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出家與解脫

  出家與解脫

  ——2009年講于溫州市佛教協會

  濟 群

   這次和大家探討的,是關于“出家與解脫”的問題。在座的多數都已出家,那麼,這樣一種生活對我們究竟意味著什麼?

   我想,多數人出家時,也是爲了解脫,爲了證道,爲了實現人生的究竟意義。但從教界目前的情況來看,出家後還能繼續保有這份初心的並不多。更多的人,僅僅是將出家當做一種生活方式,逐漸淡忘了解脫的目標。換言之,只是過著一種獨身、素食、僧裝的生活,只是在形態上與世人有所區別。除此而外,每天依然忙于一些現實需要,比如衣食住行、待人接物。更有甚者,也會熱衷于爭名奪利,熱衷于結黨營私。

   這樣的出家,不過是出一家而入一家,不過是貌似出家的光頭俗漢。身爲出家人,我們必須了解這一身份的意義究竟在哪裏,知道出家究竟是爲了什麼,究竟該做些什麼。惟其如此,才能賦予這一身份應有的內涵。

  一、出家製度的由來

   1.出家的起源

   中國傳統文化比較重視現世,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爲實現人生價值的通途。倘生不逢時,才會退隱江湖、獨善其身,但這不過是退而求其次的權宜之計,並非理想選擇,和出家修道、追求解脫是有著本質區別的。而西方哲學關注對世界本原的探討,如世界第一因爲何、宇宙怎樣生成等問題。惟有在印度的宗教哲學中,才對生死、輪回、解脫予以特別關注,並衍生出離家舍俗的修行傳統。

   印度最早的宗教是婆羅門教,其信徒一生會經曆四個時期。一是青少年階段的梵行期,從8歲開始依止師長,以十余年時間學習《吠陀》等典籍;二是家住期,成家立業,傳宗接代,完成世間責任;叁是林棲期,隱居山林,專心修行,進入宗教生活;四是遁世期,舍俗出家,遊行四方,完成出世間的追求。所以,出家並非佛教所特有,而是源自印度的文化傳統,是通于內外道的。當時印度的很多外道都有出家製度,統稱沙門,其特征主要是放棄家庭、減少物欲和堅持苦行,多以乞食爲生。這些方式有不少被佛教僧團所沿用,如遊行、托缽、雨安居等。

   2.佛陀的出家

   佛陀出家前是一位王子,在宮廷享受著錦衣玉食、不知人間疾苦的生活。但在一次出門遊行中,卻發現和宮中完全不同的世間百態。他看到人們因衰老而形容枯槁,步履蹒跚;看到人們因患病而備受折磨,奄奄一息;看到人們因親人死亡而陰陽兩隔,悲痛欲絕。不僅如此,他還看到有情爲生存互相殘殺、弱肉強食的殘酷現實。他看到農夫在烈日下辛苦勞作,揮汗如雨;看到老牛在田地間埋頭耕作,遭受鞭打;看到蟲兒被犁铧翻起,頃刻殒命。僅僅爲了得到謀生的食糧,就有多少生命在忍受痛苦,甚至喪生。這一切,讓生性仁慈的王子哀痛不已,並深切體會到榮華富貴的短暫和虛幻。

   正當他對人生感到迷茫,不知何去何從時,遇到一位出家沙門。從他的身上,佛陀看到了生命的希望所在,看到了息滅痛苦、超越生死的希望所在——那就是修行,就是解脫。

   在這樣的心路曆程下,佛陀選擇了出家。這是對他以往生活的徹底告別,他放棄了王位,放棄了家庭,放棄了世人夢寐以求的奢華享受,甚至將隨身衣物讓車夫帶回,剃除須發,托缽遊行,開始一無所有的修道生涯。所以,出家就意味著對世俗占有的放棄,也意味著對一切執著的放棄。

   佛陀出家後,遍訪當時印度的種種修道者,曆經6年苦行,種種磨難,最終在菩提樹下明心見性。成道後,經大梵天王祈請,說法49年,度化無量衆生。其間,許多人追隨佛陀出家修道,形成了規模龐大的僧團。他們遵循佛陀教誨,叁衣一缽,雲遊四方,用他們對法的實踐和證悟,傳播滅苦和解脫之道。

   作爲今天的出家人,有必要去了解,佛陀是當年過著怎樣的出家生活,追隨佛陀修道的弟子們又是過著怎樣的出家生活。通過經典對佛陀生平和僧團生活的記載,我們可以了解到,佛陀和弟子們所做的雖然很多,但歸納起來,無非是內修和外弘。對內,是精進道業,斷惑證真;對外,是化世導俗,利益人天。事實上,這也是每個出家人的本分。印度的先賢是這樣,中國的古德也是這樣。

  二、出家的內涵

   出家,不僅意味著外在形象的改變,意味著生活方式的改變,意味著離開家庭進入僧團,更關鍵的,是出五蘊的家,出煩惱的家,出叁界的家。這需要我們盡形壽,乃至盡未來際地努力。

   1.出世俗家

   所謂世俗,就是世間的家庭和感情。作爲僧人,似乎已經放棄了家庭生活,以及與之相關的世俗情愛。但很多時候,我們來到寺院之後,很快會把道場變成家庭的替代。我們對這個新家所形成的執著和貪嗔癡,可能一點都不比經營世俗之家來得少。如果這樣的話,出家的意義又在哪裏?

