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日常生活中的佛法▪P2

  ..續本文上一頁個答案,他們說,一切物體和現象都可分爲兩種,一者客體,一者主體;一切客體和主體都是同時出現,所以一切唯心造。這有點兒難理解,我作個比喻來說明。

  在座各位有些人以前沒見過我,甚至十年前都沒聽過我的名字。我這個人,我的邏輯,我的哲學,那時並不存在于你的世界裏,直到你看到這個人,聽到這個人,這個人的外表和聲音才在你心中留下印記。不過這時你可以想,他二十年前就已經存在了,因爲你可以將現在投射到過去,猜想二十年前他一定還是個嬰兒;你也可以將現在投射到未來,他就成了老人。

  再舉一例,比如說他吧,對他的父親來說,他是個可愛的兒子;對他的太太來說,他是個唠叨的丈夫;對他的女朋友來說,他是個帥哥;對他的兒子來說,他是個慈愛的爸爸;對他女兒來說,他是個嚴格的父親。你看,一個人可以有很多身份——兒子、丈夫、爸爸。怎麼會這樣呢?因爲不同人的不同投射産生了這些變化。由此來看,一切由心造。

  還可以舉一個例子,比如說他吧,一定會有些人喜歡他,對這些人來說,他長相不錯,是個好人;但對那些不喜歡他的人來說,他的外表、發型、走路的樣子,以及他所做的一切,都令他們生氣,即使他一動不動也一樣。這就表示,不僅大小、形狀、顔色是唯心所造,世界上的美醜、好壞,也都是我們的心所造。因此“唯識宗”相信:一切唯心造,心是唯一真正而究竟存在的東西。

  中觀派的理論

  最後我們要談的是中觀派。中觀派認爲,甚至連心都不存在,一切都是空性。在究竟上,一切是空;而在相對上,一切都能呈現,但並非以某種方式呈現,就表示以那種方式存在。

  比如說一杯水,對我們來說是一杯水,但如果你放一條小魚在裏面,然後問它:“這是什麼?”你想它會怎麼回答?我不認爲它會說這是水,因爲這必然是它的家,在裏面可以遊泳、睡覺,所以它必定有不同的想法。我們人類認爲這是水,但對魚來說這應該是它的家。那麼哪一個才是真正的存在?家還是水?人類是很自私的,我們向來都認爲自己是對的,所以依我們來看一定是水,魚才是錯的。這是我們的想法,但也正是我們的錯誤所在。我們沒有理由,甚至沒有證據可以證明,這並非魚的家。我們不能證明水就是水,我們只是這樣相信,對吧?如果真有一場人與魚的爭論,一方說這是水,一方說這是家,那麼孰是孰非很難斷定。用投票的方式分勝負嗎?那麼我們一定會輸,因爲魚比人多。

  所以最好的說法是,在實相上,杯中的東西既不是水也不是家。那它是什麼?是空。就是無物存在,什麼都沒有。但在相對上,它可以是任何東西,而且因爲它可以是任何東西,金剛乘就能把它當成灌頂的所依之物,當做甘露。對金剛乘的人來說,這是甘露,對魚來說,這是家。是心在做斷定。

  灌頂

  我們來講一些灌頂的事情。灌頂的梵文是Abhisheka,意思是“丟擲”或“倒入”。一般來說,灌頂幾乎相當于加持,但若以我們剛剛的邏輯來談,灌頂便有更爲奇妙的作用,它超越加持,是一種引介。

  好比你不認識某個人,你的朋友介紹你們認識,你就多了一個認識的人。就像這樣,你對許多事不太了解,比如說你不了解水,你被自己所定義的水限製住了,而水是很靈活的。因此爲了要將水的靈活性引介給你,金剛乘把水用作灌頂的所依物。灌頂傳達給你什麼?它將生命經驗的真實自性引介給你。它告訴你,從無始劫以來,我們即有無明,從無明産生五種情緒——貪、嗔、癡、慢、疑。當這五種情緒增長、成熟時,它就成了五蘊。接著我們便有貪欲,對自身非常執著,認爲自己的身體是如此珍貴。

  我們不僅對自己的身體執著,有時對別人的身體也執著,即使身體充斥著糞便與血膿。如果我們把身體解剖開來,其實沒什麼可執著的。我們執著身體的哪一部分呢?這個身體本來就不漂亮,如果你不管它,它還會變髒、變臭、變得惡心。然而我們真的有很多執著,我們成爲身體的奴隸。當它冷了,我們會找東西來蓋;當它餓了,我們會去吃點東西;如果有人敲你一下,你就生氣。特別是,如果有人敲你,你就期待那個敲你的人說抱歉;如果他沒說,你就會很生氣。只要那個人向你道歉,即使他把你打得很重,幾個字的抱歉也可以把你剛才所有的痛苦帶走。我們的心就像小嬰孩的心。你以爲那個人敲你,並期待他說抱歉,但事實也許是,他並不知道自己打到你,或者他說了抱歉,可是你沒聽到,甚至也許他認爲是你該說抱歉。所有這些情況使生活變得非常非常複雜,這一切都是因爲我們有執著。

