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師看《了凡四訓》
——佛教心理調節的方法與現代心理咨詢的比較研究
北京林業大學心理系 朱建軍
在沒有現代心理科學、也沒有心理咨詢技術的古代,當人們面臨心理問題和困擾的時候,宗教是他們求助的對象之一。宗教也確實可以起到調節人們心理的作用。在中國,影響最大的宗教非佛教莫屬,而在佛教的實踐中,人們采用過一些非常好的心理咨詢技術。雖然佛教和科學有許多不同,但是,佛教中有許多經驗很值得心理咨詢工作者研究並借鑒。這也是我們發掘本土文化資源的一種有益的方式。
佛教的理論博大精深,典籍數量浩如煙海,研究起來很困難。作者在本文中將從小處入手,分析用佛教的方法對一個人進行心理調節的很具體的個案,並與現代科學的心理咨詢進行比較,我想會對心理咨詢領域的從業者有所啓發。這個個案就是在《了凡四訓》這本書中所描述的,雲谷禅師對袁了凡進行心理調節的過程。了凡四訓是袁了凡寫給兒子的四封信。雖然這本書很短,但是其中可以分析的內容極爲豐富。限于篇幅,本文只分析《了凡四訓》的一、二兩部分,而暫不討論叁、四兩個部分。
選擇這個個案的原因有叁:一、這個個案描述很詳細、具體。二、這個個案的處理非常成功。叁、《了凡四訓》一書對中國人的影響很大。
一、心理調節過程簡介
袁了凡自述曾經遇到一個算命很准的人,算他未來的事情一一應驗。于是袁了凡就有了一種“順天應命”的人生態度,認爲一切都是注定,不需要刻意追求。
有一年,他到棲霞山拜訪了雲谷禅師。雲谷禅師發現他心很靜,可以很長時間沒有妄念,問他是怎麼回事。袁了凡說:
“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我要妄想也沒有用,所以我也沒有什麼妄想”。
雲谷禅師說命運是可以改變的,修養內心,增進品德,就可以改變命運,並引經典作爲證明。
袁了凡告訴禅師,按算命的說,他自己考不上進士,而且沒有兒子。
雲谷禅師問,“你自己想想,你能考到進士嗎?應該有兒子嗎?”
袁了凡想了很久,說“不應該”,
並指出他自己性格上有很多缺點,性格急燥,心胸不開闊,不能容人。有時還仗著聰明來壓別人,任性,說話不注意。以及太喜歡幹淨、脾氣不好、冷漠、說話多、喜歡喝酒、喜歡徹夜常坐,不保養身體等。他認爲這都說明自己德行不夠,所以不應該有福氣。
雲谷禅師先肯定了袁了凡的說法,隨後說,
“你今天既然已經知道自己的錯誤,就可以改正。……
務必要積德,務必要寬容,務必要有愛心,務必要愛惜身體。
從前的種種,就像昨天的你已經死了。以後是一切,就像你是今天剛出生。(和過去一刀兩斷)這就是你精神生命的再生。……”
袁了凡相信雲谷禅師的話,誠懇接受了他的教導。在佛前做了忏悔,並且表露心願。先求能考中進士。發誓要做叁千件善事,以報答天地祖宗。
雲谷禅師給他一個“功過格”。(一個表格,用來填寫自己做的善惡事情)讓他每天記錄自己做過的事情。做了善事就記錄上去,加一個數;做了壞事就減一個數。還教他一個“准提咒”,以保證有效果。他說,
“……凡是祈禱的時候,都要無思無慮才能夠感應。孟子說到短命和長壽的學問,他說“短命和長壽是沒有區別的”。本來短命和長壽是區別最大的,但是在不動念的時候,什麼是短命?什麼是長壽?
