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點亮心燈——淺談《心經》的心理治療▪P2

  ..續本文上一頁是兩種力量,一是渴求,一是執著。

  我想,在座的聽衆中有些做企業的人。作爲一個企業家,你最初建立企業的時候,它對你的生命沒有太大影響。隨著事業的進展,你對自己做的事情越來越執著,也就是越來越在乎。你的渴求也在增加,你想著“我要進一步把它做好”。你努力做下去,事情做得更好了,你的執著繼續增加,你的渴求也在繼續增加。雖然你是在通過各種方式做你的企業,但是始終遵循著內心的兩種力量,就是渴求和在乎。這兩種力量不斷重複,這種重複不斷升級。由于這兩種力量對生命的作用力越來越大,到了後來你的事業甚至會成爲你生命的唯一支撐點。于是這個企業所有的改變都會對你産生巨大影響,有時候對你造成巨大的傷害,有時候也給你帶來巨大的滿足。

  大家要記住,外在世界所有的現象如果能對我們産生影響,關鍵就在于我們內心的一份對應的在乎,如果內心沒有這份在乎,天大的事情對你都不會有什麼影響。這個道理想必大家都能接受吧?

  經商的人是這樣,搞藝術的人也這樣,每個行當的人都是這樣,大家都在各自追求的領域裏面使勁輪回。生命就在這樣的追求中重複下去,在重複的過程中繼續強化這種需求的力量。這種輪回的力量推動著你生生不已。 佛法並不認爲是神決定了我們的命運。佛法對世界的解釋是因緣因果,核心內容就是“業”。

  業是行爲,身體、語言、思想的行爲。思想的行爲即是我們每天的起心動念。

  行爲發生之後,一般人都關注外在的結果。其實外在的結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內在的結果。心就像田地,行爲會在內心播下種子,形成心理力量,形成性格和能力。在座的諸位今天能有這樣的心態、觀念、性格,這是生命積累的結果。

  每個生命都是無盡的積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不是一張白紙,人是有天賦的,這天賦代表著過去生生世世的積累。

  生命就像一條河流,從無窮的過去延續到無盡的未來。我們每天的想法和做法構成了這條生命之河的水源。我們的起心動念又來源于我們的思想、觀念、習慣。人在這條河流當中往往身不由己,隨波逐流。

  (四)直面現實

  生命蘊涵著各種各樣的力量。

  無明代表一種強大的蒙昧的力量,這使人們看不清楚自己的生命。

  還有貪欲的力量。各種各樣的對外界的需求,對財色名食睡的需求,對地位的需求,對情感的需求……這些需求推動著你不停地向外追逐,在追逐中又不斷製造需求。

  還有情緒的力量。這些力量共同組成了生命的瀑流。

  在這種瀑流的沖刷之下,我們千方百計地滿足需求,逃避恐懼。比如沒有安全感的時候,大家總想著多賺錢,賺了錢多買點保險,等等。還有的時候,我們用各種各樣的娛樂讓自己暫時忘記痛苦。但我們很少回頭審視:“恐懼”是什麼東西?“沒有安全感”又是什麼東西?是否多買保險就有等于有了安全感?是否逃避恐懼就沒有了恐懼? 因爲科技的發展、文明的進步,現在的人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強。但是現在的人製造問題的能力更強。社會問題很多,因爲我們從來就沒有直面問題的根源。所有問題的根源在哪裏?就是內心的焦慮和恐懼。這個問題一般人都不敢面對,一天到晚都在逃避,拼命逃避。

  逃避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佛陀對這個問題是怎麼解決的呢?

  《阿含經》記載,佛陀在深林裏修行時如何面對恐懼。當佛陀禅修時恐懼生起,他不改變姿態,繼續禅修,回光返照,觀察恐懼。看看恐懼是一種什麼心理?它到底能對我怎麼樣?運用智慧的覺照直面現實,恐懼終將消失。

  禅宗二祖向達摩祖師請教如何安心,達摩曰:“將心來,與汝安。”不安的心是什麼?當你向內審視,你會發現不安的心了不可得,根本找不到。這就是佛法的禅修,幫助我們直面內心的情緒和糾結。這些情緒是沒有根的,它的産生來源于錯誤的設定。

  輪回的河流從無盡的過去延續到無盡的未來。佛陀在解決輪回的現象時,探討輪回的源頭在哪裏。普通人做事隨波逐流,佛陀則是逆流而上。這個探討源頭的心理過程,用佛教常規的方式來表述,叫做“十二因緣”,十二因緣的十二個要素是: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老死是我們當下的現象,凡夫的生命必然老死。從老死去尋找産生老死的因,這種因是業力的因,也是內心煩惱的源頭。會找到什麼呢?就會一步步追溯到無明。

  光明不在時,黑暗讓你感覺到它是個實實在在的東西,很可怕的東西。它是一種力量,讓你什麼都看不清楚。可是只要點燃一盞燈,黑暗又是什麼?黑暗了不可得。智慧的心燈通過禅修被開啓出來的時候,內心的無明就被驅逐了。

