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念學——佛教心要的現代理解與應用(溫宗堃)

  正念學——佛教心要的現代理解與應用

  臺灣福嚴佛學院 溫宗堃

  提要:

  闡述當今西方醫學、心理治療、腦神經科學、教育學界對佛教正念禅修的研究與應用,連同當代佛教學本有的對正念禅修的研究,已累積相當的資料,足以形成一門跨學科領域的“正念學”。由于正念禅修是佛教修行的核心,並能廣泛地應用在醫學、心理治療與各級學校教育,是自利利他不可或缺的知識與技能,因此著重培養佛教人才的學術單位、寺院與僧團,實有必要積極學習、發展“正念學”這門與當代科學及社會密切相關的整合學科。

  一、前言

  各位法師,各位老師,各位嘉賓,還有各位辛勤的義工,大家早上好。感謝蘇州西園寺給我這個機會來向大家學習。

  我來自臺灣。蘇州對我來說長期以來是個“穿越”的概念,在我腦海中的印象是在課本上讀到的古詩“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感覺非常美好,現在它變成了當下的環境,我有點興奮。此前,我經常通過互聯網看到西園寺戒幢佛學研究所的情況,感到這個研究所在辦學和教育上有很多成功之處,今天來到這裏認識了研究所的法師們,我非常高興!

  對于這次戒幢論壇的主題——正念,我很感興趣。1998年,我第一次接觸佛教的正念禅修,2000年,我專程到緬甸學習禅修,後來陸續翻譯了一些關于正念禅修的作品。我的博士論文主題也是正念禅修。我一直希望能把正念禅修的方法介紹給更多的人。

  今天我講的題目是:《正念學——佛教心要的現代理解與應用》。

  “正念學”這個概念並不是我的發明。幾年前我就在國外的網站上看到一個詞組,英語原文是The Sciences of Mindfulness(正念的科學)。

  當代歐洲的有的學者和修行人把正念稱爲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佛教禅修的心要),正念禅修也可以說是整個佛教最重要的部分。

  很多不同的學科都在應用正念的技術,這是當今社會科學的一種潮流。這種潮流的開端始于上個世紀70年代,在本世紀初形成風潮。正念禅修在歐美國家逐漸受到重視,主要是受到了東南亞的上座部佛教的影響,其核心內容是根植于佛教聖典、緬甸佛教“幹觀”禅修傳統所大力弘揚的四念住(或雲四念處)。

  現在我站在佛教教育的立場上提出和探討“正念學”。我認爲,我們應該保有佛教內部對于正念禅修的深入研究,同時也可以吸收和參照各個不同學科(包括醫學、心理治療學、腦神經科學、教育學等領域)對于正念的應用與理解。

  二、一夜賢善

  我們知道,佛陀被稱爲“大醫王”。《雜阿含經》有一個記載,世尊說具備四個條件的人名曰“大醫王”。哪四個條件呢?“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叁者善知病對治。四者善知治病已。”知道種種的疾病,知道疾病的根源,知道治病的方法,也知道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疾病已經去除。這四個條件分別對應佛法的四谛:苦、集、道、滅。

  佛陀醫治的是衆生的輪回之苦,他給出的一帖藥名叫“正念”。

  當今的社會科學已經把正念運用在不少領域,我們可以積累到很多相關資料,正念的科學可以成爲一門跨學科的學問。我覺得“正念學”這個名詞在英語裏可以造成一個詞:satiology。“sati”是巴利文中“正念”的“念”。對于學佛的人,正念更是不可或缺的知識與技能。

  關于正念的內涵在佛教經典裏有不同的描述。

  南傳的巴利文大藏經是五部“尼柯耶”,包括《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和《小部》,內容與北傳的四部《阿含經》對應。其中《中部》裏有一段話,中譯文如下:

  慎莫憶過去,亦勿期未來;過去事已滅,未來複未至。

  現在所有法,處處當觀察;不壞不動者,智者應修習。

  《中部》裏有四部經都闡明上述這段話所說的“一夜賢善”是經文的重點。所謂“一夜賢善者”除了可以從字面上理解爲“因徹夜修習毗婆舍那而擁有美好的一夜之人”,也可理解爲“典型的好樂獨住者”。

  在北傳的《阿含經》裏與此相對應的內容是“跋地羅帝偈”:

  慎莫念過去,亦勿願未來;過去事已滅,未來複未至。

  現在所有法,彼亦當爲思;念無有堅強,慧者覺如是。

  《佛說尊上經》中,此偈爲“賢善偈”:

  過去當不憶,當來無求念;過去已盡滅,未來無所得。

  謂現在之法,彼彼當思惟:所念非牢固,智者能自覺。

  《瑜伽師地論》稱此爲“造賢善頌”:

  于過去無戀,不悕求未來;現在諸法中,處處遍觀察;智者所增長,無奪亦無動。

  總之,這個偈頌說的是不思維過去也不期待未來。因爲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未來還沒有到來,重點是對現在的種種身心現象加以觀察。智者應該修習這樣的觀察,正念不爲外境或煩惱所動,才能達到涅槃。這就是佛教經典裏對于正念修習的一個重要指導。

  佛經中說,經常有天人在淩晨兩點到早晨六點之間(即“後夜”)去找佛陀問法。有一次,天人向釋迦牟尼佛提了一個問題,就是比丘們的氣色爲什麼那麼好。世尊組建的僧團每天只吃一餐,經常坐在露天的樹下,受到風吹、日曬、雨打……物質條件如此艱苦,可是這些出家人膚色鮮明、神情愉悅,這是什麼原因呢?

