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覺與不覺,是佛法修行的兩個核心概念。禅宗爲什麼會成爲漢傳佛教最直接的修行法門?正是因爲它的修行直接立足于覺悟本體,這就極大縮短了凡聖之間的距離。
通常,我們總覺得自己是薄地凡夫,業障深重,煩惱重重,而佛菩薩則高高在上,耀眼奪目。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不敢想象自己是可以成佛的。但《六祖壇經》卻直接告訴我們:“前念迷即是衆生,後念悟即是佛。”換言之,佛與衆生的差別只是在迷悟之間,在覺與不覺之間。當你體認到覺悟本體,當下就是佛;當你迷失了覺悟本體,當下還是衆生。
什麼是迷失覺悟本性?簡單地說,就是把自己丟了。
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時發現:“奇哉!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這一寶藏卻在重重無明和煩惱的遮蔽之下,雖有若無,也就是佛陀接著所說的“只因無明妄想,不能證得”。這種無明,又使生命存在原始的匮乏感和失落感,使我們不斷尋找外在支撐,好讓這個“我”得到證明,得到肯定。問題是,我們尋找的這些支撐都是脆弱而無常的,每增加一個支撐,反而在增加一份垮塌的危險,增加一份不安定因素。
所以,這種匮乏絕不是增加什麼就可以填補的,而是要向內找尋。一旦開啓生命內在的寶藏,我們就不再需要外在支撐了。就像那些水邊林下的禅者們,雖然生活中一無所有,但不會覺得缺少什麼。原因就在于,他們已體認到圓滿的覺悟本性。正如六祖悟道時感歎的那樣:“何其自性,本來清淨;何其自性,本來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動搖;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能生萬法。”體認到這樣的覺悟本性,就如寶藏在握,還會爲瓦礫動心嗎?還會爲塵埃追逐嗎?
但我們迷失了本性,不了解自己的本來面目,所以要四處找尋存在的感覺。《楞嚴經》謂之“迷頭認影”——忘了頭就在肩上,卻把影子來當做是“我”。我們把這種感覺投射到身體上,投射到身份上,投射到家庭上,投射到名譽上,投射到事業上,總以爲抓住什麼之後才會踏實。其實,我們抓住的只是一些虛幻而短暫的存在。更糟的是,當我們抓住這些之後,會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依賴。
人究竟需要多少財物才能過日子?答案是沒有一定的。因爲所有需要都是逐步養成的,對感情的需要,對事業的需要,對地位的需要,對生活條件的需要……一旦建立某種需求並執著于此,就會形成依賴。久而久之,依賴又會成爲習慣,成爲不可或缺的需求。其實,這種需求並非事實上的不可或缺,而是我們自己設定的不可或缺。
當某種需求被滿足,我們會有滿足感;當某種需求不能實現,我們會有挫敗感。當我們和別人比較,感覺自己的依賴更爲優越,就會自大;感覺自己的依賴不如別人,則會自卑。一旦我們對依賴過分在乎,會導致焦慮;而當這些依賴受到沖擊,則會引發嗔心……所有這些情緒,都是我們自己一手締造的。
我們製造了很多需求,同時也製造了隨之而來的不安全感。因爲世間每天都有生離死別,有企業倒閉,有頻頻發生的天災人禍。只要用心觀察,無常時時都在爲我們揭示真相,告訴我們,永恒只是一廂情願的幻想。這使我們的內心充滿恐懼,擔心失去這些就會失去自我。
那麼,我們所認定的這些構成“我”的部分,究竟是不是你?其實不是。因爲無明,我們發展出很多心理,發展出很多情緒,這些心理和情緒都是以自我爲中心。而這個自我並不是真實的存在,只是我們的錯誤設定,所以就會發展出種種煩惱,如瀑流般挾裹著我們,使我們沈淪其間,身不由己。
【心念與輪回——未來的發展方向】
《叁主要道》中,形容每個生命都是“常被四瀑流所沖”。這四種瀑流,就是欲望、煩惱、見和無明的力量。欲望,就是對財色名食睡的希求,對色聲香味觸的希求。煩惱,就是貪婪、嗔恨、嫉妒、自私等不良心行。見,就是左右我們的觀念和想法。無明,就是不覺的力量,令我們看不清自己,看不清內在的起心動念。
對于沒有經過禅修訓練的人來說,每當念頭生起,心就會粘著其上,追隨不舍,進而把這個念頭當做自己。不知念頭只是因緣所生,它的本身並不是你。因爲缺乏觀照,我們又會在不知不覺中陷入心念的瀑流,帶來種種喜怒哀樂,也帶來我們的生死和輪回。
