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康複的角度談身體掃描內觀實踐
(界文,戒幢佛學研究所 )
內容摘要:身體掃描內觀是一種在心理治療領域應用較爲廣泛的正念修習方法,本文主要闡述了以身體作爲覺知對象的重要意義,強調了實際修習身體掃描內觀時需注意的幾個要點:如實、活在當下、平等心以及覺知力與專注力的培育,並就如何正確看待習練者在叁個不同修習階段可能出現的:自我批判、情結暴發和人格改變等問題作了討論。
關鍵詞:身體掃描內觀 正念 心理康複
近年來佛教的正念與內觀技術越來越多地被應用于心理治療和心理保健領域。在正念的諸多不同形式的練習方法中,身體掃描內觀是其中被應用的比較廣泛,並卓有效果的一種。然而,在實踐中,我們也發現,來訪者在練習身體掃描內觀時,並非總是一帆風順的,事實上這個過程相當複雜,並充滿挑戰。要想達到良好的效果,要求習練者與指導者都必須掌握其原理和習練要點,同時能正確看待與妥善處理練習的不同階段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
本文意在立足于心理康複的角度,對身體掃描內觀的基本原理與習練要點作一梳理,並針對習練者有可能出現的問題加以簡要討論。以期抛磚引玉,展開內觀技術在心理治療實踐方面的深入探討。
一、簡介
正念和內觀雖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在實際實踐中,它們是分不開的,正念是內觀的基礎和前提,而隨著正念修習的進行,內觀的智慧將自然地逐步顯現出來。佛教的正念可以概括爲四念處,它實際上包含了許多種不同形式的練習方法,諸如對呼吸的覺知、對動作的覺知、對身體的覺知、對情緒與心念的覺知等各個方面。身體掃描內觀是屬于其中以覺知身體感受爲主的一種方法,其來源可以追溯到古老的佛教經典《大念住經》。在《大念住經要義》“受念處觀”一段寫道:
該如何堅定正住、持續不斷地以正念正知的覺性,就感受觀察感受呢?佛陀指示比丘們:
①在經曆愉悅(樂)時,要正確了知:“我正經曆愉悅的感受”。
②在經曆不愉悅(苦)的感受時,要正確了知:“我正經曆不愉悅的感受”。
③在經曆不苦不樂的感受時,要正確了知:“我正經曆不苦不樂的感受”。
④在執著于愉悅的感受時,要正確了知:“我正執著于愉悅的感受”。
⑤沒有執著于愉悅的感受時,要正確了知:“我沒有執著于愉悅的感受”。
⑥在執著于不愉悅的感受時,要正確了知:“我正執著于不愉悅的感受”。
⑦沒有執著于不愉悅的感受時,要正確了知:“我沒有執著于不愉悅的感受”。
⑧在執著于不苦不樂的感受時,要正確了知:“我正執著于不苦不樂時感受”。
⑨沒有執著于不苦不樂的感受時,要正確了知:“我沒有執著于不苦不樂的感受時”。
這段經文說明,在佛教受念處的修習中,要注意到兩個方面:一是自己身體所實際經曆的感受(苦樂),二是自己因這些感受而生起的心理反應(有執無執)。強調禅修者必須學習以客觀的態度觀察覺知所有不同的感受,同時也對自己所起的反應保持警覺。接受任何自然生起的感受而不挑選感受,以不中斷的覺性去面對一切感受而不卷入其中,以覺性和平等心超越一切的情緒、一切的感受、一切的愛憎,親身念住覺醒,活在當下,體證感受的生滅現象。
在具體的運用中,身體掃描的方式也有多種。在《抑郁症的內觀認知療法》一書中,引用的是Kabat-Zinn所發展出的配合呼吸的身體覺知;《辯證行爲療法》介紹了配合光流想象的“沐浴聖光”練習;而在目前國內傳播規模比較大的葛印卡內觀中,則是通過觀呼吸培育出較穩定的覺知力之後,從上到下再從下到上依次對全身各部分的感受進行掃描式的覺知。總體說來,身體掃描內觀的習練方式是靈活的,它既可以是正規的禅坐,也可以在生活中隨時隨地方便靈活地運用。
二、原理及要點
(一)聚焦于身體感受的意義
正念的覺知對象可以是呼吸、動作、心念、聲音等進入我們眼耳鼻舌身意的各種目標,而選擇身體和身體的感受作爲覺知對象,從心理治療和心理康複的角度來看是有其特殊意義的。
1、強烈的情緒不僅體現于想法和心理,它同時也會表現在身體感受上。
不同的情緒會以不同的方式體現在軀體的不同部位,比如暴發的憤怒往往會表現爲直沖到頭頂的發熱與木脹的感受;郁悶壓抑時會感到心口與胃部的堵塞沈重……培養出對軀體感受的覺知能力,有助于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與管理自己的情緒。
