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素食,不僅僅是吃素——兼談如何開好素菜館

  素食,不僅僅是吃素

  ——兼談如何開好素菜館

  濟群法師

  2011年講于廈門國際素食論壇

   說到素食,和 佛教 的關系非常密切。在中國,傳統的素食者多半是出于信仰而作出這個選擇。中國佛教協會曾對僧人有過 生活 上的要求,即“素食、獨身、僧裝”。從中,可以看出漢傳佛教對素食的重視程度。但在南傳和藏傳佛教中,卻沒有相關規定。這是爲什麼呢?因爲南傳繼承原始佛教的傳統,托缽乞食,施主們給什麼就吃什麼,對飲食沒有特別禁忌。至于藏傳,雖和漢傳同屬大乘佛教,理應素食,但藏地氣候寒冷,少有蔬菜,也沒有形成素食的習慣。

   到了今天,隨著叁大語系佛教相互交流的深入,隨著交通和生活條件的極大改善,有不少南傳和藏傳的大德們開始提倡素食。因爲素食不僅代表了一種飲食習慣,更是源自佛教慈悲精神的一種 修行 。所以,素食雖是作爲漢傳佛教特有的生活方式,但它的影響正在不斷擴大。

   與此同時,隨著人們對動物保護和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以及對 健康 、營養等問題的重新認識,還有不少人因爲 宗教 以外的原因選擇了素食,其中不乏文體明星和各界知名人士。可以說,素食正在呈現 世界 化的流行趨勢。

  素食的産生

   雖然素食是漢傳佛教特有的傳統,但這一選擇並非獨出心裁,而是以大乘經教爲依據的。佛教在西漢哀帝時傳入中國,當時來華的印度僧人並未嚴格吃素,漢地自然也沒有素食之風。直到梁武帝時期,經過他的大力倡導,素食才成爲僧人必須遵循的行爲規範。

   梁武帝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精通教義,經常搭上縵衣爲王公大臣們說法,甚至幾度入寺,舍身爲奴。國不可一日無君,所以朝廷只能以重金將皇帝贖回,僧團因此積累了大量財富,廣修道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就是這一時期的寫照。

   梁武帝在研讀經典過程中發現,大乘經典明確提出,佛子應斷除肉食。如佛陀在《涅槃經》中說:“善男子,從今日始,不聽聲聞弟子食肉。若受檀越信施之時,應觀是食如子肉想。”爲什麼要這樣做呢?佛陀接著告訴我們:“夫食肉者,斷大慈種……其食肉者,若行、若住、若坐、若臥,一切衆生聞其肉氣,悉生恐怖。譬如有人近獅子已,衆人見之,聞獅子臭,亦生恐怖。”作爲大乘佛子,在成就智慧的同時,還要成就慈悲。而食肉會令衆生心生恐懼,不敢接近,有違慈悲的修行。

   而在《楞伽經》中,佛陀也告訴我們:“夫食肉者,有無量過,諸菩薩摩诃薩修大慈悲,不得食肉。”接著,佛陀進一步闡述了肉食的過患和素食的功德:“貪著肉味,更相殺害,遠離賢聖,受生死苦;舍肉味者,聞正法味,于菩薩地如實修行,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此外,本生故事還記載了許多佛陀在因地爲救助衆生不惜舍身的壯舉,比如我們熟悉的割肉喂鷹、舍身飼虎等。作爲大乘學子,我們要聞佛所言,學佛所行,如果做不到舍己救人,反而爲貪口腹之欲以衆生爲食,不覺得太慚愧了嗎?

   除了經典依據,“梵網菩薩戒”明確規定:“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斷大慈悲性種子,一切衆生見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衆生肉,食肉得無量罪,若故食者,犯輕垢罪。”禁止肉食的原因就在于,吃衆生肉會影響慈悲的修行,令衆生對你心懷恐懼。菩薩要攝受衆生,令衆生歡喜,令衆生樂于親近,如果使他們感到恐懼之心,就不能與之廣結善緣,進一步度化他們。

   是以,梁武帝根據這些大乘經律撰寫了《斷酒肉文》,勸勉四衆弟子勿飲酒食肉,並明令出家衆必須戒除酒肉:“若食肉者,障菩提心,無菩薩法,無四無量心,無大慈大悲。以是因緣,佛子不續。”

   因爲梁武帝的大力倡導,漢傳佛教開始形成了素食的傳統,並延續至今。

  素食和聲聞乘佛教的關系

   佛教有聲聞乘和菩薩乘之分,亦稱小乘和大乘。爲什麼會有大小之別?其實,兩者都是以解脫爲目標,即解脫生命內在的無明、迷惑和煩惱。區別只是在于,是追求個人解脫還是帶領一切衆生走向解脫。如果你的目標只是希望個人解脫,那是聲聞乘的發心,是爲小;如果你的目標不僅在于個人解脫,也希望帶領一切衆生走向解脫,那是菩薩乘的發心,是爲大。

   根據不同的發心,又形成了相應的戒律。聲聞戒主要偏向止惡,比如五戒,爲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每條戒相之前都有一個“不”字,告訴我們不可以做什麼。五戒如此,八戒、沙彌戒和比丘戒同樣如此。其重點在于對惡的否定,要我們積極阻止自身的不善行爲,亦稱止持,通過止息某種行爲來持戒。

   五戒中的前四條爲性戒,即行爲本身就是不善的,是需要禁止的,這也是出家戒的四條根本重罪。可見,不殺生是聲聞戒的重要內容。或許有人感到疑惑,前面不是說過南傳佛教不禁肉食嗎?須知這是有前提的,惟有叁淨肉才允許吃。

