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心理康複的角度談身體掃描內觀實踐(界文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試圖改變它,很難保持平等心。然而,從某種層面上來說,不管是貪愛愉悅還是排斥痛苦,這其實都是已經與問題粘著在了一起。很多時候,我們的貪愛與排斥非但沒有讓事情變得更好,反而又造成了更多的沖突與焦慮。

  內觀則要求我們用另外一種全新的方式來存在。首先它站在一個更高和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待問題,而不是與問題粘在一起。當我們與問題拉開一點距離,從中立的、觀察的角度來看它時,就會産生完全不同的變化。比如,人們常說的:“我很郁悶”,也許可以被表達爲:“我體驗到身心的某個部分有個郁悶的感覺”。我們會發覺差別很明顯——前一種認知可能會讓我們覺得整個生活都是灰暗的,覺得自己陷入了絕望與無助之中;而後一種認知,則會讓人感覺到冷靜和輕松的多。因此,這種認知上的改變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去看待和處理問題。

  另一方面,當我們只是觀察,而不倉促地急著想投入其中做點什麼時,不愉悅的身心感受將有機會充分地展示,並按照其自己的規律流動變化。在這種中立的、帶著面對與接納態度的觀察之下,將有機會漸漸透視和理解到這些負面感受背後所深深埋藏的情感、記憶或認知,從而得以解開糾結已久的情結,整合內心分裂沖突的各部分能量。

  3、覺知力和專注力的訓練

  身體掃描內觀另一個重要的作用,是在于培養覺知和專注的能力。一顆未曾受過訓練的心,往往處于一種不受管理的狀態,模糊散漫,並不斷地卷入無意識的思維之中。有時候又會反複粘著在同一個負面思維上,難以自拔,其比較極端的狀況,就表現爲強迫思維或各種強迫症狀。在掃描全身微細感受的過程中,人們就能不斷跳出沒完沒了的負面思維,給自己創造出一個單純平靜的心靈空間。當習練結束後,帶著這種心態來看待和處理問題,無疑具有相當積極的意義。

  清晰的覺知力可以改變來訪者對于自己身心的無意識狀態;而學會專注,則能摒棄雜念的紛擾,讓生活與工作變得純粹與高效。

  叁、修習身體掃描內觀過程中的問題與挑戰

  身體掃描的操作並不複雜,但在實際修習的過程中,卻還是有很多問題需要面對和謹慎處理的。常規禅修中可能出現的一些問題,諸如:姿勢不當、意念過重、日常生活不節製、追求感應或神通等,也都是習練身體掃描時所應注意避免的,因篇幅所限不作具體說明。本文主要想討論叁種較常遇見並與心理治療比較相關的問題,它們也可以說是習練過程中,有可能會經曆的正常現象,但若處理不當就會帶來負面影響,甚至障礙習練的繼續進行。

  (一)對習練的自我批判

  人們爲了解決煩惱和痛苦來修習身體掃描內觀,可是習慣性的思維和行爲模式會不斷地重演,如果不注意,有可能內觀本身又會成爲煩惱和壓力的來源。在初修內觀時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對自己的習練不斷評判——雜念太多、身體感受太粗重或是太微弱、沒有體驗到“安詳”、覺得沒有進步……所有這些都有可能激發習練者的憤怒、焦躁、懷疑和自我批判。

  事實上,這時習練者又不知不覺落入了“行動模式”(或也稱爲目標驅動模式)。爲內觀練習設定一個目標,並給某個階段貼上“好”與“壞”或者“有效”與“無效”的標簽,這種慣用模式正是生活中給我們帶來巨大壓力,並讓我們不能充分體驗和享受生活的根本所在。這種模式使習練者陷入一個兩難的境地:每當他在內觀中體驗到或是聽別人介紹到一些愉悅的體驗時,這些好的體驗就會成爲他以後修習時的壓力來源,除非他常常能夠創造出更多更強大的愉悅體驗,否則就會不斷地用“停滯”、“退步”或是“失敗”這些負面的評價來打擊自己。這時習練者已經偏離了當初修習內觀的核心了。

  身體掃描內觀和其他各種內觀技術一樣,都要保持于“存在模式”。不論體驗到的是什麼,只要保持著對經驗的覺察,那就不是失敗。當習練者覺得雜念紛飛時,這正說明他覺知到了自己當下的真實狀態,了解到這一點,並繼續掃描就已足夠。身心的改變有其自身的規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當覺知、理解與習練不斷帶入其中時,改變就會在潛移黙化間發生。不接受當下的現狀,只會阻礙改變的進程。

  另一方面,不論是開心的、不開心的或是中性的事物,都是生活中必然會遇到的,只要不用偏見和排斥來限製自己,它們都會成爲個體學習和成長的良師益友。在掃描內觀中,學會以開放和接納的心態去體驗各種愉悅、不愉悅及中性的感受,將過去對快樂的無止境渴求,轉換爲對當下真實生活的如實覺知與領悟,這種態度和認識的轉換才是內觀習練最具價值的目標所在,也才能最終解決我們的煩惱。

