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念学——佛教心要的现代理解与应用(温宗堃)

  正念学——佛教心要的现代理解与应用

  台湾福严佛学院 温宗堃

  提要:

  阐述当今西方医学、心理治疗、脑神经科学、教育学界对佛教正念禅修的研究与应用,连同当代佛教学本有的对正念禅修的研究,已累积相当的资料,足以形成一门跨学科领域的“正念学”。由于正念禅修是佛教修行的核心,并能广泛地应用在医学、心理治疗与各级学校教育,是自利利他不可或缺的知识与技能,因此着重培养佛教人才的学术单位、寺院与僧团,实有必要积极学习、发展“正念学”这门与当代科学及社会密切相关的整合学科。

  一、前言

  各位法师,各位老师,各位嘉宾,还有各位辛勤的义工,大家早上好。感谢苏州西园寺给我这个机会来向大家学习。

  我来自台湾。苏州对我来说长期以来是个“穿越”的概念,在我脑海中的印象是在课本上读到的古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感觉非常美好,现在它变成了当下的环境,我有点兴奋。此前,我经常通过互联网看到西园寺戒幢佛学研究所的情况,感到这个研究所在办学和教育上有很多成功之处,今天来到这里认识了研究所的法师们,我非常高兴!

  对于这次戒幢论坛的主题——正念,我很感兴趣。1998年,我第一次接触佛教的正念禅修,2000年,我专程到缅甸学习禅修,后来陆续翻译了一些关于正念禅修的作品。我的博士论文主题也是正念禅修。我一直希望能把正念禅修的方法介绍给更多的人。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正念学——佛教心要的现代理解与应用》。

  “正念学”这个概念并不是我的发明。几年前我就在国外的网站上看到一个词组,英语原文是The Sciences of Mindfulness(正念的科学)。

  当代欧洲的有的学者和修行人把正念称为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佛教禅修的心要),正念禅修也可以说是整个佛教最重要的部分。

  很多不同的学科都在应用正念的技术,这是当今社会科学的一种潮流。这种潮流的开端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在本世纪初形成风潮。正念禅修在欧美国家逐渐受到重视,主要是受到了东南亚的上座部佛教的影响,其核心内容是根植于佛教圣典、缅甸佛教“干观”禅修传统所大力弘扬的四念住(或云四念处)。

  现在我站在佛教教育的立场上提出和探讨“正念学”。我认为,我们应该保有佛教内部对于正念禅修的深入研究,同时也可以吸收和参照各个不同学科(包括医学、心理治疗学、脑神经科学、教育学等领域)对于正念的应用与理解。

  二、一夜贤善

  我们知道,佛陀被称为“大医王”。《杂阿含经》有一个记载,世尊说具备四个条件的人名曰“大医王”。哪四个条件呢?“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三者善知病对治。四者善知治病已。”知道种种的疾病,知道疾病的根源,知道治病的方法,也知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疾病已经去除。这四个条件分别对应佛法的四谛:苦、集、道、灭。

  佛陀医治的是众生的轮回之苦,他给出的一帖药名叫“正念”。

  当今的社会科学已经把正念运用在不少领域,我们可以积累到很多相关资料,正念的科学可以成为一门跨学科的学问。我觉得“正念学”这个名词在英语里可以造成一个词:satiology。“sati”是巴利文中“正念”的“念”。对于学佛的人,正念更是不可或缺的知识与技能。

  关于正念的内涵在佛教经典里有不同的描述。

  南传的巴利文大藏经是五部“尼柯耶”,包括《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和《小部》,内容与北传的四部《阿含经》对应。其中《中部》里有一段话,中译文如下:

  慎莫忆过去,亦勿期未来;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

  现在所有法,处处当观察;不坏不动者,智者应修习。

  《中部》里有四部经都阐明上述这段话所说的“一夜贤善”是经文的重点。所谓“一夜贤善者”除了可以从字面上理解为“因彻夜修习毗婆舍那而拥有美好的一夜之人”,也可理解为“典型的好乐独住者”。

  在北传的《阿含经》里与此相对应的内容是“跋地罗帝偈”:

  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

  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

  《佛说尊上经》中,此偈为“贤善偈”:

  过去当不忆,当来无求念;过去已尽灭,未来无所得。

  谓现在之法,彼彼当思惟:所念非牢固,智者能自觉。

  《瑜伽师地论》称此为“造贤善颂”:

  于过去无恋,不悕求未来;现在诸法中,处处遍观察;智者所增长,无夺亦无动。

  总之,这个偈颂说的是不思维过去也不期待未来。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还没有到来,重点是对现在的种种身心现象加以观察。智者应该修习这样的观察,正念不为外境或烦恼所动,才能达到涅槃。这就是佛教经典里对于正念修习的一个重要指导。

  佛经中说,经常有天人在凌晨两点到早晨六点之间(即“后夜”)去找佛陀问法。有一次,天人向释迦牟尼佛提了一个问题,就是比丘们的气色为什么那么好。世尊组建的僧团每天只吃一餐,经常坐在露天的树下,受到风吹、日晒、雨打……物质条件如此艰苦,可是这些出家人肤色鲜明、神情愉悦,这是什么原因呢?