  根據《相應部》中的記載,世尊回答:

  于過去無憂,未來不企求,依現在而活,膚色常鮮明。

  與此對應的《雜阿含經》裏的內容是:

  于過去無憂,未來不欣樂,現在隨所得,正智系念持,飯食系念故,顔色常鮮澤。

  看來正念可以應用在美容業——這不是開玩笑,這是真的。氣色好的原因就在于觀照當下的身心。參加過禅修營的人可能有這樣的體會。有些人禅修之前,皮膚幹幹的,整個人緊繃繃的;經過一段時間的禅修之後,臉上變得紅潤光滑,眉目舒展,和顔悅色,好像一下子年輕了好幾歲。這是正念的一種明顯作用。

  根據佛陀教導的方法修習正念就能身心愉悅,包括起到美容效果。這使我聯想起臺灣流行過一種化妝品,名叫“蜜絲佛陀”,意思是懷念佛陀。這名字很有意思,是吧?

  叁、正念學的內容

  喬·卡巴金,“正念減壓療法”(MBSR)創始人,他將正念的技術引入了美國主流社會。他很喜歡用兩個中文字來表述正念療法的操作重點,這兩個字是“今心”。這個可能會被中文系的老師罵,因爲它是個生造的詞彙。可是它確實符合正念禅修的要領。把心放在當下,如實覺察當下的身心現象,這就是正念的修習。

  心理學界對于正念的操作性定義,基本上是指以接受的態度不加評判地觀察當下。

  MBSR帶動了西方各個領域對正念的研究。西方采用的正念技術大部分來源于東南亞的上座部佛教,尤其是緬甸的內觀禅;還有一部分與禅宗有關,很可能是從日本傳過去的。

  正念本來就是佛教的修行傳統,僧俗二衆都把禅修作爲自我成長的一項重要功課。所有正念禅修的理論和技術都可以在佛教文獻裏找到。但是如果我們把視野打開一點,可以吸收其它領域關于正念的經驗,幫助我們對正念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以便在當代社會契理契機地弘揚和運用佛法,自利利他。今天我們在戒幢論壇上與心理學界對話,意義也就在于這裏。

  當然我們在這種借鑒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正念技術在世俗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偏差,因爲從實際情況來看,其它領域提及“正念”的時候,含義可能已經有點偏離佛教的本義了。契理和契機,二者不可偏廢。關于正念的世俗化,下文再具體講。

  

  目前正念學的內容可包括下列五項:佛教學的正念、醫學的正念、心理學(心理治療學)的正念、神經科學的正念、教育學的正念。

  (一)佛教學的正念

  佛教學的研究應該包括文獻學、哲學和人類學(田野調查)的研究。藉此了解:

  1、佛教典籍與佛教古德如何描述正念禅修(以及與之同類的禅修)的實踐方法與身心利益;

  2、正念禅修及其它的佛教教義(如四聖谛、慈悲、緣起、中道等)、佛教禅修方法(如慈心禅、死隨念等)之間的關系如何;

  3、當代佛教正念禅修傳統(如馬哈希尊者、葛印卡、一行禅師等)如何诠解及實踐佛典中與正念禅修相關的記載;

  4、現代以正念禅修爲核心的重要組識、團體有哪些,各有何特色。

  義理、文獻上的研究是一個重要方面;但是佛教的正念不僅僅是用來研究的,更是用來身體力行的,所謂“人能弘道”。

  (二)醫學的正念

  這方面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從醫學的角度了解正念的利益與可能應用的範圍,以及將正念運用在疾病治療上的具體成效。

  將正念技術用于醫療的項目,包括以正念減壓療法,還有以此爲基礎發展出的一些課程,比如“正念分娩與育兒課程”。正念減壓的課程至今運用在下列疾病的患者身上:牛皮癬、多重硬化症、纖維肌痛症、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大腸急躁症、慢性疼痛、癌症、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熱潮紅、偏頭病等等。大量實例表明這種療法可以促進免疫力的提升、血壓降低、疼痛適應、各類症狀的減輕、幸福感的提升、疾病引起的壓力與焦慮症狀減低等。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西方人運用正念技術確實很契機,他們爲不同的人群開發出了一系列不同的正念課程。

  療效是經過試驗的,比如治療牛皮癬患者,患者分爲兩組,在接受醫學方法治療的同時,一組人練習正念禅修,另一組人不練。結果發現練習禅修的那組人,治療速度快了四倍。

  佛教的禅修理論提到過這方面的效果——禅修可以讓血液變得清淨。所以…

《正念學——佛教心要的現代理解與應用(溫宗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