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准提法修習過程的心理治療作用淺議(傅文青)

  准提法修習過程的心理治療作用淺議

  (傅文青, 蘇州大學臨床心理學研究所)

  § 准提法是佛教禅修中的一門古老的方法,全稱爲“七俱胝佛母所說准提陀羅尼經”。§早在唐朝時准提經就被翻譯過來。現代流行的准提法爲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所傳承,與藏密、東密相對應,稱爲“中密”。據南懷瑾先生的弟子介紹,准提法的修習儀軌是南懷瑾先生參照遼代道殿(chen)的《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的修習方法,吸收了藏密、東密而形成的一套新的修習方法。准提法圓融禅、淨、密精要,以身、口、意爲門,是以有爲法達到無爲的一種禅修的捷徑,是現代人修行的最方便的佛法。不論在家、出家一樣有效,不管何時何地,是淨是垢隨時都可修習。

  准提法將打坐、結印、念唱咒語與觀想等多種方式整合在一套修煉程序中,身、口、意叁密同時起用,使修習者共同沈浸在一種特殊的音聲海的意境中,感應道交,與自身內在的佛性産生交流,引起身心的轉化。

  § 准提法的修習方式有自修和共修兩種。但在自修時一般也播放師父領著念唱的錄音。故念唱咒語産生了一種音聲海的場效應,這種外緣的定境有強大導向作用,從而支持和催化了個體內部的感應道交和心身轉化。和其他佛法的修習一樣,准提法初學者看來應先參加共修,使音聲海的念唱內化在記憶中,當自修時,手印、念唱聲與共修的念唱合爲一體,從而成爲觀想准提佛母通向清淨光明境界的橋梁。准提佛母實際是人格化了的毗盧遮那佛。

  一、 准提法儀軌簡介

  准提法共修過程中,一套內容做下來大約50分鍾。

  1. 修習者手結准提印或蓮花印

  2. 金剛跏趺坐(單盤或雙盤)

  3.觀想頭頂上兩寸高處有一梵文“嚂”字,放白色光

  4. 先念淨法界咒:唵嚂

  5. 護身咒:唵齒臨

  6.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同時觀想自己與觀世音菩薩合一。

  7. 念准提咒30-50分鍾:南無飒哆喃 叁藐叁菩陀 俱胝喃 怛侄他 唵 折隸 主隸 准提 娑诃。 唵部林。同時觀想與准提佛母合一,觀想心月輪。

  8.念誦心經一遍。

  (圖片1,圖片2,圖片3略)

  二、 准提修習過程中的心身體驗

  § 佛菩薩的境界本來是心行處滅,言語道斷,不可思議,難以言說的。但正如南懷瑾先生所言,不可思議不是不能思議,凡夫俗子還是可以從心身治療的角度談談修習的效果與感受:

  (一)金剛念唱效應

  § 1.鍛煉意志:修習者每次50分鍾,連續叁節課,必須忍受腿疼、疲勞等,並努力保持和團體念唱的同步。因此,心身得到極大磨練。

  § 2. 身體反應:修習者心身酣暢,大汗淋漓,其放松感、氣感明顯、氣脈通暢;音聲通透、厚重、洪亮,面色、皮膚光滑、發亮。長期觀想“嚂”字放光、心月輪可以引導內生的無相光明,轉化心身體質。

  § 3. 頭頸部:有空靈、清明、通透感;

  § 4. 情緒宣泄:通過高聲念唱,修習者産生去壓抑、流淚、哭泣、喜悅等現象。

  § 5.輕安效應:精力充足、輕飄感、舒服感、身體不再那麼粗重 ;身心有一種解脫、喜樂或欣快感,注意力更集中、專一,逐漸達到忘我無我的境界。

  6.疾病康複:有人報告某些抑郁症、自殺傾向、鼻咽癌、結腸癌、支氣管炎、冠心病、糖尿病等病情好轉或痊愈。

  (二)正念體驗

  數百修習者于跏趺坐時,高聲念誦准提咒,被稱爲金剛念誦,其節奏、氣勢若疾風暴雨,構成強烈的音聲海,有極大的震撼效應。無論念唱節奏多快都要求保持逐字逐句,念清聽清,這就集體創造了一種特殊的,念念清明,聲聲入耳,渾然忘我的團體定境,由此構成了一種特殊的“正念狀態“。

  什麼是正念?我從存在心理學角度理解,正念體驗實際是一種深度覺醒的與環境對象共存的狀態,由此主體感受到對象之于我的價值意義,激發了此時此刻對生存意義的體驗。或者可分兩個層面:其一,覺醒到我不是孤獨的存在,是與對象相聯系的存在;其二,因感受到對象之于我的存在意義,故千姿百態的對象,也就成爲不可錯過的有意義的風景。正如天上的白雲飄過,物我了無牽挂,但我卻對境産生了有價值、意義的體驗。念唱的音聲海本不屬于我,但卻成爲進入清淨光明的助緣。

  (叁)觀想的暗示與感應效果

  修習者在念唱咒語聲中,先觀想准提佛母的形象(積極意象),做到想而不想,不想還想,用止的作用定住意象。在止與定的狀態中起觀,觀想是用心念觀,長期念唱和觀想佛母具足了功德,內心的准提佛母與自我産生了感應,就産生了人神合一的超驗境界。

  從榮格分析心理學的理論看,觀想的意象如准提佛母、毗盧遮那佛、觀世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上師等,相當于分析心理學中的原型:如智慧老人、英雄、母親等。通過這種方便法門,引導向內求,從而使自我和潛意識中積極的原型意象相連結。或者,我和原型通過相互感應,與整體意象相和諧共存,從而和存在連結爲一體。

  念唱還有暗示和行爲訓練效應,可迅速培養修習者的恭敬心、正念、慈悲心,相信自己受到了佛菩薩護佑和加持,修習者感覺吉祥、安全,孤獨感減輕、自信感增強。

  參考文獻(略)

  通訊作者:傅文青教授、博士;

  地址:蘇州市蘇州大學獨墅湖校區403樓臨床心理學研究所,郵編:215123。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