   我們要知道,出家的真正目的並不在于舍棄家庭,而是舍棄由此形成的執著和凡夫心,這才是構成家庭的基礎所在。這種執著是建立在彼此的貪戀和占有之上,進而形成人我是非之心,形成親疏好惡之別。我們放棄對世俗的占有,放棄對親人的貪戀,但若將同樣的占有和貪戀轉移到寺院,結果,仍會在這個新的目標上發展出一大堆凡夫心,不會有任何本質的改變。

   2.出五蘊家

   所謂五蘊,是指我們的生命體,包括物質的和精神兩部分。佛法認爲,五蘊只是生命延續過程中的一個工具,其中並沒有所謂的“我”,也不能代表真正的“我”。出五蘊的家,就是讓我們從對五蘊的執著中脫身而出,而不是像我們現在這樣,將五蘊設定爲“我”,再用這個設定來捆綁自己。高興的時候,覺得是“我”在高興;生氣的時候,又覺得是“我”在生氣。時時刻刻,都被這個“我”攪得內心動蕩,坐立不安。

   《阿含經》有個概念叫做舍擔,擔就是擔子,是要我們舍棄執著五蘊帶來的種種負擔。《老子》也告訴我們:“吾有大患者,爲吾有身,吾若無身,吾有何患?”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爲這個身體提供服務,忙他的吃,忙他的喝,還要爲他的各種情緒和需求奔波,何其辛苦。我們之所以心甘情願地這麼做,是因爲在我們的感覺中,這個身體就代表著“我”,這些情緒就代表著“我”,都是我們與生俱來、不可分割的部分。既然如此,自然是別無選擇,別無退路的了。我們從來想不到,這些其實也可以放下,可以舍棄的。

   佛法告訴我們,這個五蘊並不是所謂的“我”,而是在生命延續過程中,由無明製造的一個産品。一旦放下擔子,舍棄累贅,生命並不會有所欠缺。正相反,它會因爲松綁而自在,因爲放下而解脫。具備這個認識後,我們就不必對它的需求一味盲從,亦步亦趨了,就能斷除由此産生的種種煩惱。

   3.出煩惱家

   或者有人會說,煩惱是我們避之唯恐不及的,難道還有人愚蠢到以煩惱爲家嗎?事實確實如此。現實中,很多人都活得煩煩惱惱,無法自拔,這就是以煩惱爲家。因爲我們生命的內在缺乏觀照,所以在每個煩惱生起時,很快就會陷入其中。進而對它産生認同,把這些煩惱當做是“我”,就像我們平時說的——我很煩,我很恨,我很痛苦,等等。

   當這些問題和“我”捆綁在一起時,就會被放大,被強化。于是乎,殺傷力也將成倍增長。修行所做的,一方面,是在煩惱生起時加以觀照;另一方面,則是以持戒遠離煩惱,以修定止息煩惱,以智慧降伏煩惱。最終,將這個由煩惱構建的堡壘徹底摧毀。

   4.出叁界家

   叁界,爲欲界、色界、無色界,仍在輪回之內。出離叁界,就是要出離輪回,其基礎就是我們內心的惑業。所以,出離輪回不是出離外在的什麼,關鍵在于出離製造輪回的根源。現在人對輪回接受起來有一定困難,因爲涉及到前生、後世,和我們現前接受的教育存在沖突,也和我們的認識能力存在距離。甚至,不一定所有的出家人都相信輪回,相信因果。事實上,輪回並沒有那麼遙不可及,而是發生在每個當下。從我們目前的生活狀況,就可以認識輪回。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追求和需要。這種追求和需要是不斷重複的,就像沈迷于遊戲的孩子,因爲內心培養了對遊戲的需要,所以時時心系于此。而在玩的過程中,對遊戲的需要又會增加。這個過程,正是輪回的縮影。它的起點是我們內心的需要,而終點則是這種需要所追逐的目標。其實,這個目標並沒有離開起點。當我們滿足它的同時,內心的需要又在增加,使終點再一次成爲起點。如此周而複始,輪轉不休。

   5.輪回與解脫

   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人同樣存在這些問題。辦企業的人,每天想著他的企業,這就驅使他每天忙于企業事務。在工作過程中,執著又隨之增加,進一步驅使他爲之奔忙。事實上,管理寺院也是如此。如果我們每天只是想著怎樣把寺院管好,而不是將做事和修行結合起來,不是以自覺覺他的正確心態來做,同樣會在做事過程中增加執著,同樣會陷入輪回狀態。

   解脫,意味著任何事物都不會對你形成幹擾。倘能如此,哪怕和衆生同在輪回,做著同樣的事,一樣可以超然物外,一樣可以用無我、無住、無所得的心去做。否則,我們就會落入這樣那樣的心理陷阱,它的終點就是輪回——而且是沒完沒了的輪回。所以,我們要從製造輪回的貪著中走出,這正是輪回的根源所在。我們貪著什麼,就會製造與之相關的輪回。貪著名,就會製造與名有關的輪回;貪著利,就會製造與利有關的輪回。只要內心還有貪著,還有需求,就會被這種貪著和需求所控製,就會在它們的牽引下落入輪回之軌。

   出家是一種和解脫相應的生活方式,關鍵在于,我們必須過著如法如律的出家生活。惟有這樣,才能使出家成爲解脫的增上緣。如果是以世俗心在僧團生活,那麼,這種出家和解脫是了不相幹的。作爲出家人,尤其要認識到解脫的重要性。否則的話,就不可能成爲合格的僧人。因爲內修尚未…

《出家與解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爲正念而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