  根据《相应部》中的记载,世尊回答:

  于过去无忧,未来不企求,依现在而活,肤色常鲜明。

  与此对应的《杂阿含经》里的内容是:

  于过去无忧,未来不欣乐,现在随所得,正智系念持,饭食系念故,颜色常鲜泽。

  看来正念可以应用在美容业——这不是开玩笑,这是真的。气色好的原因就在于观照当下的身心。参加过禅修营的人可能有这样的体会。有些人禅修之前,皮肤干干的,整个人紧绷绷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禅修之后,脸上变得红润光滑,眉目舒展,和颜悦色,好像一下子年轻了好几岁。这是正念的一种明显作用。

  根据佛陀教导的方法修习正念就能身心愉悦,包括起到美容效果。这使我联想起台湾流行过一种化妆品,名叫“蜜丝佛陀”,意思是怀念佛陀。这名字很有意思,是吧?

  三、正念学的内容

  乔·卡巴金,“正念减压疗法”(MBSR)创始人,他将正念的技术引入了美国主流社会。他很喜欢用两个中文字来表述正念疗法的操作重点,这两个字是“今心”。这个可能会被中文系的老师骂,因为它是个生造的词汇。可是它确实符合正念禅修的要领。把心放在当下,如实觉察当下的身心现象,这就是正念的修习。

  心理学界对于正念的操作性定义,基本上是指以接受的态度不加评判地观察当下。

  MBSR带动了西方各个领域对正念的研究。西方采用的正念技术大部分来源于东南亚的上座部佛教,尤其是缅甸的内观禅;还有一部分与禅宗有关,很可能是从日本传过去的。

  正念本来就是佛教的修行传统,僧俗二众都把禅修作为自我成长的一项重要功课。所有正念禅修的理论和技术都可以在佛教文献里找到。但是如果我们把视野打开一点,可以吸收其它领域关于正念的经验,帮助我们对正念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以便在当代社会契理契机地弘扬和运用佛法,自利利他。今天我们在戒幢论坛上与心理学界对话,意义也就在于这里。

  当然我们在这种借鉴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正念技术在世俗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因为从实际情况来看,其它领域提及“正念”的时候,含义可能已经有点偏离佛教的本义了。契理和契机,二者不可偏废。关于正念的世俗化,下文再具体讲。

  

  目前正念学的内容可包括下列五项:佛教学的正念、医学的正念、心理学(心理治疗学)的正念、神经科学的正念、教育学的正念。

  (一)佛教学的正念

  佛教学的研究应该包括文献学、哲学和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研究。藉此了解:

  1、佛教典籍与佛教古德如何描述正念禅修(以及与之同类的禅修)的实践方法与身心利益;

  2、正念禅修及其它的佛教教义(如四圣谛、慈悲、缘起、中道等)、佛教禅修方法(如慈心禅、死随念等)之间的关系如何;

  3、当代佛教正念禅修传统(如马哈希尊者、葛印卡、一行禅师等)如何诠解及实践佛典中与正念禅修相关的记载;

  4、现代以正念禅修为核心的重要组识、团体有哪些,各有何特色。

  义理、文献上的研究是一个重要方面;但是佛教的正念不仅仅是用来研究的,更是用来身体力行的,所谓“人能弘道”。

  (二)医学的正念

  这方面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从医学的角度了解正念的利益与可能应用的范围,以及将正念运用在疾病治疗上的具体成效。

  将正念技术用于医疗的项目,包括以正念减压疗法,还有以此为基础发展出的一些课程,比如“正念分娩与育儿课程”。正念减压的课程至今运用在下列疾病的患者身上:牛皮癣、多重硬化症、纤维肌痛症、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大肠急躁症、慢性疼痛、癌症、后天免疫不全症候群、热潮红、偏头病等等。大量实例表明这种疗法可以促进免疫力的提升、血压降低、疼痛适应、各类症状的减轻、幸福感的提升、疾病引起的压力与焦虑症状减低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西方人运用正念技术确实很契机,他们为不同的人群开发出了一系列不同的正念课程。

  疗效是经过试验的,比如治疗牛皮癣患者,患者分为两组,在接受医学方法治疗的同时,一组人练习正念禅修,另一组人不练。结果发现练习禅修的那组人,治疗速度快了四倍。

  佛教的禅修理论提到过这方面的效果——禅修可以让血液变得清净。所以…

《正念学——佛教心要的现代理解与应用(温宗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