受過喜金剛的灌頂,自觀爲喜金剛也有一段時間,卻心生同樣的問題,因爲你們把喜金剛和自己加以分別。同樣,各位接受了文殊菩薩的灌頂,並做修持,卻又把文殊菩薩跟自己分開來。文殊菩薩從不跟著你走,你只是把他留在家裏,因爲你認爲文殊菩薩只是那尊佛像,文殊菩薩並沒有成爲你的內在。或許你每天早上都做一個小時的觀想,但你把那個觀想留在你的佛堂裏,沒有帶在身邊。誰是文殊菩薩?那尊佛像拿著一把劍,什麼劍?切菜的劍嗎?拿著一本書,什麼書?講故事的書嗎?你們都知道,我們也創造某種引導的光,放光迎請,你的上師自己就會來這裏。你擺了佛像在佛桌上,在他前面放些水呀、花呀、香呀。但你做得不太對,以至于這變成你生活中的一種負擔。對這個佛桌上的文殊菩薩,你早上忘了燃香,就有罪惡感。我們用這樣的方式,就把自己跟菩薩分開來了。
身爲一位金剛乘行者,把文殊菩薩等本尊的概念融入每天的生活,非常重要。我向來跟朋友說,觀想後的時段(座下瑜伽)比觀想中的時段(座上瑜伽)更爲重要。我們每天一小時的禅修,是爲了改變非禅修時的狀態。在佛堂修法時,會生起一些慈悲、一些虔誠,應該讓這些心境隨處出現。
小乘、大乘、金剛乘
且讓我簡單說明。我認爲各位的生活無須做任何改變,不需要佛堂,不需要任何這類東西。我們該做的,是不去傷害別人,不去傷害衆生,也不累積害人的因。做這些事並不需要佛堂,也不需要禅修持咒,你自己就做得來。如果你能做到,那你就不僅是個普通人,同時也是純粹的小乘行者。只要你不傷害別人,也不累積害人的因,就已經足夠,無論你有沒有佛教徒的名,都不重要。
如果你更勇敢些,想做更多的事情,那麼除了不傷害別人,你還要嘗試去幫助別人,並累積助人的因。幫助別人並不需要改變你的生活狀態,你就做你自己,同時能夠改變別人,幫助別人。如果你有能力也有意願來幫助別人,那你就不僅是個普通人,同時也是大乘行者。要做個大乘行者並不難,只要你有意願幫助別人,也確實去幫助別人。
現在我們是什麼呢?我們似乎被稱爲最高階的金剛乘行者,但身爲金剛乘行者,我們甚至沒有修持“不害人”的小乘法則。我們是多麼經常地有意傷害別人,又是多麼經常地無意傷人。再這樣下去,幾乎不可能成爲一個純粹的金剛乘行者。金剛乘應該真有其特殊之處,既然如此,它應該有些快捷的法門。如何同時是普通人又是金剛乘行者呢?你必須要有“淨觀”,視衆生爲清淨,視輪回、涅槃爲同樣清淨,至少應該這樣對待你的上師。
生命是什麼?
再回到理論的方面。有個問題已經被人們有意、無意地問過很多次了,就是“生命是什麼?”我們做工作以謀生,但謀的什麼“生”呢?我們到底是爲工作而生活,還是爲生活而工作?這個生命的背後是否另有一些東西呢?這個生命到底是如何開始的?
有些聰明人曾想過這個問題,並試著去解答。不只是佛教徒,許多其他宗教人士亦然,比如基督教徒或印度教徒,他們也嘗試回答這個問題。他們認爲,生命是上帝的創造,我們的人生目的就是侍奉上帝,如果你違背上帝的意旨,你就是罪人,如果遵從上帝的意旨,你就被允許進入天堂,但你不能成爲上帝,上帝永遠高人一等。有意思的是,他們中的很多人認爲一切都是上帝的創造,但佛教徒並不相信這一點。在印度,佛教有四種教派,“說一切有部”、“經量部”兩者屬于小乘,另外還有“唯識”和“中觀”理論。我們應該屬于中觀派,但事實上我們連佛教最基本的理論——“說一切有部”都還不了解。
“說一切有部”與“經量部”的理論
研究“說一切有部”十分有趣。近年來在西方,比如芝加哥大學、波士頓大學,一些人對最基層的教派非常有興趣,認爲“說一切有部”這種最基層的教派是非常科學的,他們甚至還跟印度教有過許多辯論。他們不相信上帝創造了一切。誰是上帝呢?人們說的“上帝”是什麼意思?上帝至少要有叁種特質。他必須有無所不知的智慧,如果沒有這個的話,他不就跟我們一樣啰;他必須對衆生有平等的慈悲,不管對敵對友,都要有同樣的慈悲;他必須有幫助別人的能力。擁有這叁種特質,才能被稱爲上帝。
“說一切有部”卻說,如果上帝創造了我們,難道他不曉得我們在受苦嗎?他若有智慧,就應該知道。如果他知道,難道對我們沒有慈悲嗎?他有能力呀,他若有創造我們的能力,也應該有能力停止我們的痛苦,把我們帶上天堂。那爲什麼他不這麼做呢?難道他喜歡看到我們在這裏受苦?像這一類的辯論有許多。
佛教徒不相信上帝的存在,所以我們會這麼問:我們不相信有上帝,那麼是誰創造了所有這些生命呢?誰創造出山川、河流,這種種一切?對此,“說一切有部”給出兩個答案。他們說創造者有兩個,其中一個是很小很小的原子,由它創造出各種物體的形狀、顔色等。各位看,這是非常科學的講法。原子是這麼小,無法再被分裂,而在特定因緣之下,原子聚集起來,就形成一個大東西,這是客觀的造者的。科學家相信這一點,他們相信我們的心也是由非常小且數量無限的原子所創造,他們相信這樣的理論。
今天是以概論來談佛教,所以就不多說“經量部”這一派,因爲他們講的與“說一切有部”幾乎完全一樣。
唯識宗的理論
“唯識宗”認爲這兩個基層教派講得都不夠好。他們覺得,不相信上帝是創造者,這說得不錯,但這兩派也犯了錯誤。唯識宗根本不相信有個最小的原子,那是幻想,因爲形狀大小之分是個幻想。當只有兩個東西時,自然可以說一個較大、一個較小;可是當有更小的東西出現時,原本較小的就變成較大的了。因此大小並非絕對,而是隨情況改變。唯識宗並不相信有最小的原子,卻相信一切唯心造。這是很高級的哲學,“唯識”是佛教最偉大的派別之一。
如果我們明白這些,就能了解一些佛法。我們可以接著問,爲什麼一切唯心造?唯識宗給出一…
《日常生活中的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