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過關,自身問題尚未解決,自然更談不上外弘,談不上利生了。
叁、發出離心——邁向解脫的根本
邁向解脫,需要強大的解脫意願爲動力,這種意願就是出離心。雖然出離心這個概念大家很熟悉,但究竟對此有多少認識?是否真正意識到出離心的重要性?其實,很多人對這個問題是非常模糊的,這正是我們修行無法得力的障礙。
1.發心的重要性
在修行過程中,發心極其重要。所謂發心,用通俗的話說,就是你要發展一種什麼心理。我們的內心由各種心理組成,其中,有貪心、嗔心、我慢、妒嫉等負面心行,也有慈悲、慚愧、善良等正面心行。
我們每天活在哪裏?其實,並不在我們所以爲的現實中,而是在這個無形無相而又變幻莫測的內心世界。比如,我喜歡誰或討厭誰,我做什麼或不做什麼,是誰在主宰這一切?正是內心抉擇的結果。爲什麼你會喜歡某人?是貪愛的心理使然;爲什麼你想得到什麼?是占有的心理使然。不僅如此,我們的一切行爲,都來自與之相應的心理。
在每天的早晚功課中,都會念到:“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一偈頌出自《華嚴經》,告訴我們:心的運作最終會發展出十法界。其中,包括四聖和六凡,前者爲佛、菩薩、聲聞、緣覺,後者爲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所有這些生命形態,乃至其間的種種差別,並不是天生如此,而是根源于我們不同的心行。成佛取決于它,墮落同樣取決于它。
我們爲什麼能成佛?是因爲衆生本具成佛潛質,也就是潛在的覺悟本體,又稱佛性。但同時,生命還有著無始無明,有著與生俱來的我執和煩惱,如果不加以阻止,便會將我們導向惡道。
左右生命走向的,正是那些綿綿不絕而又刹那變化的心念。每個心念的生起,都會在內心留下痕迹,並通過不斷重複積累成習慣。而習慣會成爲心態,進而發展爲性格,最終固定爲人格。你有什麼心態,有什麼人格,就會營造什麼樣的生命環境。所以說,每個心念的發展都代表著一條生命道路,順著這個方向,最終會發展出一個世界。
遺憾的是,人們往往只關注外在結果,而忽略了內在因果。我們幹了錯事,如果當下看不到報應,就會心存僥幸,就會覺得無所謂,明天可以繼續再幹,這是非常短視的。因爲阿賴耶識早已經忠實地、事無巨細地記錄了這些信息。當我們在重複過程中,這一行爲在內心形成的力量就會隨之強化。可以想見,如果阿賴耶識存儲的都是不良信息,生命將呈現怎樣的面貌,走向怎樣的結果。
社會上,很多人爲了做事不擇手段,最後把心做壞了。這種情況在教界同樣存在,因爲不懂得心行運作規律,做事時不能善用其心,雖然事情做成了,但已誤入凡夫心的軌道,或執著于地位,或執著于事業,或執著于名聞利養。如此,人我是非也就在所難免了。
須知,凡事都有兩種結果,一是外在結果,一是心靈結果。相比之下,後者遠比前者更爲重要。因爲外在結果是暫時的,而心靈結果是長久的,並能長時間地影響生命走向。我們不要以爲壞事做了就會過去,事實上,它都會在內心形成心理力量。這是一種不健康的負面信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就是導致心理疾病的成因。
佛教認爲,善行能招感快樂的結果,而惡行會招感痛苦的果報。這種快樂和痛苦不僅是外在的,同時也是內在的。當一念慈悲生起時,內心是開放而柔和的;而當一念嗔心生起時,內心是扭曲而動蕩的。這些結果,是我們當下就能感受得到,體會得到的。
如果心行力量強大,還會導致生理反應,影響色身健康。有些被煩惱折磨的人,甚至痛苦到要去自虐,要去自尋短見,爲什麼?就是因爲他們的內心已無法承受這些煩惱,所以需要身體共同負擔,或以毀滅身體的方式進行對抗。可見,這種力量是多麼驚人啊。那麼,這些力量從哪裏來?事實上,也是我們自己不斷縱容起來,發展起來的。
所以,發心不僅意味著你要發展一種什麼心理,還意味著你將成就怎樣的人格,感得怎樣的命運。這個問題實在太重要了,也正是從這個角度來說,發心是修行的根本所在。根,就是因——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若是因種得不對,比如以貪心、私心想要成佛,那是絕對無法成就的。
有什麼樣的心,就會導致相應的生命結果。這個發心包含最初的動機,也包含做事過程中每個當下的用心。有時,我們的確是本著高尚的利他之心開始做事,但在做的過程中,卻逐漸偏離方向,進入凡夫心的軌道,這是非常普遍的。因爲凡夫心代表著我們無始以來的固有習慣,如果不是時時警惕,刻意扭轉,很容易落入業已形成的慣性之中。
2.正確的發心
佛法告訴我們,正確發心有二,一是出離心,一是菩提心。
