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出家与解脱▪P2

  ..续本文上一页过关,自身问题尚未解决,自然更谈不上外弘,谈不上利生了。

  三、发出离心——迈向解脱的根本

   迈向解脱,需要强大的解脱意愿为动力,这种意愿就是出离心。虽然出离心这个概念大家很熟悉,但究竟对此有多少认识?是否真正意识到出离心的重要性?其实,很多人对这个问题是非常模糊的,这正是我们修行无法得力的障碍。

   1.发心的重要性

   在修行过程中,发心极其重要。所谓发心,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你要发展一种什么心理。我们的内心由各种心理组成,其中,有贪心、嗔心、我慢、妒嫉等负面心行,也有慈悲、惭愧、善良等正面心行。

   我们每天活在哪里?其实,并不在我们所以为的现实中,而是在这个无形无相而又变幻莫测的内心世界。比如,我喜欢谁或讨厌谁,我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是谁在主宰这一切?正是内心抉择的结果。为什么你会喜欢某人?是贪爱的心理使然;为什么你想得到什么?是占有的心理使然。不仅如此,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来自与之相应的心理。

   在每天的早晚功课中,都会念到:“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一偈颂出自《华严经》,告诉我们:心的运作最终会发展出十法界。其中,包括四圣和六凡,前者为佛、菩萨、声闻、缘觉,后者为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所有这些生命形态,乃至其间的种种差别,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根源于我们不同的心行。成佛取决于它,堕落同样取决于它。

   我们为什么能成佛?是因为众生本具成佛潜质,也就是潜在的觉悟本体,又称佛性。但同时,生命还有着无始无明,有着与生俱来的我执和烦恼,如果不加以阻止,便会将我们导向恶道。

   左右生命走向的,正是那些绵绵不绝而又刹那变化的心念。每个心念的生起,都会在内心留下痕迹,并通过不断重复积累成习惯。而习惯会成为心态,进而发展为性格,最终固定为人格。你有什么心态,有什么人格,就会营造什么样的生命环境。所以说,每个心念的发展都代表着一条生命道路,顺着这个方向,最终会发展出一个世界。

   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只关注外在结果,而忽略了内在因果。我们干了错事,如果当下看不到报应,就会心存侥幸,就会觉得无所谓,明天可以继续再干,这是非常短视的。因为阿赖耶识早已经忠实地、事无巨细地记录了这些信息。当我们在重复过程中,这一行为在内心形成的力量就会随之强化。可以想见,如果阿赖耶识存储的都是不良信息,生命将呈现怎样的面貌,走向怎样的结果。

   社会上,很多人为了做事不择手段,最后把心做坏了。这种情况在教界同样存在,因为不懂得心行运作规律,做事时不能善用其心,虽然事情做成了,但已误入凡夫心的轨道,或执著于地位,或执著于事业,或执著于名闻利养。如此,人我是非也就在所难免了。

   须知,凡事都有两种结果,一是外在结果,一是心灵结果。相比之下,后者远比前者更为重要。因为外在结果是暂时的,而心灵结果是长久的,并能长时间地影响生命走向。我们不要以为坏事做了就会过去,事实上,它都会在内心形成心理力量。这是一种不健康的负面信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导致心理疾病的成因。

   佛教认为,善行能招感快乐的结果,而恶行会招感痛苦的果报。这种快乐和痛苦不仅是外在的,同时也是内在的。当一念慈悲生起时,内心是开放而柔和的;而当一念嗔心生起时,内心是扭曲而动荡的。这些结果,是我们当下就能感受得到,体会得到的。

   如果心行力量强大,还会导致生理反应,影响色身健康。有些被烦恼折磨的人,甚至痛苦到要去自虐,要去自寻短见,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的内心已无法承受这些烦恼,所以需要身体共同负担,或以毁灭身体的方式进行对抗。可见,这种力量是多么惊人啊。那么,这些力量从哪里来?事实上,也是我们自己不断纵容起来,发展起来的。

   所以,发心不仅意味着你要发展一种什么心理,还意味着你将成就怎样的人格,感得怎样的命运。这个问题实在太重要了,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发心是修行的根本所在。根,就是因——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若是因种得不对,比如以贪心、私心想要成佛,那是绝对无法成就的。

   有什么样的心,就会导致相应的生命结果。这个发心包含最初的动机,也包含做事过程中每个当下的用心。有时,我们的确是本着高尚的利他之心开始做事,但在做的过程中,却逐渐偏离方向,进入凡夫心的轨道,这是非常普遍的。因为凡夫心代表着我们无始以来的固有习惯,如果不是时时警惕,刻意扭转,很容易落入业已形成的惯性之中。