說到輪回,我們往往聯想到前生後世,以爲那是玄妙而不可知的另一重世界。其實輪回的內涵不僅于此,從廣義上說,輪回就是一種心理重複。所以,我們不是此生結束之後才去輪回,現在的每個當下就處于輪回中。那些做事業的人,因爲對事業成功的渴求,會百般努力,不斷追求,由此形成執著。這種執著又會繼續強化對事業的渴求,進入下一輪的努力、追逐、執著。對事業如此,對感情、地位、權力的追求莫不如此。
每個人都在不同方面中重複某種心理。因爲重複,就把心理能量不斷彙聚于此,使這個念頭得到強化,進而成爲生命主導。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對有些人來說,事業就是一切;對有些人來說,愛情就是一切;對有些人來說,權力就是一切。這個“一切”不是偶然的,也不是誰強加于我們的,正是我們自己發展而來。我們努力經營著,最後就像作繭自縛那樣,把自己織進一個不及盈寸的空間,卻當做了全部世界。
這就是輪回——它的起點在我們的心,終點則是我們執著的對象。當然,這個終點只是暫時的,因爲它還會繼續成爲起點,展開下一輪執著。只要被某種心理抓住,我們就會不斷就範,不斷受其驅使。久而久之,這種心理就會形成相應的人生軌迹。有句話叫做:“世上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自然就有了路。”同樣,心念也是在這樣的不斷重複中逐步定型,成爲性格,成爲人格。
所以,修行要從起心動念處下手。因爲每一念都在積累不同的生命信息,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遺憾的是,我們往往對此一無所知,只關注看得見的外在成果,卻忽略看不見的內在改變;只在乎擁有什麼,卻不在乎我是什麼。其實,是什麼遠比擁有什麼更爲重要。因爲外在結果和我們只有暫時的關系,而內在影響才是長期甚至永久的,才是決定生命走向的關鍵所在。那些不良心念,在沒有轉變之前,會生生世世纏繞著我們,就像如影隨形的魔鬼那樣,令我們不得安甯。如果聽之任之,輪回是沒有盡頭的,會不斷展現與之相應的生命形式,這就是佛法所說的“業力無盡,生死無窮”。
【正見——以觀念改變心行】
未來在哪裏?我們稀裏糊塗地來到這個世界,稀裏糊塗地過了一生,最後稀裏糊塗地離開——這就是多數人的現實。我們不知道,一旦錯失今生,接著又是長劫輪回,很難再有改變命運的機會。學佛,就是幫助我們把握這一難得易失的寶貴人身,通過對自身的認識,來改造它,升華它。在此過程中,正見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正見,即遠離顛倒妄想的如實知見。西方心理學的認知療法,也是通過改變觀念來解決問題。佛法所說的正見,不僅是要我們改變局部問題,更要幫助我們斷除無明,回歸生命的本覺狀態,這才是究竟解決一切心理問題的途徑。當我們體證無常,就不再有執著恒常帶來的煩惱;當我們體證無我,就不再有執著自我帶來的痛苦。
前面說過,佛教有不同宗派,並有各自所依的正見。雖然契入的角度不同,但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就是從不同角度建立對世界的如實認知。
在阿含經論中,重點是建立無常、無我的觀念。很多人對佛教所說的“無我”心存恐懼,以爲那就意味著“我”不存在。其實,“無我”並非否定這個色身的存在,而是要否定我們附加其上的種種設定。正是這些錯誤設定的障礙,使我們看不到世間是無常的,看不到五蘊是無我的。問題是,這種忽略並不能改變無常的現實。我們習慣于有常、有我,一旦無常到來,將會構成突如其來的打擊。反之,若能如實了知無常,就能坦然接受一切變化了——因爲它本來就是世間的真相,無須改變也無法改變。
在中觀經論中,重點是講述緣起性空的觀念。告訴我們,一切存在都是由條件構成,是因緣和合的假相,沒有絲毫自性可言。而我們對客觀現象賦予的種種判斷,如美醜、貴賤等,只是我們附加其上的標簽,和對象本身並無關系。但我們建立這套設定後,就會執著于此,將它當做真實。認爲好看的確實好看,值錢的確實值錢,屬于我的就確實屬于我——煩惱便由此而生了。如果我們了知這些存在現象的虛幻,那麼,附加其上的標簽就更是龜毛兔角,了不可得,還有什麼值得在乎和煩惱的呢?