另一方面,在修習和教授身體掃描內觀的過程中,人們也發現,成長曆程中的一些重要的情結或創傷記憶常常與身體的某個特定部位有某種鏈接。這些情結或創傷記憶通常都潛抑在內心的深處,是人們一直無意識地壓抑或回避的,甚至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想要去觸碰和探索這些部分,常常會引發焦慮和強烈的阻抗。而在覺知身體的過程中,隨著修習程度的加深,這些深層次的情緒體驗會自動地隨著對感受的不斷覺知逐漸浮現出來。由于軀體感受的單純性和真實性,可以有效避免理性思維的壓抑和扭曲。當它們呈現並得到消化和處理後,便會帶來個性與行爲模式的深刻轉變。
2、掃描軀體感受有助于促進人們對自己身心狀態的知覺能力的提高。
現代身心科學發現,我們的大腦和身體知道的遠比我們意識到的多。中樞神經系統通過感知來處理大量的身體信息,大部分儲存在我們每天的意識之外。繁忙的現代人過于追求從外部得到滿足,卻常常忽略了身體本身傳達的訊息。在靜下心來掃描軀體感受的過程中,人們就能夠發覺到身體上積累的那些微細的緊繃、扭曲等各種不舒適的感受,而及時加以放松和調整。經過身體覺知訓練後,人對自己身心狀態的知覺能力將大大提高,從而更有能力監控和管理自己的飲食過量、酗酒、過度工作、長時間上網等各種不良習慣,保證一個良好的身心狀態。
3、將注意的重心從心理轉移到軀體,爲處理情緒問題提供了一條便捷有效的途徑。
當人們處于情緒波動之中時,常會試圖壓製自己的情緒,強迫自己平靜下來,或是用理性的說教告訴自己不該或不能有這些情緒出來,但這往往收效不大,甚至越關注情緒,反而越增加了焦慮。
另外一些人在遇到困擾的時候,則試圖通過“窮思竭慮”來解決問題。比如:“分析近來發生的事情,試圖理解自己爲什麼會抑郁”,或者“思考一下自己的感受是如何的消極和缺乏動力”。然而由于受到僵化思維模式的限製,或是過于強烈的情感的影響,往往使自身的認知産生了扭曲或是盲點,反而使問題無法得到很好地解決。研究實證發現,窮思竭慮自己情緒的參與者常常表現出實際解決問題能力的下降,而不是提高。
在這些情況下,溫和地推開大腦中喋喋不休的思維評判,並與自己的情緒保持適當的距離,通過身體整體性的感受來體驗對問題的體會,有時候反而可以開發出直覺的領悟。這種鏈接著身體感受的直覺的理解,在辯證行爲療法中稱之爲“慧心”,而在人本主義的聚焦療法中,則通過“體會”和“叩問”讓關于問題的直覺的答案從身體中浮現出來。
身體掃描練習中,雖然並不刻意去做關于具體問題的領悟,但由于習練者保持著清明的中立態度,一方面能夠繼續與情緒體驗保持住某種聯接,另一方面又防止了過于卷入而帶來的負面影響。既有助于放松和平靜心態,也能夠觀察到過程中常常伴隨各種不期然的“頓悟”的産生。
4、從佛教修行的角度來說,身體掃描內觀更深層面的意義,則是能從存在的角度深刻轉化對身體和自我的認知。
在深度禅修中,習練者會觀察到,原本似乎堅實的身體,事實上只是一團振動的能量,而各種感受和心念都只是以極快的速度生滅變化的現象,其中並無固定不變的永恒存在。這些對無常和無我的深刻領悟將徹底打破個體長期以來不能放下的執著,從中超脫出來,體驗到心靈的解放與自由。
(二)作爲正念修習的一些要點
身體掃描內觀也是正念修習的一種,正念修習的一些基本要點,同樣也是身體掃描內觀練習中所必須注意和遵循的。
1、如實觀察,活在當下
內觀不同于觀想,它不是自己在內心裏創造或想象出一個對象,它的觀察目標都必須是當下所實際客觀發生的。當掃描身體各個部分時,該部分呈現的是什麼感受,就如實地知道它是什麼感受,這就可以了。感受強烈知道感受強烈,感受弱知道感受弱,有感受知道是有感受,沒有感受也如實地知道沒有感受。始終清楚地明了當下所真實發生的狀況,不要刻意地期待或認爲某個部分應該是什麼感受,更不能通過自己的想像去創造出一種感受。
很多適應不良的來訪者,常常活在自己想像的世界中,或是纏繞于對過去的回憶、對未來的焦慮,難以客觀地評估自己當下的狀況,也不能充分地投入和體驗現實生活。通過堅持正確的內觀訓練,來培育這種如實的、此時此地的態度,就可以逐步矯正這些問題,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和更充分地享受生活。正如《抑郁症的內觀認知療法》一書中所說:我們經常發現自己會被有關過去、現在或將來的意識流所席卷,而不知自己身在何處。我們經常魂不守舍,神遊四方,而對于自己周圍正在發生的事情一無所知。當我們明白了自己身處此時此刻,我們對于自己的生活就會有更清醒的認識。意識到每分鍾的存在,對于擺在我們面前的諸多選擇也會做出更明智的決定。
2、平等心
在掃描中,要求練習者按順序覺知全身,不跳過任何一個地方,也不在任何一個地方停留過久,同時也不要刻意的試圖去改變自己已經觀察到的感受。
作爲一般人的心態特點,都是喜歡愉悅的感受,不喜歡粗重的感受,當覺察到不舒適的感受時,心裏會覺得這是不好的,總想…
《從心理康複的角度談身體掃描內觀實踐(界文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