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點亮心燈——淺談《心經》的心理治療

  點亮心燈——淺談《心經》的心理治療

  濟群法師  

  在佛教浩瀚的叁藏十二部典籍中,凝煉的《心經》包涵著佛法的精髓。

  《心經》從印度梵文經典中譯出,在漢地比較常見的一種譯本是唐代玄奘叁藏法師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家耳熟能詳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出自其中。譯文如下: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

  這篇經文屬于般若波羅蜜多經典系統中的一部分內容。正如一句老話所說:“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心經》是般若系統裏篇幅最短的經典,但它具備般若經典的核心要素,也是般若經典中最爲精要的部分。

  今天我從《心經》的角度探討如何建立正念,完成心理治療。

  中國人最早對佛教的接受與老莊思想有一定關系。般若講的是“空”,老莊講的是“無”,空和無的思想比較容易挂鈎。空和無是不是一回事?還是有差別的。但是這兩種思想的接近之處,對于佛法的弘傳起過很大作用。比如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的文化界盛行玄學,這是從老莊思想中發展出來的學說。當時佛教的高僧和社會上的名士交往頻繁,經常在一起談玄說妙。著名的佛教法師支遁(支道林)由于擅長與名士清談而備受推崇。

  般若經典在中國佛教的曆史上造成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在隋唐時期,般若思想形成了一個宗派:叁論宗。同時,禅宗早期以《楞伽經》爲主導思想,四祖之後則以般若經典《金剛經》作爲修行的重要依據。在中國的社會上般若經典也影響廣泛。在臨床心理學沒有出現之前,佛教在中國社會上長期擔任心理治療的角色,可以說《金剛經》和《心經》爲中國人的心理治療早已立下了汗馬功勞。古代的很多士大夫、文人乃至老百姓,苦惱的時候念誦《心經》,內心就會平靜下來。

  《心經》爲什麼具備這樣強大的心理治療功能?我來嘗試說明它的治療原理。

  一、整體概說

  (一)認識自己

  “般若”在漢語中沒有能夠准確對應的詞彙,可以方便地譯爲“智慧”,但般若智慧不同于世間的普通智慧。“波羅蜜多”意爲“到彼岸”,也可譯爲“度”,通俗地說就是擺脫和解決問題。般若經典承載的內容正是告訴我們如何用智慧解決問題。“到彼岸”既是方式又是結果。

  解決什麼問題?佛法解決的是生命的問題。

  怎樣解決問題?心理治療的功能來自正念。般若就是最高的正念,《六祖壇經》把這種最高的正念稱爲“無念”。平時我們坐在禅堂裏修正念,這通常只是在進行基礎練習——努力建立一種抵達最高正念的基礎。

  生命的問題來自無明,衆生處在無明的狀態,無明帶來了迷惑和煩惱。

  說到“明”,我們立即就會想到光明。現在我們所在的這個房間裏有光,什麼都可以看得很清楚,如果沒有光就會漆黑一片。同樣,生命也存在這兩種狀態:明和無明。無明相對明而言,明是指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盞智慧的心燈。這盞燈沒有被點燃的時候,整個生命處在昏暗之中,這就是普通人的現實狀況。

  只要對生命進行深層的思考,我們很快就會發現內心存在很多困惑,存在很多難以解答的問題。比如:生命從哪裏來,歸宿又在何方?還有:我是誰? 大家在生活中早已習慣于以自我爲中心。但是什麼才是真正的“我”?是你的身份代表著你,是你的相貌代表著你,是你的事業代表著你,還是你的觀念代表著你?

  對自己的不認識和錯誤認識是人生一切煩惱的根源。這就是佛教要解決的問題。禅宗講“明心見性”,禅宗的修行讓我們認識“本來面目”,也就是幫助我們認識自己。

  在西方哲學中,“認識你自己”也是一個橫亘千古的謎題。

  西方有一個聞名遐迩的神話:斯芬克斯之謎。古希臘悲劇家索福克勒斯的作品《俄狄浦斯王》中詳細講述了這個故事。

  斯芬克斯是一個獅身人面的有翼怪獸。這個怪獸坐在希臘忒拜城附近的懸崖上,要求過路人猜謎語:“是什麼早晨用四條腿走路,中午用兩條腿走路,晚上用叁條腿走路?”過路人猜不出正確答案就會被殺害。最後俄狄浦斯王子到來,猜中了謎底是“人”——人在幼年用四肢爬行;長大以後直立行走;到了老年身體衰弱,往往需要依靠拐杖。

  這個故事的寓意是:人不能認識自己,就會付出慘重的代價!

  我們認識自己嗎?我們認識自己的生命和命運嗎?生命的開展遵循著什麼樣的規律?誰決定我們的命運?命運能不能掌控?

