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第十四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衆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衆過惡。以此善根,回向願求生于西方極樂世界。行者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贊歎出家,得離衆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華臺,長跪合掌,爲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蓮華尋開。當華敷時,聞衆音聲贊歎四谛,應時即得阿羅漢道、叁明、六通,具八解脫。是名中品上生者。
“中品中生者,若有衆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戒香薰修,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贊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叁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行者自見坐蓮華上,蓮華即合,生于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經于七日,蓮華乃敷。華既敷已,開目合掌,贊歎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經半劫已,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義。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爲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大願,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經七日已,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聞法歡喜,得須陀洹;過一小劫,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輩生想,名第十五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衆生,作衆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爲贊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複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贊言:“善哉!善男子,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華,隨化佛後,生寶池中。經七七日,蓮華乃敷。當華敷時,大悲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放大光明,住其人前,爲說甚深十二部經;聞已信解,發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得聞佛名、法名,及聞僧名、聞叁寶名,即得往生。”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衆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法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衆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爲贊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贊彼佛光明神力,亦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爲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經于六劫,蓮華乃敷。當華敷時,觀世音、大勢至,以梵音聲安慰彼人,爲說大乘甚深經典;聞此法已,應時即發無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衆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曆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爲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歸命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于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當華敷時,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即爲其人廣說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輩生想,名第十六觀。”
爾時,世尊說是語時,韋提希與五百侍女聞佛所說,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得見佛身及二菩薩,心生歡喜,歎未曾有,豁然大悟,得無生忍。五百侍女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願生彼國。世尊悉記,皆當往生,生彼國已,獲得諸佛現前叁昧。無量諸天發無上道心。
爾時,阿難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此法之要,當雲何受持?”
佛告阿難:“此經名《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汝等受持,無令忘失。行此叁昧者,現身得見無量壽佛及二大士。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何況憶念!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即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爲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佛說此語時,尊者目連、尊者阿難,及韋提希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爾時,世尊足步虛空,還耆阇崛山。
爾時,阿難廣爲大衆,說如上事。無量人、天、龍、神、夜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禮佛而退。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