  學佛的過程就是點亮心燈的過程。 釋迦佛對我們這個世界的衆生最大的貢獻是什麼?就是發現了每個人內心都有一盞智慧的心燈。

  每個人的生命裏都具有佛性。“佛”意爲覺,佛性就是覺悟的本性。中國的禅宗就是秉承這樣的見地修行的。《六祖壇經》的核心命題:“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悟此心直了成佛”。我們的內心都具有菩提自性——覺悟的本性,這種本性本來就是清淨的。修行者體認到了覺悟的本性,就可以邁向成佛。

  (五)自我治療

  每個人的內心都具有覺悟的潛質,每個人都有解除迷惑煩惱的能力,也就是說每個生命都具有自我拯救的能力。

  誰是最好的心理治療師?佛法的智慧告訴大家:你自己才是你最好的治療師。

  無論是從身體的角度還是心理的角度來說,我們都具備自愈的能力。優秀的心理醫生所做的工作就是疏導,幫助來訪者獲得內在自我治療的一種正向心理。傳統的中醫也是給病人做一個疏導,讓身體恢複本身的潛能。

  佛陀不是一位發明者,他是一位發現者。無論佛陀是否出世,佛法的真理都存在,佛陀出世的意義就在于把真理給大家開顯出來。佛教開顯的真理其實是超越佛教的,佛法提供的是普世的智慧和道德。

  既然佛法的真理是超越佛教的,爲什麼我們還要笃信佛教、學習佛法呢?因爲只有通過佛教的這個渠道才能很好地認識真理。不學佛,我們很難找到一種方式了解生命是怎麼回事,這就是學佛的意義所在。如果我們以爲憑借凡夫的錯誤觀念和胡思亂想就能觸及生命的本質,那就太自不量力了。

  佛陀一生說法的目的何在?《法華經》中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這裏講的“大事因緣”就是引導衆生悟入佛的知見。

  衆生都可以修行成就,佛的智慧就在每個人的心頭。佛陀來到世上就是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

  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在長達四十五年的說法中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教化衆生。佛法開設了八萬四千法門,猶如條條道路通羅馬,覺悟就是目標。這像登山一樣,前山後山有很多條路通往山頂,其中有大路也有小路,有近路也有遠路,有平坦的路也有崎岖的路。不同的道路對應著衆生不同的根機。佛教分爲南傳佛教、藏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有八大宗派:唯識、中觀、天臺、華嚴、禅宗、淨土、律宗、密宗。

  經常有人問我:“如何看待佛教宗派?”簡單地說,一個宗派就是一套修學體系,這些宗派是一套一套導向覺醒的課程,不同課程設置針對不同群體,但終極目標是一致的。

  衆生通過修行走向覺悟,所有心病都將不藥而愈,所有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二、依文釋義

  這次講座時間有限,不能把《心經》逐字逐句仔細講解。下面我簡單講一些重點。

  (一)自我的特征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這段話彰顯了這部經的宗旨,其中也包含著心理治療的原理。

  《心經》中的“觀自在菩薩”,當然可以理解爲觀世音菩薩,也可以說是每一位通過般若正觀的修行而達到自在的菩薩。

  “觀”字很重要,它是整部《心經》裏修行的要訣,也代表自我治療的過程。

  觀是觀照,通過佛教的禅修獲得的觀照力,這就是上文所說的點亮心燈的作用。內心這種觀照的力量生起,讓我們把一切看得了了分明,所有的情緒和煩惱都被照破,生命就會開始走向自在。

  在座的諸位,你們覺得自己的生命自在嗎?誰能說自己是完全自在的?

  不自在的原因是什麼?第一個原因,無明。對生命的現狀和未來都不清楚、不明白、不確定。第二個原因,生命被很多心理力量控製著,這使人做不了主。比如,你生氣的時候能不能讓自己馬上就不生氣?比如,你對一些問題很糾結,你有沒有能力讓自己立即放下這些問題?比如,你躁動不安,不能平靜地休息,你有沒有能力把躁動感屏蔽掉?

  我們要認識到,自己的生命充滿著不能自在、不能自主、不能自由。

  以往可能大家關注的是環境帶來的問題,但是學了佛法之後我們會發現:真正給我們帶來不自在的源泉在于自己的內心。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這裏的“行”是指實踐,也就是進入甚深般若智慧的狀態。般若智慧就是生命內在的覺醒能力。觀自在菩薩的禅修進入這種狀態的時候,就會“照見五蘊皆空”。

  五蘊是生命的存在現象,這是一種迷惘的存在,是無明構成的混亂表象。

  生命可以一分爲二,因爲生命有兩個系統——迷惘的系統和覺悟的系統。迷惘系統從無明開展出來,包括貪嗔癡煩惱等等生命現象。在迷惘的系統背後還有覺悟的本性,還有成佛的潛質。

  五蘊的現象其實是一種假象。觀自在菩薩直接體認到了五蘊的本質,也就是空性。空性是事物最高的本質。

  我們看到什麼樣的世界,取決于我們的認識。每種生命對世界的認識都取決于目前的局限性。我們的認識就是我們的儀器,采用不…

《點亮心燈——淺談《心經》的心理治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改變生活方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