   所謂叁淨肉,即不見、不聞、不疑。不見,就是沒有親眼看到這個動物爲你殺;不聞,就是沒有聽到這個動物爲你殺;第叁,沒有任何迹象表明這個動物是爲你而殺。具備這叁個條件,屬于可食用的淨肉。反之,就涉及殺生範疇,是不能食用的。

   雖然聲聞戒允許吃叁淨肉,但事實上,只要有人消費,就會出現相關從業人員,就會有動物因此遭到殺戮。雖然不是直接爲你而殺,也是間接爲你而殺,追溯起來,還是難辭其咎。如果對肉食消費得少,乃至完全不消費,那麼從業者自然隨之減少,很多動物就可以擺脫被屠宰、割截的厄運。

   當然,在傳統乞食製度下,幾乎沒什麼選擇空間,所以不禁肉食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們要知道,如果有條件吃素,才是究竟的不殺生,才能更好體現佛教的慈悲精神。

  素食和大乘佛教的關系

   漢傳佛教屬于大乘,但從目前來看,並未彰顯大乘積極利他的精神,反而予大衆消極、出世的印象。因爲多數佛教徒關心的都是自己,念佛人想趕快往生極樂,修禅者想趕快了脫生死,很少想著如何讓更多的人走向解脫。所以說,社會對佛教的誤解並非空穴來風,在很大程度上,和我們自身的所作所爲有關。

   原因何在?就是因爲我們對大乘不共聲聞的精神認識不足,實踐不足。這個不共的精神,就是菩提心。作爲大乘佛子,我們要不斷告誡自己:不僅自己要走向覺醒,也要幫助一切衆生走向覺醒,以此作爲盡未來際的生命目標。惟有建立起這樣的願望,才是菩薩行者。否則,不論學了多少大乘經典,都不能算合格的大乘佛子。如果說皈依叁寶代表著我們對信仰的選擇,那麼發菩提心就標志著我們已跻身大乘行列。

   在漢傳佛教地區,不少人熱衷于受菩薩戒,但往往只是作爲一種走過場的形式。卻不知道,菩薩戒的關鍵是菩提心,如果不曾發起菩提心,這種所謂的“菩薩”是不合格的,是有名無實的。而在發起菩提心之後,還要進一步受持菩薩戒,遵循菩薩的行爲准則。所以,受菩薩戒不是意味著我們有了更高的“級別”,而是意味著我們對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

   菩薩戒和聲聞戒的不同在于,聲聞戒偏向止惡,而菩薩戒包括止惡、行善、利益衆生叁個方面,分別爲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也就是說,作爲菩薩的行者,不止惡是犯戒的,不行善是犯戒的,有機會幫助衆生卻不聞不問也是犯戒的。

   爲什麼呢?因爲菩提心代表著崇高的利他主義願望,也代表著覺醒的心。我們知道,成佛是成就生命的覺醒。發菩提心,就是以佛陀爲目標,發願成爲像佛陀那樣的覺悟者。那麼,成爲覺悟者和利益衆生到底有什麼關系呢?凡夫處處以自我爲中心,反而會因此陷入我執,迷失自己。當我們將生命重心從自己轉向他人,就能由此弱化我執,明心見性。所以,利他不僅能成就慈悲,也能成就內在的覺醒。

   在大乘佛教中,任何一個法門都離不開菩提心,離不開慈悲的修行,而素食正是一種慈悲的修行。只要做出這個選擇,不必多花時間,就可以日日修、月月修、年年修。儒家說:“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每個人都渴望生存而害怕死亡,因爲自己會感到害怕,就要將心比心,不再把這種恐懼帶給其他衆生,而是給它們以關懷,以慈悲。

   所謂慈悲,慈是予樂,悲是拔苦。一方面是創造條件,使衆生獲得快樂;一方面是施以援手,將衆生從痛苦深淵中拯救出來。從發起菩提心的那一刻起,我們就要堅持不懈地拔苦與樂,最終成就佛菩薩那樣的大慈大悲。

   這種大是有標准的,那就是對任何衆生都能生起平等無別的慈悲。如果還有一個衆生是你不願慈悲的,就說明慈悲的修行尚未圓滿。如何將我們現前的、充滿分別而微不足道的慈悲擴大到無限?佛教中有四無量心的修行,就是將“慈悲喜舍”四種心逐漸擴大至無量,具體內容是:“願一切衆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慈),願一切衆生遠離衆苦及衆苦因(悲),願一切衆生永具無苦之樂、身心愉悅(喜),願一切衆生遠離貪嗔之心、住平等舍(舍)。”

   如果覺得四無量心的修習不夠具體,可以多聽聽南傳佛教的《慈經》,在聽的過程中隨文入觀,把經中所說的每句話變成自己的願望:願我遠離痛苦,願我的父母遠離痛苦,願我的朋友遠離痛苦,乃至願天下所有的人遠離痛苦。這種思維需要不斷重複、不斷熏習,每天這樣告誡自己,慈悲的力量就會隨之增長。

   在佛教中,慈悲心是作爲菩提心的生起之因。有了慈悲心,才會真誠地利益大衆。反過來,菩提心又是慈悲心的圓滿之因,有了菩提心,才能使有限的慈悲擴大爲無限。

   《普賢行願品》說:“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告訴我們:佛菩薩所成就的菩提之果,離不開衆生這個土壤。惟有在利益衆生的過程中,慈悲心才能不斷成就,乃至圓滿。而從世間法來說,慈悲心增長了…

《素食,不僅僅是吃素——兼談如何開好素菜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關于念佛的開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