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改善生命品質
戒幢佛學研究所 成峰法師
佛法修習的意義可以概括成叁點——認識心的規律、引導心的健康發展、解脫心的束縛。具體的實踐方式,則是通過實踐佛陀揭示的八正道的真理來完成。八正道,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精進、正定,這是通向內心自由的根本途徑。簡單地說,修行先從樹立正見開始,對人生和身心有了正確的態度,再進行如理思維,然後將這些思想具體落實到身語意叁業之中,通過持續不懈的努力,最終達到正定。從而徹底轉化煩惱,走向生命的圓滿。正念,在這場生命的改造中扮演重要角色。
近些年來,佛教正念的理論與實踐爲心理學界、醫學界逐漸了解並廣泛運用。以正念爲核心或與之相關的心理治療方法陸續出現,例如:接納與承諾(或譯接受與實現)療法(ACT)、辨證行爲療法(DBT)、正念認知療法(MBCT)、正念減壓療法(MBSR)等。實際調查顯示,長期定時的正念練習不僅可以有效影響練習者的腦功能、腦結構,也可以影響練習者的思維與情感。
目前正念已經被證明能夠有效應對下列身心問題:抑郁、焦慮、人際關系障礙、背部以及慢性骨骼肌疼痛等與壓力相關的問題。與此同時,正念日益成爲一種心理保健的方式,幫助人們有效預防各種身心問題。
今天,我結合佛教經典中的一些內容與個人的修學心得,簡單地與大家分享:我們可以
如何使用正念來處理生命中的一些問題,達到化解煩惱、改善生命品質之目的。
一、重要的身心關系
在這個人世間,核心的問題是“關系”。我們生活在人間,就要面對與處理各種各樣的關系,這是無法回避的。
概括來說,關系可以分爲叁類:身心關系、人際關系、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在叁者之中,一個人的身心關系最爲重要,它影響到後兩種關系;同時,後兩種關系也會反作用于一個人的身心狀態上。
在個人的身心關系中,佛法認爲身心兩者相互作用、互相影響。如果一個人的內心充滿了煩惱,身體健康必然受到影響,此後身體的不適又會進一步引發心理煩惱,如此循環。反之,一個人以健康的心態生活,就會促進身體的健康。所以,擁有健康的心態對身心和諧非常有利。
倘若沒有和諧的心態,也很難與他人發展出平等自由的關系。人們之間的關系,很多時候是狀態混亂的,以控製和依賴爲主。當一個喜歡控製的人和一個樂于依賴的人走到了一起,大家可能稱之爲“和諧”。然而實際上這只是因爲他們歪打正著,滿足了當下的需要,達到了暫時的平衡。
真正的和諧,只在兩個具有正念而且獨立自由的人之間才能産生。這樣的兩個人,他們彼此經過對方,同時又相互學習、分享生命。
爲什麼說“經過”呢?我想用這個詞彙表達正念的含義。生命是變化的,刹那不停,這是一種流動的感覺,這是一種經過的感覺。如果我們不能用經過的態度看待世間,我們就會總是想要留住一些什麼,或者想要停留在某種狀態中,這樣的需求必然帶來各種各樣的麻煩。
很多心理問題的産生,就是因爲我們的心停留在某一個點上,就此卡在那兒。比如某個造成創傷的事件不斷閃回,一次又一次把我們帶回那種痛苦狀態當中。
只要稍微注意自己和周圍的人,我們就會發現:在個體身心方面和人際交往方面,往往存在著很多糾結與不安。
我們可以通過正念幫助自己認識、處理與轉化這些負面關系。
二、如何培養正念
正念的定義記載于《漢譯南傳大藏經》的《相應部經典六 道相應[八]分別》中。佛陀告訴比丘們:
雲何爲正念耶?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以隨觀身,而熱誠、正知、具念、以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于受以隨觀受,而熱誠、正知、具念、以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于心以隨觀心,而熱誠、正知、具念、以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于法以隨觀心、而熱心、正知、其念、以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諸比丘!此名之爲正念。
可見,正念的基本方法就是從身、受、心、法四個方面觀察自己,目的是調伏人的貪欲和憂愁等不良情緒,故正念有時又稱爲四念處。
《相應部經典五 念處相應[一八]梵天王》中記載,佛陀在初成道後,他在獨處靜坐中思維:
此有一乘道,能令衆生清淨、超愁悲、滅苦憂、證得正理、現證涅槃,謂四念處是。以何爲四耶?比丘于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此是一乘道,能令衆生清淨、超愁悲、滅苦憂、證得正理、現證涅槃,謂四念處是。
