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念学——佛教心要的现代理解与应用(温宗堃)▪P2

  ..续本文上一页禅修对皮肤病的疗效比较明显,刚才说的美容效果也是这个道理。

  缅甸的马哈希禅师写过一本书《Dharma Therapy》(法的治疗),其中记录了一些个案,各种年龄段的禅修者经过正念禅修而身体疾病得到痊愈。其中包括恶性肿瘤患者禅修后痊愈的事例。

  佛教的禅修确实很可能治愈重大疾病,不过医学界无法向患者保证什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疗效与个人的努力精进有很大关系。医学界也不可能要求患者像闭关的佛教徒一样每天至少禅修十几个小时,而且这样持续禅修一两个月。

  (三)心理学(心理治疗学)的正念

  从心理学包括临床心理治疗的角度了解正念的应用范围及功效,这方面内容我应该向在座心理学界的诸位老师讨教,你们一定比我更清楚其中的知识。

  心理学(心理治疗学)的正念用于治疗人们的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此外,对于没有心理疾病的人,正念禅修可以帮助他们培养积极正面的心理特质。预防胜于治疗,没病的人学习禅修有一种“打预防针”的作用。

  正念减压疗法同时运用在身心疾病两个方面。在心理治疗上,这一疗法可以针对焦虑障碍、注意力不足过动症、创伤后压力症候群、失眠、恐慌症、强迫症等。

  还有从正念减压疗法衍生出来的一些疗法。比如在英国发展得比较好的“正念认知疗法”。

  这种疗法主要用于预防忧郁症的复发,亦能作为躁郁症的辅助治疗方法,并且预防自杀倾向。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八周正念课程”来帮助患者康复。

  又如“正念复发预防”,用于防止药物滥用及其它上瘾行为的复发。

  又如“正念饮食觉察训练”,用于帮助暴食症、贪食症、厌食症等与饮食相关的心理疾病之患者。

  (四)神经科学的正念

  主要目的是从神经科学的视角,了解正念禅修如何在大脑神经系统产生正面的改变与影响,从而解释正念禅修有助于强化身心健康与学习能力背后的神经机制。

  例如,有研究指出,“八周正念课程”能够活化负责积极正向的左脑前额叶的活动,甚至改变大脑的结构,增加了与记忆、学习相关的海马回的灰质,和其它与自觉、悲悯、内省相关的结构,同时与压力、焦虑相关的杏仁核灰质也变得减少。

  根据2007年的一项研究,神经科学告诉我们,以正念觉照当下身心的正念禅修所产生的神经回路(直验回路)如何不同于平常思惟过去、未来时的神经回路(叙事回路)。

  还有研究显示,正念禅修的“标记”技巧能够启动右脑内侧前额叶皮质,同时降低与情绪相关的杏仁核的活动。

  我们吸收这些知识,可以让广大的非佛教徒认同或者修习佛教的正念。

  (五)教育学的正念

  从教育的领域了解正念的利益与可能运用的范围。此项目的数据,帮助我们了解欧美的教育界如何立足于医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的研究,将培养正念的训练,融入到各级的学校教育,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成人教育,乃至特殊教育的领域,比如运用于医师、咨商师、心理治疗师、护理师、律师的养成教育。

  除了那些医疗领域的人士以外,律师的工作压力也比较大,他们需要很强的自觉能力。有一个专门为律师开发的正念课程,名叫“在法律学校中寻找平衡和成功”。

  有一位美国明星歌蒂·韩(Goldie Hawn),她有一个“韩氏基金会”,这个基金会开发了一个课程Mindup Program(心升课程),简单地说,这个课程运用在幼稚园到初中这个阶段,帮助少年儿童培养正念。由于是针对孩子的,所以方式比较活泼,目的是让心专注、平静,对当下的情况有所反思。

  美国的另一个正念课程是Mindful Schools Program(正念在学校),这是另外一个单位,它的课程面向学校里的学生。

  英国也有一个面向学校的正念的课程,名叫wellness works in the classroom(教室里的健康工作)。一共八堂课,总共大约历时八小时。这个课程先在学校里教老师,然后再由老师在班级里教学生。

  此外,欧美许多大学的学生服务中心也为学生和教职员提供正念禅修的课程。

  除了一般教育外,在美国、印度的监狱、矫正机构也为收容人提供正念禅修或内观的课程。

  四、关于正念禅修的世俗化与去宗教化

  佛教徒对于佛典和佛教僧团具有相对强烈的信心,因此容易信受正念禅修是获得现世利益、来生利益乃至达至佛教最终目标的重要途径。但是,对于一般的非佛教徒而言,佛典与佛教僧团并非他们知识与行为的指导者。若能融入医学等现代科学的诠释,有助于正念禅修在非佛教徒的群众与医院、学校等机构之中推广,令这佛教心要得以利益、造福更多的人群。

  在西方医疗机构、中小学校推行的正念禅修,是一种去宗教化而注重现世利益,可谓世

  

