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心理學的二十六原則

  佛教心理學的二十六原則

  1.我們應洞悉人們與生俱來的高貴與美善本性。

  2.慈悲是我們最深刻的本性。它源于我們與萬物的內在聯結。

  3.當我們的注意力從經驗轉向知曉一切的寬闊意識時,智慧與焉生起。

  4.認清我們意識心所呈現的狀態。學習將不健康的心理狀態轉化爲健康的心理狀態。

  5.對自我的觀念乃透過認同而産生,越不執著于自我觀念,就越自由與快樂。

  6.人類的生命同時包含普遍性與個人性的特質。

  7.自由是對任何經驗的專心覺照。正念帶給我們嶄新視野、身心平衡及心靈自由。

  8.身體保持正念,讓我們得以全心全意地活著。這帶來療愈的力量、智慧及自由。

  9.智慧明了當下生命所呈現的感覺爲何,卻不陷溺其中。

  10.念頭本身往往偏頗不實。要學習對念頭保持覺照,切勿迷失其中。

  11.意識分爲個人與普遍性層面。讓我們的覺知深入到潛意識,能帶來智慧與自由。

  12.我們可以辨識自己人格中的病態模式,並將之轉化爲本然性情的一種健康呈現。

  13.欲望分爲健康與病態兩種。了解它們的差異,然後在其中找到自由。

  14.若緊抓憤怒與仇恨不放,心靈就會受苦。我們可以做出強力、明智,以及慈悲的回應,爾不心懷憎恨。

  15.虛妄令人誤解此世界,並忘記我們的真實生命。虛妄産生所有病態的心理。讓自己從虛妄的束縛中解脫,以智慧之眼看待世界。

  16.痛苦在所難免,但苦難則不然。苦難源于貪婪,放下執著即可不再受苦。

  17.對內心的意念保持覺照。意念使我們創造未來的種子。

  18.我們不斷觀想的事物改變我們的身體與意識。觀想自由與慈悲心。

  19.一再重複的念頭形塑我們的世界。我們應出于慈悲心,以健康的念頭來取代病態的想法。

  20.我們能透過內在的訓練發展專心的力量。專心開啓人類的意識,讓人進入療愈與了悟的深廣境界。

  21.要得到真正的快樂,美德與正直不可或缺。謹慎地守護你的正直。

  22.寬恕是必須且可能的。尋求寬恕與重新開始永不嫌遲。

  23.在內與外,自與他之間乃是無二無別。照顧自己,便是在照顧世界;照顧世界,也就是在照顧自己。

  24.我們在所有的兩極當中尋求中道。安住在中道,而且無論身在何處皆得安樂。

  25.放掉內心各種意見,讓自己擺脫各式觀點的束縛。對生命的奧秘敞開胸懷。

  26.甯靜的心靈産生愛。當愛遭遇困難,它轉化爲慈悲。當愛碰到快樂,它轉化爲喜悅。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