在唯識經論中,則是通過叁性的理論幫助我們認識世界。所謂叁性,即認識世界的叁個層面。一是意識錯誤認識的境界,爲遍計所執相;二是緣起顯現的影像,爲依他起相;叁是諸法的真實相,爲圓成實相。比如這張桌子,我們以爲它就是自己看到的樣子,千真萬確。但唯識宗告訴我們,我們所看到的桌子,只是被我們認識加工過的桌子影像,和實際上的桌子並非一個東西。這種區分,能夠幫助我們擺脫對現象的錯誤設定和執著。
在佛法修行中,將見的作用比做眼睛——看清方向,才能沿著正確的道路前行。否則,即使付出再多努力,也可能南轅北轍。但抵達終點的道路並不是唯一,我們可以從無常無我的正見入手,可以從緣起性空的正見入手,也可以從唯識的叁性理論入手,只要確立正見並加以運用,就能從改變觀念到改變行爲,最終改變人生。
【選擇——以智慧作出取舍】
我們一生都在面臨各種選擇,從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到學業、家庭、事業,每一次選擇都包含著取舍。這種取舍是取決于我們的需求,需要什麼,就覺得什麼很重要,必須爭取;不需要什麼,就覺得什麼不重要,可以舍棄。而需求又是取決于我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我們對生命的認識達到什麼深度,對人生就會作出什麼選擇。其中,對心念的選擇尤爲重要,因爲它是左右未來生命走向的關鍵。從這個意義上說,選擇心念,就是在選擇我們的未來。如果一個人除了滿足欲望外沒有更高追求,就會走向動物的生命形態;如果一個總是活在貪婪和渴求之中,就會走向餓鬼的生命形態;如果一個人總是活在嗔恨和鬥爭之中,就會走向阿修羅的生命形態;如果一個人不斷發展慈悲和智慧,以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爲己任,就在不斷向佛菩薩靠攏。
我們希望有什麼樣的未來,就要了解每個心念將發展出什麼結果。知道哪些心念會給生命帶來負面影響,哪些心念會給生命帶來良性作用。因爲心念雖然無形無相,但它的每一次活動都會在內心留下痕迹,成爲儲藏在阿賴耶識中的種子。如果這個念頭不斷重複,就會像種子得到滋養那樣,發展壯大,最終會成爲我們的性格,成爲我們的人格。如果開始就沒有作出正確選擇,結果將一錯到底。
所以,佛教特別強調發心,一是出離心,一是菩提心。由出離心導向解脫,由菩提心導向成佛。如果沒有正確的發心,即使同樣在誦經、念佛、禅修,並不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和解脫也是了不相幹的。大家來這裏參加禅修,可能是希望了解一些禅修基本方法,可能是希望對自身修學有所幫助,可能是希望充電之後幫助更多的人,發心不同,從中獲得的受益也是完全不同的。
不要覺得念頭是別人看不見的東西,就可以隨心所欲,放任自流。要知道,它的每一次活動都在對你的生命産生影響。這種影響可能在當下發生,也可能處于積累的過程中。良性的心念,會成爲良性的生命信息,導向良性的生命結果;不良的心念,會成爲不良的生命信息,導向不良的生命結果。這就是心靈的因果,每一念都不會空過,不會被忽略不計。
【禅修——以技術管理心念】
我們了解到選擇心念的重要性,就知道如何取舍了。但是,從知到行並不是說一說就能解決問題的。很多時候,我們想靜,靜不下來;想放下,放不下來,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這就需要通過禅修進行訓練,讓這顆野馬般動蕩的心變得馴服,沿著我們希望的方向發展。當然,禅修的作用不僅在于對心念進行管理,同時還能使心力得到極大增強。就像光,通常情況下只能用來照明,但以凸透鏡聚成一點後,卻能引燃火苗。心也是同樣,若能將能量彙聚一處,就能“製心一處,無事不辦”。
禅修的方式很多。比如慈心觀,是幫助我們發展慈悲的心理。佛隨念,是通過對佛菩薩功德的憶念和思維,讓我們對真理和解脫生起向往之心。四念處,是幫助我們培養內在的覺察力和觀照力,在念頭生起時看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
每個念頭都有它的指向,賺錢的人每天想著利益,爭權的人每天想著權力,嗜酒的人每天想著美酒。我們從來沒有去審視,財富、權力、美酒究竟是什麼。一個念頭起來時,馬上就奔著這個念頭而去,滿足它的種種渴求。今天的人,比任何一個時代的人更忙碌。一方面,因爲欲望被無限放大;另一方面,我們比以往更需要逃避孤獨。因爲我們已經不習慣和自己相處,不習慣觀照內心。那麼,孤獨會因爲我們逃避就消失了嗎?很多時候,我們只是貌似充實,貌似沒有時間孤獨,但這種心理還在,而且因爲我們的刻意躲避,變得越發令人畏懼。
如果我們能靜靜地面對自己,和孤獨相處,在觀照力的作用下,孤獨就會消失,它的能源就被收回到觀照力中。這種解決方式才是一勞永逸的,逃避只能將問題暫時擱置一邊。而且在逃避的同時,我們又會製造新的心理需求。
我覺得,今天的人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強,製造問題的能力更強。我們可能解決了一個問題,卻製造了五個問題;解決了五個問題,又製造了二十個問題。我們不是在管理心念,而是一個將主權拱手相讓的傀儡,在心念的操縱下疲于奔命。
本次禅修主要以慈心觀、四念處觀爲主。此外,佛教中還有更高的修行,如禅宗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就是直接幫助我們認識並開啓內在的覺性。當然,我們現在還達不到這個程度,所以先從內觀入手比較穩妥。
改變生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我想,你們這次所做的選擇,將是人生最有意義的選擇。因爲你們是心理學從業者,也是服務社會的,所以將你們作爲優先參加對象。目前,國內像西園寺這樣能爲大家提供修學條件的道場還不多,希望大家好好珍惜,在這七天中放下萬緣,不要拖泥帶水,將世間俗務背著不放。
學佛首先要放下。放下之後,才能安住當下。
《凡聖只在迷悟間(第一屆觀自在禅修營開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