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爲正念而生

  爲正念而生——第二屆觀自在禅修營開示

  濟 群

  歡迎大家參加“觀自在禅修營”。從這個禅修營的名稱,我們可以認識到這個禅修營的宗旨,以及參加禅修的意義所在。

  【觀自在,修行方法和成就目標】

   我們的禅修營叫做“觀自在”,這也是觀世音菩薩的名號。

   我想在座的多數都讀過《心經》。經文開頭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可見,“觀自在”既是觀音菩薩的名號,同時還蘊含著般若法門的修行方法和成就目標。

   這個方法,就在于 “觀”。在觀照心念的過程中,消除內在的迷惑煩惱,獲得解脫,獲得自在。所在我們要在禅修過程中學會“觀”,學會用佛法智慧觀照內心,觀照世界。

   《心經》所說的“行深般若”,就是般若深觀。我們現在所修的禅觀,主要是從觀照入手,通過對覺知力和觀照力的培養,解決內在的迷惑煩惱。當心念逐漸平息,內在的般若空慧才會顯現出來。這是我們本自具足的覺悟本體,也是解脫和成佛的潛力。正如《六祖壇經》所說:“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但這種力量卻被重重煩惱所遮蔽,雖有若無,即《壇經》接著所說的:“只緣心迷,不能自悟。”因爲心迷失在無明妄想中,所以認不出這一寶藏,更不知如何開啓。

   禅修所做的,正是開發內在的般若智慧。初級階段是以內觀爲主,培養我們的覺知力和觀照力。這種覺知力,就是般若體現在意識上的作用。進而通過觀照,將心帶回覺性的海洋,體認實相般若。《心經》稱之爲“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當然,這現在只是觀音菩薩的境界,不是我們的境界。在接下來的禅修中,可以從覺知力和觀照力入手,當內在的般若智慧得以開發,我們就有能力擺脫一切痛苦,是爲“度一切苦厄”。當迷惑煩惱被觀照所消融,所瓦解,我們也就自在無礙了,所以叫“觀自在”——通過觀,使內心獲得自在。

   我想,每個人都希望自己過得自在。但我們對自在的了解,往往側重于外部環境,以爲擁有優越的物質條件和生活環境就能達成目標。于是就把關注點向外投射——我們關注感情,關注家庭、關注事業,希望從中獲得自在。卻不知,這種對物質世界的關注,帶來的恰恰是不自在。因爲關注會成爲執著,執著會成爲需求。久而久之,還會形成依賴。這種依賴,正是不自在的開始。

   因爲每一種依賴都需要我們去經營,去維護。但世間是無常的,不論感情、事業,還是我們現在的色身,都是脆弱而無常的。這種無常時時都在我們身上或身邊發生,即使我們再遲鈍,再回避,也不會感受不到無常的存在。這就使得我們內心隱隱有一份不安全感,以及由此帶來的恐懼。

   這種恐懼的根源並不是無常,而是我們的依賴。當我們對某個對象過分依賴時,就會害怕失去,這就導致焦慮和緊張。隨之而來的,還有失去依賴後的孤獨感,以及依賴受到攻擊時的嗔恨心,等等。可見,人的負面情緒都是自己一手締造的。在這樣的情緒中,我們迷茫、被動、不能自己。而當我們沒有這份依賴時,還有什麼可以擔心,可以害怕的呢?

   所有這些情緒的産生,又和我們對外在世界及對生命自身的錯誤認識有關。我們總有這樣那樣的煩惱,有的來自感情,有的來自家庭,有的來自事業,有的來自人際關系。通常,人們總是希望通過改善環境來解決問題,事實上,這種解決至多只能起到暫時緩解的作用。就像身體內部的炎症,如果只在表皮塗抹一些清涼鎮定的藥膏,是無法起到任何實質作用的。

   “心病還需心來醫”。根本的解決之道,就是從我們的心著手。每個人都具有圓滿的覺性,這個覺性是萬法具足的,不需要任何外在支撐。一旦開啓覺性,所有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因爲這些問題都是以無明執著爲基礎,當無明不再,執著不再,哪裏還有它們的立足之處?哪裏還有它們的安身之地?這時的自在,才是真正的自在,無拘無束,了無挂礙。

   佛陀就是這樣的得大自在者。當然,這個自在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修習正見和止觀而來。所以,“觀自在”叁個字,既是我們禅修的內涵,也是禅修所要達到的目的。如果我們希望獲得自在,就要把投向外部的目光收回,轉向對內心的關注。

  【心種種故,色種種】

   心和物是組成世界的兩大因素,並具有相互作用。但佛法特別強調心的主導作用,故稱“心性之學”。就像某人持槍殺人,我們不會給槍判罪,而是會給持槍者判罪。因爲他有一顆凶惡殘暴的心,才會將槍口對准他人,才會置人于死地。所以說,心才是善惡的源頭。

   佛教關于心的典籍非常之多,主要有兩類,一是立足于真心,一是立足于妄心。真心,是指生命本具的清淨無染的覺性,禅宗就是依此建立修行,其特點在于直接、迅速,所謂“一超直入如來地”。此外,唯識、阿含等思想體系則側重從妄心來建立修行。因爲真心雖然重要,但凡夫很難觸及,只有上根利智者才有能力直接體認真心,見性成佛。就像極薄的雲層,能迅速被陽光穿透。而常人都是活在迷妄的系統中,塵垢重重,不見天日。