所謂出離心,就是我要出離輪回的願望。前面說過,我們不僅要出世俗家,更要出五蘊家、出煩惱家、出叁界家。從這個意義上說,出離心就是幫助我們實踐出家的真正內涵。我們需要問問自己,有沒有生起這種強烈的願望——我要出世俗家!我要出五蘊家!我要出煩惱家!我要出叁界家!如果沒有這些願望,是不可能完成解脫修行的。
那麼,我們爲什麼要出離?爲什麼要離開家庭,進入僧團?因爲世俗生活的最大特點就是充滿占有,這種占有會爲凡夫心的增上緣,成爲輪回的增上緣。輪回是什麼?其根源,就是我們內心的貪嗔癡;其支撐,就是我們貪著的世俗生活。我們對感情、地位、自我及等等一切的貪著,正是輪回得以建立的支撐點。同樣,我們對寺院的貪著,對現有身份的貪著,也會成爲輪回的支撐——這是我們需要特別注意的。
我們出世俗的家,目的就是去除這些支撐。如果去除一些之後,又增加了另一些,輪回依然不會停止,依然會按部就班地繼續。或許有人會說:我們爲什麼要出離輪回?其中不是也有很多樂事嗎?且不說天道之樂,即使從人間來說,也是有家庭和睦的快樂,有事業成功的喜悅。佛法告訴我們,從感覺來說,人生並不是純然一味的苦。除苦受以外,還有樂受,有不苦不樂的舍受。但我們要知道,這些快樂並不是本質性的,只是表面現象而已。
所以,佛教是以叁苦來對應這些感受。我們通常所認爲的苦,佛教稱之爲苦苦,即由內而外的痛苦;通常所認爲的樂,佛教稱之爲壞苦,雖然當下使人感到快樂,但這種樂是暫時的,一旦樂相變壞,便會導致痛苦;至于不苦不樂,佛教稱之爲行苦,一切有爲法遷流變化,無刹那安住,其結局依然是苦而非樂。
可見,輪回中並沒有本質的快樂。所謂本質,就是無論何時享受,無論享受多久都是快樂的。世間找得到這樣的快樂嗎?顯然沒有。更何況,輪回中的所有快樂都是建立在惑業之上,都和我們的渴求有關。一旦對此産生依賴,所謂的快樂就會轉化爲痛苦之因,問題也就源源不斷了。比如近年出現的手機依賴症、電子郵件依賴症、網絡依賴症等,無一不是人類一手製造的。爲什麼這些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工具會引發疾病?就是過度的依賴使然。依賴得越深,由此導致的病情也就越重。
反之,如果減少對世間的渴求和貪著,本身就是解脫的開始。就像繩索,因爲在乎,就會使之越收越緊。而當我們把執著松開之後,雖然過去的一些串習還在,但已不再會製造串習,更不會認同這些串習了。
修行的關鍵,就在于看清輪回過患。只有看透之後,才能發起真切的出離之心。人們都說,出家人是看破紅塵,放下萬緣。我們扪心自問:到底看破了沒有?放下了沒有?有沒有在對紅塵看破、放下之後,執著起另一種貼著佛教標簽的法塵?
作爲大乘佛子,我們在發起出離心之後,還要進一步發起菩提心。不少人會把出離心和菩提心對立起來,以爲它們分別代表了出世和入世兩個方向,是不可兼容的。事實上,出離心和菩提心有著共同的目標,那就是解脫。區別只是在于,出離心側重于個人解脫,而菩提心則是將這種解脫願望擴大開去,發願帶領一切衆生走向解脫。所以說,出離心是菩提心的基礎,而菩提心是出離心的延伸和圓滿。
四、律儀生活——邁向解脫的基礎
佛陀告訴我們: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所謂正順,就是爲解脫服務的,是保障我們安全行進在解脫之道的心路規則。
戒又名別解脫,也就是說,每持一條戒,就不會陷入相應串習中去,就能從這種串習形成的束縛中解脫出來。我們持不殺生戒,就不會落入殺生的串習;持不偷盜戒,就不會落入偷盜的串習;遵循儉樸的生活,就不會落入對物質的貪著。所以,戒的真正作用就是阻止串習,而不只是一些外在約束。所有不善行的根源,無非是貪,是嗔,是癡。我們以戒律規範行爲,就是要阻止貪嗔癡的相續,進而阻止輪回的相續。
這種力量,來自戒體的作用。所謂戒體,就是如法受戒後,在內心形成的防非止惡的自製力。具備這種自製力,當我們面對外緣時,就會提醒自己:此應作,此不應作。每一次提醒,每一次實踐,戒體的力量都將隨之壯大,最終成就如法的僧格,使我們脫胎換骨,從一個充滿世俗氣息的在家人改造爲清淨莊嚴、表裏如一的僧寶。
我們沒有出家之前,都是在家人,都是在世俗生活中成長起來的。我們現在要成爲合格僧人,成爲人天師表,需要經曆一個産品改造的過程。改造的途徑,就是戒定慧。由持戒,成就如法威儀的外在形象;由定慧,成就超然出塵的內在氣質,這也是出家人區別于在家人的根本所在。具備這一品質,在面對五欲六塵時,才會保有定力,才不會陷入其中。如果世人在乎的東西我們也在乎,世人追求的東西我們也追求,那和在家人有什麼區別?
那麼,戒律又是通過哪些方面來與解脫相應的呢?
1.簡樸的生活
印度早期的沙門多以乞食爲生並崇尚苦行。他們認爲欲望是令人不得解脫的根源,惟有以苦行進行對…
《出家與解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