這說明正念的功能遠遠不止化解不良情緒。熱忱精進地修習四念處可以令我們徹底斷除煩惱。
(一)如實覺察
修習四念處,就是對此時此地我們身心現起的狀態進行如實覺察。這樣的覺察有四個特征:此時此刻、無選擇、無期待、不評判。
此時此刻——對當下自己的身心如實觀察。
比如,你想到了過去的某件事,如果只有回憶,就沒有正念。但如果你在回憶的同時知道自己在回憶,就是有正念的。
無選擇——沒有特定的觀察對象。現起什麼,就可以去觀察什麼,不用特意去觀想某個對境。
當然,在佛教的禅修中,除了修觀(帶著正念觀察)還有修止。修止需要有具體的所緣境,比如佛號、呼吸或是慈心。修觀的觀察對象是可以不必選擇的。現在大家不妨現場嘗試一下觀禅:坐在椅子上,覺知自己坐在椅子上的感受,如果它是苦的,你知道它是苦的,如果它是舒適的,你知道它是舒適的,這就是觀禅的一種修法。
無期待——不試圖發現什麼境界,也不試圖創造什麼。
有些人只要一打坐,心就開始浮動,希望通過這次打坐得到一些特殊的美妙體驗。這樣的期待是一種貪心。在正念禅修中不需要培養貪心。現起什麼,你觀察什麼,這就足夠了。
不評判——只是單純地覺察、注意,不附加任何情緒。
一般人的心理習慣就是對于喜歡的境界會黏著上去。無論是外在的環境還是內心的想法,只要我們喜歡了,馬上就想在上面繼續發展,加強這種喜歡的感覺。這是人之常情,但這不是正念禅修的方法。
正念禅修的時候,當樂受升起,覺知到這是一個樂受就可以了,不要繼續在上面貼什麼標簽。對于負面情緒的生起也是一樣。
(二)樹立正見
修習正念,首先要樹立正見。正見是八正道之首,幫助我們如實看待世間,對于自身的身心與世界的規律産生正確的認識。
佛陀經常教導弟子們樹立“無常”、“無我”的認識。如果我們不能使用這些正確觀念看待身心,就會一再受製于煩惱。此外我們還要學會如理思維,這樣最終才能用正念的方法驗證與洞悉“無常”、“無我”等真相。
正念産生作用,幫助我們認識煩惱、轉化煩惱,前提是我們具備對于世間的正確看法。態度在前,方法在後。有人問:“我修習正念,會不會出偏差?”暫且不說技術如何,如果你的見地有問題,那麼你的修行肯定出偏差。
無常、無我、苦,都是佛法的基本正見。
這世間的一切都具有無常性。無論是我們的身心還是外部的物質世界,都在刹那變化。因此,我們想要控製什麼是不現實的。
世間也具有無我性。無我,是指任何一個身心的現象都是緣起的合成,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主宰。
世間的另一個特性是苦性。佛教說苦,意思並不是指生活必然苦大仇深。關于苦,有一位禅師這樣解釋:我們內心深處始終有一種不安的感受——不穩定感,不安全感,不完整感,這就是苦。
建立了這樣的基本正見,我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就合理了,因爲這樣的觀念符合世間的真相。
社會上有兩句話:“觀念決定命運,性格決定成敗。”的確如此。
(叁)活在當下
那麼,如何培養正念呢?用時下流行的一句話來說就是“活在當下”。
這句話如今在社會上被普遍使用,使用者卻不一定能夠正確理解這句話的含義。比如有人很強調活在當下,認爲做善事要活在當下,做惡事也要活在當下——這種解讀剝離了業果的思想,完全泛化了。
活在當下是正念修習者日常用心的態度。
在《中阿含根本分別品溫泉林天經》中,佛陀說:
慎莫念過去,亦勿願未來;過去事已滅,未來複未至。現在所有法,彼亦當爲思;念無有堅強,慧者覺如是。若作聖人行,孰知愁于死?我要不會彼,大苦災患終。如是行精勤,晝夜無懈怠;是故常當說,跋地羅帝偈。
相應的內容在巴利本譯文中是這樣的:
于處處觀察現法,不被征服,不動搖,彼智者當修習,只熱心于今日之事務!誰能知明日將死?能不與死魔大軍戰爭否?如此住于正勤,晝夜不懈怠者,人稱彼實爲一夜賢者、寂靜者、聖者。
這段經文告訴我們:過去已經過去,未來還未到來。停留在過去和未來,對我們的人生沒有任何意義。
即使我們當下是很痛苦的,只要我們能體驗到當下的痛苦,就遠遠比回憶過去的快樂和想象將來的美麗更有價值。因爲,當下在我們身上發生的一切才是最實際的!
很多人的一生可以用八個字概括:“回想過去,幻想未來。”整天不是在回憶就是在憧憬,始終不曾好好地體驗現在,總是沒有安住在當下。就這樣過了一輩子,冤枉不冤枉啊?這樣的生活是不真實的!
一位居士的母親在臨終時對孩子說了一句話:“我這一輩子好像沒有活過。”
是啊,如果我們沒有活在當下,我們就不能被稱爲“活過”的人。
使用正念觀察當下的身心是一種智慧的選擇。我們要培育這樣的習慣,持續修行下去,直到對于身心現起的一切都…
《正念改善生命品質(成峰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