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傳上座部佛教中的認知行爲治療
江西佛學院 甯鉑
感謝各位仁者給我這個機會,就我們共同關心的佛法與心理學接軌的一些問題進行討論。
今天我跟大家討論的主題是《南傳上座部佛教中的認知行爲治療》。
認知行爲治療學派是現代臨床心理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學派,取得了許多重要的成果,臨床效果相當好。這個學派主要特點就是從認知和行爲的矯正入手,一點一點改變人們的負性思維,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負性情緒。這個方法是現代臨床心理學中的一種比較系統的方法,而且可操作性非常強。從現代臨床心理學中認知行爲治療學派的發展來看,能有現在這樣的成績,主要是由于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之後,由Beck、Meichenbaum這些前輩慢慢把相關的方法揭示出來。現在很多做臨床心理咨詢的咨詢師都用這些方法來爲來訪者服務。
這樣的方法在佛教傳統中也能找到。在2500多年前佛陀創建的教團的修行方法中,就有很多方法可以對應于現代西方心理學中認知行爲治療技術。我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以南傳上座部佛教爲載體傳承下來的一些修行方法。這部分方法和現代臨床心理學中認知行爲治療既有很多相似之處,也有重大的區別。這些方法在南傳上座部佛教教團中已經至少被運用了兩千年。
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系統方法,效果非常好,它使得很多修行人以煩惱衆生的身份開始修行,通過一世兩世的修行淨化心靈,甚至成爲證得解脫道各種果位的賢者。
鑒于這樣的情況,從一個佛門弟子的角度出發,我很願意把這些方法技術與大家分享,希望能得到有現代臨床心理學基礎的認知行爲治療行者們的理解,並進行平等的交流。倘若大家發現我對于現代心理學的理解有什麼偏差,敬請指正。
南傳上座部佛教的修行方法中內嵌著認知行爲治療技術。爲什麼說是認知行爲治療技術?這一點,我們且撇開不談。讓我們先想想:如果我們出現了情緒問題,覺得自己解決不了,找誰幫助呢?
可能會找叁種人。一是精神科醫生;二是心理咨詢師;叁是宗教團體,比如佛門中人。
從古到今,佛陀的教法一直在幫助世間的有緣人解決各種心理問題。大到現代心理學認爲已經構成精神病性障礙的心理疾病,小到一些沒有臨床意義的煩惱,佛教系統都在默默地幫助大家從中解脫出來。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可以暫時跳出科學或宗教的領域,因爲真理之間必然有些互通或者互相對應的內容,這次我與大家的交流分享就是試圖把南傳上座部佛教和現代臨床心理學中互通相似的東西如實地呈現出來。
一、嚴密的佛教概念系統
受過現代科學訓練的人知道:爲什麼現代科學能夠有效地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這雖然與現代科學發展多年,有許多大師應世很有關系,但絕對不可否認的一點是現代科學有一套嚴密的概念系統,其內涵、外延非常嚴密,無論是哪個國家的人,只要學的專業相同,說到相關概念時,內涵與外延就會非常清楚。因此,古今中外學習自然科學的人對問題的理解不會有太大偏差,倘若出了偏差是他個人的問題。
有人會問:“佛教有沒有這樣一套嚴密的概念系統?”
