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的修習
濟 群
——2008年中秋講于嘉興精嚴講寺
佛教經論衆多,若無善知識引導,僅靠個人摸索,很難深入堂奧,把握要領。這樣的信仰,往往會停留在入門狀態,甚至轉向迷信,轉向邪信。
不少人每天都在念佛,念了幾十年,不可謂不精進,卻看不到多少效果。煩惱一來,佛號就再也提不起,再也找不到了。爲什麼這顆心依然被煩惱所轉?爲什麼這聲佛號不能對治妄想?爲什麼往生極樂妄想的願望仍是模糊不清,若有若無?
原因就在于,我們未能掌握修行核心。佛教有諸多宗派,僅漢傳就有天臺、華嚴等八宗,其中又以淨宗流傳最爲廣泛。尤其在家居士中,多半都以念佛爲常課。但很多人對淨宗的了解只是一句佛號,再多一點,也不過是被尊爲淨土叁經的《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而這種了解也僅限于誦一誦,對經義並無多少認識。雖然會誦得很流利,誦得自我感覺良好,卻不能將經教蘊含的修行原理得心應手地用起來。事實上,每部經都是佛陀爲衆生宣說的修行原理,如果我們不了解其中深意,誦經就會有口無心,流于形式。哪怕誦得再多,也難有真實力用。
一
心,才是佛法關注的重點,才是修行的入手處和著力點。但不少學佛者卻把念佛誦經作爲和佛菩薩交易的籌碼,似乎我念了多少佛,誦了多少經,將來可以把這些功德找阿彌陀佛報銷。更有些人,恨不得立刻就要兌現,就要産生效益。生活中稍稍遇到一點挫折,就抱怨念佛不靈,誦經無用。以這樣的心態來念,效果可想而知。
誦經念佛的關鍵,不在于數量,而在于質量。如果對念誦內容缺乏認識,又無正確發心,這聲佛號就不會念得相應,更無法在內心形成正念。如果正念缺失或不夠強大,一旦妄念現起,我們依然會束手無策,爲其所轉。
修行所要解決的,正是心念問題。我們每天都有很多念頭,想著家庭,想著孩子,想著事業,想著人際關系,終日在其中忙來忙去。這些念頭就像高處沖下的瀑布,湍急迅猛,來勢洶洶。在這妄念的瀑流中,我們除了身不由己地隨之漂浮,還有可能把握方向麼?
我們每天做些什麼,不僅是客觀環境造成的,關鍵還在于我們執著什麼,在乎什麼,想要得到什麼。這種執著的源頭,就是我們的心。有些人會執著于事業,有些人會執著于地位,有些人會執著于兒女,所有這些執著,都是我們長期以來不斷養成的。我們每天想著事業,事業在內心的股份就會不斷增強;我們每天想著兒女,兒女在內心的砝碼就會隨之加重。當這種股份和砝碼占有絕對優勢時,就會成爲生命主宰。就像那個掌控最多股份的股東,憑借強大的實力,就能成爲最終的決策者。
二
學佛所要做的,是在內心建立一種正念,建立和修行目標相應的正念。這個目標就是解脫,就是成佛,就是往生西方。念佛的目的,也同樣如此。
念佛,目的不是在于發出這幾個音節,而是在內心培養依阿彌陀佛建立的強大正念。如果這種正念不曾確定或缺乏力量,哪怕念佛百年,也是毫無結果的。事實上,很多人的念佛,都處于這種低效甚至無效的狀態中。原因在哪裏?
雖然我們每天以一些時間念佛,但更多的時間,還是在妄想中沈淪,在煩惱中打滾。用這麼幾小時或更少時間建立的正念,如何能與這些不斷運行的妄想抗衡?因爲妄念是無始以來形成的,代表生命的無盡積累。這種積累不僅來自今生,也來自久遠劫來的過去。
在我們內心的陣營中,正念和妄念就是交戰的雙方。但從現狀來看,雙方力量卻極其懸殊。如果說妄念像力士,正念就是襁褓中的嬰兒;如果說妄念像正規軍,正念就像剛剛成立的兒童團。這樣的對壘,結果是不言而喻的。我們希望正念在這場抗衡中取勝,就必須不斷賦予其能量,不斷擴張其勢力,使嬰兒成長爲拳王,使兒童團成長爲無敵之師。
所以,我們需要認識到正念對生命的意義,認識到妄念給生命帶來的過患。只有這樣,才能找准修行關鍵,那就是培養正念,消除妄念。
叁
什麼是正念?首先要深刻意識到輪回的本質是苦。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我們的感受時時被各種刺激所麻痹,被各種誘惑所分散,終日在妄念中蠅營狗苟,已經失去感知痛苦的能力。
但這種痛苦並不會因爲我們忽略而消失,事實上,它會囤積在生命中,就像滯留體內的毒素。當它總的爆發時,往往已超出身心的承受力,結果就會將我們一把推入絕望之境。了知痛苦的目的,是爲了引起警覺,及時對治,而不是積累到病入膏肓時被它徹底打到。現在人熱衷于給身體排毒,其實,我們的心靈更需要及時排毒。因爲這種毒素的影響更持久,更深層。
從佛法角度來看,人生雖然有苦有樂,但所有快樂都是伴隨著痛苦。我們觀察一下就會發現,那些所謂的快樂,無非是由某種渴求得到滿足而産生。而渴求本身,卻是因爲痛苦而起。饑餓時,我們會對飲食産生渴求;寒冷時,我們會對溫暖産生渴求。當渴求被滿足時,會帶來暫時的快樂。但這種快樂是有前提的,饑餓時,飽餐才能帶來快樂,一旦吃飽還被強迫進食,快樂立刻就轉爲痛苦了。可見,這種快樂並不具有本質性,否則就該越吃越快樂,越吃越想吃才是。