  再舉個例子。如果你的頭撞到牆,你通常會怪罪哪一方呢?我們通常會責備這個牆怎麼這麼硬、怎麼不會動,我們從來不責備自己,也不會罵自己的頭怎麼這麼軟。如果沒有這個頭,就不會撞到牆,也就不會痛了,所以你要負部分責任,因爲你有這個頭。而我們從來不這麼想,我們都是責備別的東西,然後感到生氣。這對牆來說不算什麼,但如果是對生命體,情況就比較複雜了。

  我們剛剛提到五蘊,以上所說即爲色蘊。講這些會令人想睡覺,所以我不打算通通講。

  五蘊的另一蘊爲識蘊。識蘊也很無明,所以我們必須清淨它,就像洗衣服一樣。當你洗衣服時,你洗的是什麼?不是這些衣服,而是髒東西。衣服怎麼可能被洗呢?你只是洗掉髒東西而已,你不想要這些暫時性的髒東西。就像這樣,你淨化識蘊,而不是清洗識蘊。你把識蘊當中的髒東西洗掉。以喜金剛的傳統來說,識蘊的髒東西就是憤怒,憤怒必須被洗掉。要用哪種肥皂和水呢?答案是阿佛。不過此時你是無明的衆生,你不能說:“喂,阿佛,你來幫我清洗我的憤怒吧!”

  既然一切都是心造,你便創造一個阿佛的模樣——藍色,具足一切佛的功德。除此之外,你也把它轉化成一個寶瓶,裝有一些水,因爲你認爲水能清洗東西——所以金剛乘用的是這種方法。接著你把水喝下去,它會洗掉髒東西,然後會發生什麼呢?當你洗衣服的時候,你把髒東西洗掉;髒東西洗掉以後,這衣服變幹淨了,是這樣嗎?不,衣服從不會變幹淨。因爲我說過,衣服從未髒過,髒東西不是衣服,髒東西是髒東西,衣服是衣服,髒東西和衣服是分開來的。正因爲髒東西和衣服是分開來的,所以才有可能把髒東西洗掉;如果髒東西是衣服,就不可能洗掉它。而既然衣服從來沒有髒過,衣服怎麼可能變幹淨呢?因此最終你領悟到,衣服就是衣服。識蘊就是阿佛,這個佛的能量就是如鏡子一般的智慧(大圓鏡智)。

  五蘊、五方佛、五種智慧、五色、五種情緒(五毒)、五種法飾(比如蓮花),所有這些五個、五個湊在一起,你就了解了什麼是灌頂。不要認爲這些東西是在外面,這些都在你裏面。這是有關灌頂的簡介。

  禅定

  接著簡單說說禅定。禅定實質上是“覺”的連續,而非我們在禅定時的行爲——身體打直,盤腿,閉眼好幾個鍾頭。你必須專注,這是你首先要做的,如果沒有專注(止),什麼都做不成。現在,你們有些人似乎很專注地在聽講,所以你以爲你的心並不散亂。一般來說我們的心十分松懈,當我們開始禅定時,我們遇到的幹擾越來越多。比如說,現在大家都專注于我,不要散漫,就這麼待上幾秒鍾……但你開始散漫,開始更清晰地聽到噪聲,爲什麼?我們以爲靜坐時才出現妄念,事實並非如此,你只是這時才知道有妄念而已。因此我向來對學生說:“你所認知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們有個散漫遊蕩的心。”就是這樣。

  以一場簡短的公開演講來說,我實在不知要說什麼。下一次也許試試六天的課程,如此你們才能真正學到一些東西。我們現在幾乎像是在讀索引,不過至少我希望你得到的不只是個索引,而是個功能表,那麼你至少還獲得某些滋養。

  問與答

  問:是否可以照著報上刊載的咒語進行念誦或修行?

  答:可以念六字大明咒。

  問:請仁波切介紹一下戒律。還有根本上師該怎麼定義?

  答:根本上師是那位帶領你的心得到一些開悟的上師,跟你有因緣的上師,而不是那些給你灌頂的上師,也不是那些你皈依的上師。就算是妓女,如果她丟一些水給你、把你叫醒,甚至你從中得到一些開悟,也可算是你的根本上師。如果你有個上師,你必須要遵守他所說的,不能違背,這就是戒律。

  問:我們說,人人有佛性、萬物有佛性,這對不對?我們現在被無明、五毒所蒙蔽,以致佛性無法顯現;那爲什麼以前有佛性、不被五毒蒙蔽時不修,現在五毒聚來時才修?爲什麼以前佛性不發展出來?而現在五毒聚來時才修是不是比較困難?

  答:並沒有所謂“沒有五蘊”,也沒有所謂“沒有五毒”。

  講法地點:臺灣員林,薩迦中心

  日期:1990年5月1日

  

《日常生活中的佛法》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基本的不安全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