  (二)過去創傷或情結的暴發

  成長曆程中的一些創傷,或長期累積而形成的情結,不僅是埋藏在潛意識中的巨大心理能量,同時也會對應于身體的一些特定部位,以疼痛、麻木、無感受或僵硬緊張等各種形式表現出來。在反複進行身體掃描的過程中,隨著習練的深入,這些部分會釋放出強烈的情緒感受。習練者可能會出現無原因的情緒消沈、暴怒、恐懼,或是再次浮現遺忘已久的痛苦記憶,少數人還會伴隨惡夢或禅修幻境。當習練者試圖繼續進行內觀時,這些負面的情緒波動有可能會變得更爲劇烈。這時沒有經驗的習練者往往不知所措,甚至以爲自己“出偏”了,或是因爲無法承受強烈的情緒波動,而放棄內觀練習。

  在這些時候,正確的認識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習練者能了解到,這是練習過程中的特定階段,明白巨大的情緒能量並非外來,而是自己身心深處所埋藏和壓抑的,它們的釋放對增進心靈健康有利,就更有可能增加堅持習練的信心。當然,在這個階段如果能得到富有經驗的禅修老師或是專業咨詢師的輔導,對于習練者將非常有幫助。如果情緒波動過于強烈,也應及時減少或暫停內觀練習,將注意力轉向外部世界,並適當增加運動量,注意休息。只要不對這些負面情緒過于執著和糾纏,一段時間後,它們將漸漸平緩,習練者這時會體驗到內心再次變得甯靜,禅修進階到更平穩的階段。

  (叁)人格與生活的深刻變化

  有規律的正確修習身體掃描內觀一段時間後,一些習練者會慢慢感覺到自己的性格、價值觀、生活模式等都開始發生變化,有時候這些變化還表現得相當明顯。雖然說,培育出新的存在模式,釋放和整合深層情結,對一個人來說是有益的,但當舊有的一些價值體系與行爲模式開始解體時,習練者還是會産生不安、困惑或迷惘。

  另一方面,習練者的變化,也會相應帶來家庭關系及人際互動的改變,而這些變化,並不都是愉悅的。特別是如果其家庭成員還停留于原來的互動模式中,跟不上習練者的改變,就會在家庭中産生新的問題。與此同時,習練者的人際交往圈也有可能發生變化,過去一些經常參加的活動,不再具有吸引力,一些經常來往的朋友慢慢感覺不再有那麼多共同語言,漸漸疏遠。這些都會讓習練者感到孤獨與失落。有的習練者,會因此停步不前,甚至最終選擇放棄修習。

  在這個階段,習練者最需要的是堅定信心,通過回顧和總結內觀給自己帶來的幫助,來確認自己的習練是有益和正確的。由此能夠以開放的心態摒棄過去那些帶給自己壓力與痛苦的病態模式,並積極建立起新的人生觀與行爲模式。

  在家庭關系方面,習練者也要以客觀的態度,接受與家庭成員出現的不同步現象,並通過不斷溝通與調整,建立新的平衡。同時,在社會交往中,有意識地積極尋找和建構新的人際交往圈,並不斷從中得到支持,獲得歸宿感。

  如果習練者順利完成了這些內部與外部的轉化,就有可能在相當深刻的各個層面改善自己的生活,最終獲得期望已久的全新人生。

  以上,是從心理康複的角度對身體掃描內觀練習作了一些探討。當然,身體掃描內觀作爲佛教一種修行法門,進一步深入的修習,就不僅停留在心理康複層面了,它進而要求在如實觀察身體感受的同時,開發觀慧,體驗和領悟身心無常、無我的本質,最終達到佛教的修行目標:破除我執,體證涅槃。也即是從世間安樂進階到出世間解脫。雖然說,解脫並不是脫離生活,而是解構生命的煩惱和對自我的執著,但由于這牽涉到巨大的世界觀、價值觀、生命觀的轉變,可能並不都是抱著解決當前心理困擾心態的來訪者所預期的。目標決定了修習的方式和投入的程度,每個人應該根據自己的心理狀態與發展願景,靈活地運用身體掃描內觀技術,以期從中得到適合自己的最大收益。

  

  參考文獻:

  1、《清淨道論》,覺音尊者著,葉均居士譯

  2、《大念住經要義》,陳燕珠編述

  3、《內觀》,美國William.Hart著,臺灣內觀禅修基金會翻譯小組譯

  4、《抑郁症的內觀認知療法》,美國Zindel.Segal等著,劉興華譯

  5、《改善情緒的正念療法》,美國Mark.Williams等著,譚潔清譯

  6、《辯證行爲療法》,美國Matthew Mckay等著,王鵬飛等譯  

  

《從心理康複的角度談身體掃描內觀實踐(界文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