   2.正确的发心

   佛法告诉我们,正确发心有二,一是出离心,一是菩提心。

   所谓出离心,就是我要出离轮回的愿望。前面说过,我们不仅要出世俗家,更要出五蕴家、出烦恼家、出三界家。从这个意义上说,出离心就是帮助我们实践出家的真正内涵。我们需要问问自己,有没有生起这种强烈的愿望——我要出世俗家!我要出五蕴家!我要出烦恼家!我要出三界家!如果没有这些愿望,是不可能完成解脱修行的。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出离?为什么要离开家庭,进入僧团?因为世俗生活的最大特点就是充满占有,这种占有会为凡夫心的增上缘,成为轮回的增上缘。轮回是什么?其根源,就是我们内心的贪嗔痴;其支撑,就是我们贪著的世俗生活。我们对感情、地位、自我及等等一切的贪著,正是轮回得以建立的支撑点。同样,我们对寺院的贪著,对现有身份的贪著,也会成为轮回的支撑——这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

   我们出世俗的家,目的就是去除这些支撑。如果去除一些之后,又增加了另一些,轮回依然不会停止,依然会按部就班地继续。或许有人会说:我们为什么要出离轮回?其中不是也有很多乐事吗?且不说天道之乐,即使从人间来说,也是有家庭和睦的快乐,有事业成功的喜悦。佛法告诉我们,从感觉来说,人生并不是纯然一味的苦。除苦受以外,还有乐受,有不苦不乐的舍受。但我们要知道,这些快乐并不是本质性的,只是表面现象而已。

   所以,佛教是以三苦来对应这些感受。我们通常所认为的苦,佛教称之为苦苦,即由内而外的痛苦;通常所认为的乐,佛教称之为坏苦,虽然当下使人感到快乐,但这种乐是暂时的,一旦乐相变坏,便会导致痛苦;至于不苦不乐,佛教称之为行苦,一切有为法迁流变化,无刹那安住,其结局依然是苦而非乐。

   可见,轮回中并没有本质的快乐。所谓本质,就是无论何时享受,无论享受多久都是快乐的。世间找得到这样的快乐吗?显然没有。更何况,轮回中的所有快乐都是建立在惑业之上,都和我们的渴求有关。一旦对此产生依赖,所谓的快乐就会转化为痛苦之因,问题也就源源不断了。比如近年出现的手机依赖症、电子邮件依赖症、网络依赖症等,无一不是人类一手制造的。为什么这些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工具会引发疾病?就是过度的依赖使然。依赖得越深,由此导致的病情也就越重。

   反之,如果减少对世间的渴求和贪著,本身就是解脱的开始。就像绳索,因为在乎,就会使之越收越紧。而当我们把执著松开之后,虽然过去的一些串习还在,但已不再会制造串习,更不会认同这些串习了。

   修行的关键,就在于看清轮回过患。只有看透之后,才能发起真切的出离之心。人们都说,出家人是看破红尘,放下万缘。我们扪心自问:到底看破了没有?放下了没有?有没有在对红尘看破、放下之后,执著起另一种贴着佛教标签的法尘?

   作为大乘佛子,我们在发起出离心之后,还要进一步发起菩提心。不少人会把出离心和菩提心对立起来,以为它们分别代表了出世和入世两个方向,是不可兼容的。事实上,出离心和菩提心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解脱。区别只是在于,出离心侧重于个人解脱,而菩提心则是将这种解脱愿望扩大开去,发愿带领一切众生走向解脱。所以说,出离心是菩提心的基础,而菩提心是出离心的延伸和圆满。

  四、律仪生活——迈向解脱的基础

   佛陀告诉我们: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所谓正顺,就是为解脱服务的,是保障我们安全行进在解脱之道的心路规则。

   戒又名别解脱,也就是说,每持一条戒,就不会陷入相应串习中去,就能从这种串习形成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我们持不杀生戒,就不会落入杀生的串习;持不偷盗戒,就不会落入偷盗的串习;遵循俭朴的生活,就不会落入对物质的贪著。所以,戒的真正作用就是阻止串习,而不只是一些外在约束。所有不善行的根源,无非是贪,是嗔,是痴。我们以戒律规范行为,就是要阻止贪嗔痴的相续,进而阻止轮回的相续。

   这种力量,来自戒体的作用。所谓戒体,就是如法受戒后,在内心形成的防非止恶的自制力。具备这种自制力,当我们面对外缘时,就会提醒自己:此应作,此不应作。每一次提醒,每一次实践,戒体的力量都将随之壮大,最终成就如法的僧格,使我们脱胎换骨,从一个充满世俗气息的在家人改造为清净庄严、表里如一的僧宝。

   我们没有出家之前,都是在家人,都是在世俗生活中成长起来的。我们现在要成为合格僧人,成为人天师表,需要经历一个产品改造的过程。改造的途径,就是戒定慧。由持戒,成就如法威仪的外在形象;由定慧,成就超然出尘的内在气质,这也是出家人区别于在家人的根本所在。具备这一品质,在面对五欲六尘时,才会保有定力,才不会陷入其中。如果世人在乎的东西我们也在乎,世人追求的东西我们也追求,那和在家人有什么区别?

   那么,戒律又是通过哪些方面来与解脱相应的呢?

   1.简朴的生活

   印度早期的沙门多以乞食为生并崇尚苦行。他们认为欲望是令人不得解脱的根源,惟有以苦行进行对…

《出家与解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为正念而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