  俗化的正念禅修。这种世俗化的正念禅修之教导,不涉及佛教仪式(如皈依、礼佛)和正念以外的佛教教义(如业果轮回、三世二重缘起),而仅关注正念禅修所带来的现世身心利益。

  因此,西方的佛教人士亦曾有人担心正念禅修被过度世俗化、现世化,会导致人们忽略了佛教寻求解脱轮回与最终开悟的目标。

  我认为,正念学吸收医学、神经科学、心理治疗、教育等学科的知识,自然也认同并鼓励将正念禅修广泛地应用在不同的非宗教场合的理念。毕竟佛教重视世俗与出世的双重利益,而二者常是相互关联的:能带来真正现世、来世的世俗利益的,必然会是产生出世利益的基础;而能引生出世利益的,必定也会带来现世和来世的利益。

  至于去宗教化的正念禅修,也就是非佛教徒亦得实践正念禅修并获得其利益的观点,在“尼柯耶”中不难发现许多非佛教徒是在证得第一阶的圣果,成为“预流者”之后,方才皈依三宝成为佛教徒。此外,《长部》的《优昙婆逻师子吼经》记载,佛陀曾允许非佛教徒在修习佛法时保持其原本的信仰,尊敬原来的老师,过着原本的生活。

  从佛教整体的发展来看,我觉得佛教应该注意的是可能出现“被边缘化”的问题。情意神经科学家理查德·戴维森在2011年7月提及佛教禅修在西方风行的情况时曾说:“从现在起二十年后,人们将以我们现在视身体运动为理所当然的方式做着心之运动。”“人们将会以完全非宗教的方式来做,他们不会知道这些练习的源头来自传统的佛教。”也就是说,随着正念技术的推广,人们可能普遍修习正念,却不知正念禅修的源头来自佛法,这显然不是佛教界所乐见的。

  面临这样的问题,佛教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培养能从理论与实践皆深入正念禅修的师资,使其具备指导一般世俗正念禅修课程的老师的能力;二是为非佛教徒提供非宗教性的多元的正念禅修课程,作为一种利他与接引的方便。正念学的发展,正能为这两种因应策略奠

  

  定一个良好的基石。

  当佛教寺院或僧团在世俗化的正念教学上获得和医疗教育体系同等甚至更高的权威时,非佛教徒的人们,将不会忽略正念禅修的源头来自于古老佛教传统的事实。

  五、结论

  由于利他弘化的需要与避免被边缘化的危机,佛教内部实有必要学习与正念相关的医学、心理学、脑神经科学与教育知识,建立一门整合性的正念学。正念学基于佛教本有的理论与实践,融合来自医学、心理治疗、脑神经科学和教育学的现代诠释,能够充分开显正念各层面的深度以及广泛的应用方式,理当是现代佛教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

  希望正念学能够在汉地佛教发扬光大,成为二十一世纪汉地佛教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此,谨以记载于《相应部》的一段经文作为结语:

  比丘们啊!那些你所怜愍的,那些认为你[的话]应被聆听注意的——无论是朋友、同事、亲人或家人,你应该劝诱、敦促、安顿他们于四念住的修行。哪四个呢?

  比丘们啊!在此,比丘于身随观身而住……于受……于心……于法随观法而住,精勤、正知、具念,灭除对世间的贪爱与忧伤。

  比丘们啊!那些你所怜愍的,那些认为你[的话]应被聆听注意的——无论是朋友、同事、亲人或家人,你应该劝诱、敦促、安顿他们于这四念住的修行。

  讨论

  朱建军:正念禅修在很多领域被推广,但是其中包藏着一种倾向,我把它总结为“四个化”:世俗化、工具化、实用化、自然科学化。这样的转化当然有用途,比如对于我们心理咨询师来说就是很有用的。但是我有点担忧,当正念的技术被大规模使用之后,从佛学的角度上来说,它会让大家更接近于佛教想要传播的最基本的理念呢,还是反而会使大家远离了佛教的基本理念?

  从实用化的角度说,通过正念可以收到很多功效,大家会不会因此把正念作为一种满足世俗贪欲的工具?

  从科学化的角度说,经过脑科学领域的研究,人们进行正念禅修之后,大脑里的一些结构可能发生改变。我相信,只要禅修修得好,大脑结构是会发生改变的。但是西方的科学家进行这种研究的时候,似乎有一个隐含的假设,假设一些心理品质的改善是由于正念禅修先改变了器质性的大脑器官,然后由于器官的改变而导致了心理品质的改变。实际上,我们的定力增强是心理上的改变,至于器官的改变只是一个副产品。

  这“四个化”会不会使人们对佛法的理解有所偏差?如果真的有这种危险,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听众A:关于脑神经科学对正念禅修的研究,我觉得没有任何问题。禅修造成的身与心的变化,用西方人的说法是corresponding(对应的),就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讨论,不存在矛盾。

  张天布:我…

《正念学——佛教心要的现代理解与应用(温宗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