這種暫時的滿足,更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痛苦之因。我們這個有漏的色身,會源源不斷地製造痛苦,包括生理的,也包括心理的。如果說生理需求還是有限的,那麼心理需求卻可以是無限的。有了錢還需要更有錢,有了名還需要更有名,有了地位還需要更有地位,這種不斷加碼的需求,驅使著我們疲于奔命,永無甯日。如是,痛苦也就沒有盡頭了。
四
怎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痛苦之因?就必須放下對世間的執著。但這些執著是有粘性的,不是說放下就能放下,需要通過相應的思維和觀修來解決。念死無常,就是幫助我們對治執著的有效手段。
生命雖然生生不息,但我們現有的這期色身,不過是短短的幾十年。不管事業做得多大,家庭多麼美滿,最終都要兩手空空地撒手歸去。
死是一定的,死亡時間卻是不定的。佛經說,生命就在呼吸之間。無論再強健的人,再高貴的人,只要一口氣不來,轉息就是來生。在不久前的汶川大地震中,幾萬人的生命,幾十乃至幾百年建設的城市,頃刻毀于一旦。所以,生命是無常的,朝不保夕的,不管我們對世間有多少牽挂,多少留戀,一息不存,所有這些就和我們陰陽兩隔,了無幹系。
當死亡來臨時,我們的事業、金錢,乃至兒女、家庭,哪一樣可以幫得上忙?再多的錢不能交易,再親的人不能替代。真正能夠影響生命走向的,就是心念的力量。佛陀教導的念死法門,就是爲了令衆生減少執著。當這種執著被逐漸清除,妄念就會失去繼續生長的土壤。無論多大的樹,都是離不開泥土,離不開根系的。我們想讓這棵樹從此消失,僅僅砍去枝幹樹葉還不徹底,必須連根拔起,或挖去它所依附的土壤。
妄念的土壤,就是我們對世間的執著。在我們的感覺中,世間是常的,人生是樂的,于是就會執著不舍。但佛陀以智慧徹見的世間真相,卻是無常而痛苦的。倘能具備這一認識,妄念就失去了生長土壤,更無法産生作用。反之,如果我們放不下這種執著,就不可能平息妄念,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因爲執著就是在給妄念澆水,給妄想培土,使妄想迅速生長。
所以說,想要消除妄念,惟有真正認識到輪回之苦。這種思考,不是輕描淡寫地想一想,而是年年想,月月想,天天想。每天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提醒自己:輪回是苦,人命無常。在反複不斷的提醒中強化心行,直到這一認識成爲我們確定無疑的觀念。
這種對無常和苦的思維,是修習任何法門的重要前行。就像播種前需要平整土地、清理雜草,莊稼才會有良好的生長空間。同樣,正念也需要在良好的心靈環境中才能生長。對世間的執著淡了,內心清淨了,佛號才不會被種種妄念所幹擾,被它們侵占生長空間。這樣的念佛,才會具有力量。
五
除此而外,我們還需要對叁寶生起信心,生起依賴之心。目前,教界普遍存在信仰淡化的傾向。原因就在于,人們對信仰的重心認識不足,對信仰的原因認識不足。不少人雖然皈依了,但並不清楚皈依的真正內涵,不清楚叁寶在我們生命中的重要性。
我們爲什麼要皈依叁寶?是因爲意識到生命無常,意識到輪回險惡,這就需要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所以信仰不僅是解決現世問題,還要解決未來的歸宿問題。
那麼,爲什麼叁寶才是我們的究竟皈依處?世間的人,往往將家庭、事業、財富作爲依賴,但這些依賴是會變化的,是不可靠的,還會給我們帶來無盡煩惱。因爲這些依賴是建立在沙灘上,倚靠得越緊,就會摔得越重,傷得越狠。當我們透徹世間本質,意識到這些依賴的脆弱和虛幻,所以才選擇叁寶作爲歸宿。
叁寶,是佛、法、僧的全體。皈依佛,就是以佛陀爲榜樣,爲成就目標。很多人對成佛認識不足,以爲那是遙不可及的夢幻。事實上,成佛並不是成就外在的什麼,不是變成大殿中金光燦燦的造像,而是成就佛陀那樣的慈悲和智慧。我們所以是凡夫,是因爲內心充滿煩惱,充滿貪嗔癡,所以被塵勞纏縛,不得自在。佛菩薩所以是佛菩薩,也是因爲慈悲、智慧的生命內涵所決定。因爲智慧,故能斷除煩惱;因爲慈悲,故能自利利他。我們向往佛菩薩的境界和品質,因而發心皈依。所以說,皈依佛不只是把佛陀作爲依賴對象,作爲人身保險,而是發願成就佛菩薩那樣的品質。這才是皈依佛的真正意義所在。
皈依法,是以佛法作爲改造生命的指南,改造人生的方法。佛教的叁藏十二部典籍,一方面是幫助我們了解生命真相,一方面是爲我們指出修行方法,使我們通過修行來開發自身本具的佛性。所以,法就是方法,是把我們從凡夫變成聖賢的方法。這個方法,也是…
《正念的修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