佛教的典籍包括經、律、論叁藏。律藏中,佛陀給比丘們製定了日常生活規範,通過嚴淨毗尼,爲修道創造足夠好的條件,讓出家人在這種適宜的環境中成長。經藏中記載著佛陀對衆生的各種教導。論藏中,一些行者對經、律藏中的特定名詞和概念進行敷演,形成了非常專業的一套語言概念系統。
在南傳上座部佛教的論藏中,有一整套概念系統是直接描述心理現象的。比如“心法”、“心所法”,這是指心理現象,還有涉及物質世界的“色法”,具體地說就是89心、52心所、14作用、28色法。這部分理論就是把前人對身心的觀察經驗用嚴格的方式,用非常科學的概念系統記錄下來。這個概念系統就像現代科學中的概念系統一樣嚴密,是佛教行者在進入修行之前應該掌握的理論,同時用這套概念系統檢驗自己對身心的觀察以及對世界的認識是否合適。這部分內容非常精彩。
我個人對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學習和理解非常得益于這套概念系統。因爲我是學自然科學的,起初受的是科學概念的訓練,特別強調概念及其內涵外延的准確性。我發現佛教的這套概念系統比起我學的物理、數學來說,其嚴格程度一點不差。
南傳上座部佛教的修行體系是一個有機結構的修行體系,不同的階段所用的方法不同。不同的人以不同的心態和不同的道德水平走進佛門,遇到的問題是不一樣的,自己存在的問題也不一樣。如果南傳上座部佛教學者聲稱“不管誰來,按照我這套修行方法都可以解決你們的問題”,其修行體系中必然包含著能適應各種煩惱、各種人的東西。這些東西是什麼呢?
現在我就給大家介紹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具體實踐方法。這個實踐系統對于佛教的行者來說是用來製服自己的煩惱的系統。等我介紹完以後,再看看這套系統和現代臨床心理學認知行爲治療有哪些相似之處,哪些區別?
與自然科學理論一樣,任何一種心理學理論無論說得怎麼天花亂墜,如果不能指導實踐並給人們帶來足夠的利益,這理論都沒有用處。佛陀的教法到底有沒有用處呢?我們看一下在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傳統中間,行者們是怎麼使用這一套完整的臨床心理學系統來解決問題的。
不過,這個系統使用的語言是當代人不太熟悉的。大家如果不是全面完整地接觸佛教的話,不一定能觸及這個修學方法的核心。即使相當了解佛教的義理,如果對這些方法沒有一定程度的實踐,也很難正確理解這套實踐方法具體是怎麼實行的,只能看到前人們一個個修成了,卻不太清楚他們到底是怎麼修出來的。我的修行很有限,只能就我的了解進行解讀,期望得到佛教界和心理學界的同仁指點。
說得簡單一點,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基本目的就是證得涅槃。
“涅槃”這個詞在佛教裏有特殊含義,就是熄滅。熄滅什麼呢?熄滅煩惱。煩惱(kilesa)的原意是“汙染”。什麼叫“汙染”?按照佛教傳統上說有叁種,一種叫貪,一種叫嗔,一種叫癡,都是在我們當下心中現起的。
當嗔在心中現起,我們就出現不良情緒,比如各種各樣的憤怒、不滿、不安、空虛憂郁、無奈……所有讓我們感覺到不適的情緒都屬于嗔現起的狀態,按照佛教術語來說這些感受叫做“憂受”。現在的心理咨詢師主要處理的就是這一類問題。
佛教中所說的嗔煩惱,和非佛教徒的普通人所說的“不良心態”幾乎完全對應。
除此之外,佛教中還定義了貪和癡這兩種煩惱。
大家用正念觀察當下的心態,就會發覺有貪、有嗔。有嗔的時候,你會觀察到當下的情緒不對頭,明顯屬于不良情緒。但是貪和癡這兩種煩惱現起時,我們的感覺可能是愉悅或平靜的。這可能讓大家感到意外:“愉悅和平靜怎麼也成爲煩惱了?”
佛教對煩惱的因緣進行了深刻的觀察以後,發現愉悅和平靜不能一概而論。有些愉悅和平靜是通過修善獲得的,是正確的;有些愉悅和平靜則是有問題的。
癡這種煩惱有時和貪相伴生起,有時和嗔相伴生起。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癡煩惱單獨生起。癡單獨生起的狀態也分爲兩種:一種狀態是我們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失去目標,這叫猶豫,南傳上座部佛教中稱爲“疑”;另一種狀態是東想想、西想想,這叫掉舉。
總的來說,叁種煩惱都是通過對心的當下狀態的觀察,特別是有正念時對心當下的觀察來認識的,這種認識方法類似現在心理學所說的內省法(introsp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