  關于這些問題,有的宗教認爲有一位萬能的神在主宰一切,但人們不一定都會接受這個答案。

  很多人不信任何宗教,認爲命運只是是偶然,認爲一切都要依靠自己去努力奮鬥。不過,活到一定年紀以後,殘酷的現實會讓這些人逐漸明白:事情恐怕不是這麼簡單!

  還有一個問題也很重要:人爲什麼活著?這裏又牽涉到一個問題:生命的意義在哪裏?如果我們對生命缺少認識,我們的生命就談不上有多大意義。

  大多數人可能都不會仔細考慮這些問題,只是根據感覺和需求忙忙碌碌地活下去。每當一種需求被滿足的時候,就覺得“這對我很有價值”。于是問題又回到了起點——我是誰?自我是什麼?人們抛下這些重要的問題不去探索,需求什麼就會去追逐什麼,卻沒有去審視:我們的需求健康不健康?某種需求給自己的生命帶來的是成長還是墮落?給社會的發展帶來的是正向的推動力還是破壞力?

  這些問題關系到你如何決定和選擇你的未來。如果你根本不知道推動命運的力量是什麼,那你的未來怎麼可能幸福呢?

  關于幸福的問題,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大家都關心自己的幸福,可是有多少人找到了通往幸福的正確道路?

  以前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之內,由于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把不幸福的原因歸結于物質環境。現在很多人都富了起來。然而許多富起來的人驚訝地發現自己並不幸福,幸福的程度並沒有隨著物質的提升而提升。

  主導幸福的力量是什麼?幸福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凡夫的生命處在無明的狀態,看不清楚生命的走向,只是在昏暗中不斷地追逐和摸索,團團打轉。

  (二)保持距離

  看不清楚自己的生命,也就看不清楚世界。

  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取決于認識的模式。在生命成長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會形成自己的一個認識模式,這個模式和經驗、觀念、心態息息相關。我們戴著業力構成的有色眼鏡認識世界,對世界的好惡和判斷以自身的認識爲標准。

  比如,你認爲某個東西有價值,另一個東西沒有價值,覺得這個人很可愛,那個人很討厭,這些判斷的過程都被你的情緒處理過。我們看到的不是客觀事實,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情緒和設定範圍之內。環境符合我們的設定、滿足我們的需求,我們就覺得開心;環境和我們的需求沖突,我們就覺得痛苦。

  對于自身的錯誤認定是很多煩惱産生的根源。我們每天都會遇到很多問題,這些問題能夠對我們産生影響的關鍵在哪裏?就在于我們用什麼樣的觀念看待這些問題,用什麼樣的心態面對這些問題,而不是這個事件本身。同一個事件用不同觀念去看,對人産生的影響大不相同。因此,遭遇同樣的金融風波,有的人自殺了,有的人發瘋了,有的人還是很淡定的。

  面對自己的觀念,不同的態度也會帶來不同的結果。有的人我執、我見很重,當他的一些觀念被人反對的時候,他會勃然大怒。把一個觀念與自我緊緊捆綁起來,你會覺得“這就是我的想法,我的想法必須保持一定的權威性”,當這個想法受到抵觸,你受到的沖擊就特別大,引發的煩惱也特別重。這樣一來,你內心的回旋余地就很小了。如果你認爲“這只是我的思維過程中的一個想法”,你就比較超然。

  大多數人會在內心的情緒裏介入自我的成分,當情緒生起時容易陷進去,而且找出很多理由讓情緒變得越來越大。這樣不停地發展不良情緒,人生的痛苦就會沒有盡頭。

  情緒並不是你,它只是和你有一定關系。不良情緒是內心錯誤觀念的産物,就像身上長出的毒瘤。有了這樣的認識,你可以對情緒進行觀察,與情緒保持距離。缺乏智慧的觀照,你的情緒就會變成你的一切。

  (叁)輪回之河

  古印度的宗教與哲學關注的內容,和中國哲學、西方哲學關注的重點不同。古印度宗教哲學最關注的核心是輪回與解脫。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印度的宗教很發達,佛教以外還有九十六種宗教。那時在印度,人們普遍相信生命就是無盡的輪回。在這個問題上古印度的多種宗教已經基本達成了共識,他們要做的主要是兩件事:一、根據自己的修行經驗對輪回做出诠釋;二、試圖超越輪回,走向解脫。

  可是在當今社會上說起“輪回”這個詞,大家覺得這個概念好像有點遙遠,不少人根本不相信輪回的存在。

  其實說清楚這個道理,並不複雜。你會發現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輪回是一種生命現象。輪回代表著心靈中的一種重複,而且是低級的重複。輪回的根源在我們的內心。內心推動輪回的…

《點亮心燈——淺談《心經》的心理治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改變生活方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