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對現代心理學的貢獻
西方心理學家佛洛依德是精神分析理論的創始人,也是西方學術史上首位重視人類潛意識作用的思想家,他以此發明,媲美牛頓與哥白尼在科學上的成就。其實早他一千多年的東方佛教徒已造出《八識規矩頌》,以第八阿賴耶識爲名,對潛意識作了詳細的分析、說明。
佛洛依德的著名弟子榮格,繼續闡揚潛意識理論,他對東方的佛教、禅、瑜伽等,有相當精深的研究。榮格吸收東方佛教思想,進一步將人的精神領域分爲意識、個人無意識、集體無意識叁個層次。個人無意識就像一座記憶倉庫,儲存著個人被壓抑的心理情結;集體無意識則儲藏著人類世代相傳的潛在原始意象;這些理論與佛教所說的“阿賴耶識”十分相近。這是佛教對現代心理學産生影響的實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學術界崛起人本主義心理學,以馬斯洛爲代表,他將人的需求分爲五個層次,最高層次是“自我實現”。他引用佛教“正受”、“開悟”的概念,诠釋自我實現者的理想境界,認爲自我實現的最高境界是一種生命體驗,神秘神聖,令人心醉神迷,幾乎達到超越時空,相對忘我的地步。馬斯洛經常用佛教的“涅槃”境界來描述這種生命體驗,並主張佛教“無我”與佛性“真我”的哲理能引導人的自我實現趨向利益社會大衆。
另一位人本心理學家弗洛姆,對佛教禅學有濃厚的興趣與精深的研究,極力推崇佛教“慈悲爲懷”、“令諸衆生畢竟大樂”的宗教情操,他認爲勇于爲他人犧牲奉獻的生命理念,有助于醫治西方人的社會病態。
晚近由人本心理學派分化出來的“超越自我心理學”,融和佛教教義與西方心理學,擴大傳統心理學的範圍,被譽爲“充滿現代智能氣息的心理學派”。該學派研究的內容包含超越自我的精神狀態、價值觀念、生活意義、臨終關懷、個人與全人類的關系、個人與自然界的關系等,主張透過冥思以超越心境,並用現代科學原理論證說明佛教心理學中過去很難解釋的某些精神現象。上述範圍幾乎接近佛教所主張的“同體共生”的內涵。
超越自我心理學的代表人物傅蘭克,十分重視生命意義與死亡歸處的探索,他認爲人類可以透過自身的努力創造美好的生活,展現生命的意義。又進一步提到人類在面臨痛苦或死亡時,若能調整心態,積極面對外在環境,將會體驗到生活更深刻的意義,活出毅力與尊嚴來,傅蘭克因此創立“意義治療法”。
意義治療法可以說是從佛教“萬法唯心”的教義引伸發展出來的。《維摩诘經》雲:“心淨則國土淨。”佛教一向重視日常生活的體驗與實踐,特別是如何超越生死的問題。當前超越自我心理學派的學者已經開始重視生死智能與現代人心理解脫的關系,未來必定也走向融彙西方精神治療與東方佛教解脫的趨勢。
人們生活在社會經濟成長迅速,科技文明發達,物質富裕的現代,精神食糧卻相對的匮乏。當身心受到外在環境種種的壓力,或挫折傷害,無法調適克服時,心理則易生病,産生苦悶、燥郁。
佛教心理學指出一切痛苦的根源,昭示生命的意義價值,引導衆生認識心中的秘密,抛棄內心的貪、瞋、癡,防範心理疾病的産生,幫助人類建立健全的身心,享受幸福快樂的生活。
二十世紀五○年代以來,西方心理學的主流思潮,廣泛吸取東方文化智能,並多方展現佛教的思想特色,足見佛教心理學是最究竟、最完整的心理健康學。隨著現代科技的日新月異,佛教心理學必然更能因應時代的需求,爲現代人類解決更多心理的問題,造福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