   凡夫所以爲凡夫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無明。正是無明所形成的錯誤的認知模式,使我們看不清自己的本來面目,看不清世界的真實相狀。這種誤解是由認識決定的,修行所做的,正是幫助我們摘下這付由錯誤認知構成的有色眼鏡,如實看待自己,看待世界。

   佛典中,對妄心有著詳盡分析。如心理學所說的注意、表象、情感、意志等普通心理,佛教稱之爲遍行心所,有作意、觸、受、想、思五種。以此構成的認知模式,是不可能對世界達成正確認識的,所以就會發展出貪、嗔、癡種種煩惱。除此而外,我們內心也有善的心理,就是道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

   從佛法觀點來看,當善的心理産生作用時,當下就能給自他雙方帶來快樂。比如慈悲,不僅能令他人感到溫暖,也能令我們自己調柔安樂。反之,不善的心理産生作用時,當下就能帶來痛苦。當一個人進入嗔恨、嫉妒的狀態時,內心是糾結而躁動的,當我們把這種心理表現出來,還會令他人備受痛苦。

   人是什麼?相貌嗎?地位嗎?身份嗎?這些都是外在符號,暫時和我們有關而已。真正的內涵不是其他,正是我們當下的心態、性格和人格。這種心態和人格來自生命的積累,同樣是貪心,有些人貪吃,有些人貪色,有些人貪財。這些貪心引發的負面情緒也各不相同,有的會帶來焦慮,有的會帶來恐懼,有的會帶來孤獨,有的會帶來沮喪。此外,有些人很自卑,有些人很自大;有些人很狹隘,有些人很寬厚;有些人很粗暴,有些人很慈祥。不論這些情緒多麼強烈,也不論這些性格多麼剛強,都不是天生,而是由心念積累而成。最初不過是一念之微,但這一念接著一念,就會念念相續。

   但心念又是無常的。比如你現在很開心,可能很快就因爲什麼不開心了。這種開心與否,並不是我們的主動選擇,而是面對不同境界的本能反應。也正因爲心念是無常的,我們才能主動加以改變。比如有人會在痛苦中無力自拔,其實,那只是我們不懂得心的運作規律,不懂得怎樣進行調整。雖然我們都害怕痛苦,卻常常在痛苦到來時沈溺其中,越陷越深。我們不知道,痛苦也是一個念頭,即使當下再強烈,其本質仍是空無自性的,仍是可以改變的。

   你要告訴自己,這是心靈天空的一個念頭,一片雲彩,而不是天空。具備這樣的認識,念頭的影響就會減弱。反之,當我們把心投向對念頭的執著時,會覺得這種痛苦越來越大,越來越真切。這個大,也是我們的一種認識,你覺得它很大,它就變得很大了;你覺得它很真切,它就變得很真切了。

   因爲每種心念都是我們反複串習的結果。只要不斷重複,力量就會越來越大,進而成爲心靈世界的主導——從一念愛心變成強大的愛心,從一念嗔恨變成劇烈的嗔恨。

   這些心理力量又會形成我們的生命之流,輪回之流。佛教將有情分爲天、人、阿修羅、地獄、畜生、餓鬼六道,這些生命形態也是由心念構成。比如畜生代表著愚癡的張揚,餓鬼代表著貪婪的張揚,阿修羅代表著鬥爭的張揚。六道如此,當下的現實也是如此。追求藝術的人,每天會想著藝術,在追求過程中,就會逐漸形成執著,促使他進一步追求。經商的人、從政的人、做學問的人,哪一個不是如此呢?

   這就是當下的輪回,現世的輪回。

   在這樣的執著中,我們是不得解脫的。因爲貪著會像繩索一樣,把我們和執著對象牢牢捆綁在一起。佛法所說的解脫,就是幫助我們解開這條執著之繩。當我們不再執著,當下就回歸到解脫了。

   因爲我們本身就具有解脫的潛力,不必再去另外找尋一種叫做“解脫”的境界。所以說,解脫並不是天方夜譚,事實上,它離我們並不遙遠,只要方法正確,無須千裏追尋,萬裏跋涉——當下即是。

  【覺性,才是究竟的皈依處】

   學佛,是幫助我們認識內心的種種念頭,進而加以調整。阻止其中的不良心理,發展其中的正向心理,也就是佛法所說的正念。

   在我們皈依的佛法僧叁寶中,佛是代表正念修習的圓滿,這個正念就是覺性。換言之,佛陀已在迷惑中徹底覺醒,圓滿開啓生命內在的覺性。皈依佛,就是通過學佛來認識內心,降伏煩惱,達成和佛陀同樣的成就。

   法是代表了解心靈的智慧,以及發展正念、消除妄念的一門技術,也就是禅修。具備一定正見之後,也會知道什麼是正念,什麼是妄念,但如何讓正念變得強大,讓妄念逐步消除?這就需要正確的方法。皈依法,就是依佛陀所說的教法樹立正見,進而根據佛陀講授的調心之道反複實踐,將正見真正落實于心行。

   僧是代表清淨解脫的品質,尤其是賢聖僧,他們已經沿著佛陀開拓的道路走向解脫,證得涅槃。所謂涅槃,就是完全平息煩惱妄念,生命不再有任何躁動,並使內…

《爲正念而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