具體分析,豐收和歉收也是沒有區別的。這樣才可以確立窮和富的命運。背運和順利沒有區別,這樣才可以確立背運還是順利。短命和長壽沒有區別,這樣才可以確立短命和長壽的命運。在人世間,生死是最重大的事情。短命和長壽是根本的命運區別,一切其他命運都和這個總的命運有關。
提高自己的修養,等待命運轉變。這就是積德祈天。
什麼叫“修養”?就是有什麼缺點,都要想辦法消除。
什麼叫“等待”?就是不會有一絲一毫的期望。
能做到這一點,就達到了“先天的境界”,是真實的學問啊。
你做不到沒有雜念,但是只要你念准提咒,做到不記數,不間斷,很熟練,念咒的時候不是刻意在念,不念的時候也象是在念,念頭很穩定不雜亂的時候,就靈驗了。”
從那天起,袁了凡每天都提醒著自己。感覺生活和過去不同了。過去是放任自己,而現在是時時警覺。就是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也不敢做不好的事情,害怕得罪天地。遇到別人恨他诋毀他的時候,也能有肚量寬容了。
他做了一本空表格,起名叫“治心編”。每天做的事情,大大小小都有記錄。看自己做的善事有多少。後來,他的性格大大改善,而命運也越來越好。
二、雲谷禅師的方法分析
在我看來雲谷禅師的心理調節,大致有這樣幾個階段。在每個階段中,都有一些值得借鑒的方法。
1.激發動機
心理咨詢師都知道,一個人能否改變,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他有沒有改變的動機。沒有求治動機的來訪者,或者來做心理咨詢但是並沒有下決心改變自己的來訪者,在心理咨詢中的收益是很有限的。
雲谷禅師說命運是可以改變的,修養內心,增進品德,就可以改變命運,並引經典作爲證明。這就是在激發袁了凡改變自己的動機。心理學研究中有公式,動機大小和結果的效價、達到結果的可能性成正比。改變命運,是袁了凡希望的結果;引經典中的話,是爲了讓袁了凡相信能達到這個結果。這樣,動機就可以大爲增加。
在現代心理咨詢的初始訪談中,心理咨詢師都比較重視咨訪關系的建立,也比較重視對來訪者問題的診斷,對來訪者的動機也有評估,但是,卻沒有重視如何加強來訪者的動機。我們也沒有創造多少激發動機的方法。我認爲這是一個不足。
2.應用面質促進自知、忏悔
“你自己想想,你能考到進士嗎?應該有兒子嗎?”
這是面質。促使袁了凡反省自己,找到自己性格的缺點所在。
當然,這次簡單的面質能有很好的效果,也是因爲來訪者有一個很好的特點:真誠而不自欺,勇于面對問題。
自知是改變的基礎。有充分的自知,則來訪者的改變是一個主動的行動。沒有充分的自知,則這個過程更多是心理咨詢師對來訪者的矯正,來訪者比較被動,則效果自然不能和主動的自我改變相比。
而雲谷禅師的這次調節,更重要的是指導袁了凡用了忏悔。目前,忏悔在心理咨詢中應用很少。但是在我看來,忏悔對心理的改變過程作用是十分巨大的。袁了凡在下面主要應用的方法,只是一種行爲自我管理的方法“功過格”,這個簡單的方法爲什麼能有很好的效果?我認爲正是因爲有前面的忏悔作爲基礎。有痛切的忏悔,才有大決心改變自己。
自知和忏悔是相互結合的。自知是明白了自己的心理問題。而在忏悔過程中,我們可以具體找出這個心理問題如何表現在過去的一件件事情中,並且,我們有了一種不願意再做錯事的決心。有了自知,在以後做事情時,我們可以更清楚這樣做是對是錯,可以讓我們以後少做錯。但是,過去做錯的事情還在潛意識中對我們繼續産生著影響,這個影響只有靠忏悔才能消除。忏悔就是用今天有的自知來清理過去所做的事情,並重新評價這些事情,使潛意識中尚未改變的舊內容得到改變。
讓我用一個比喻來說明自知和忏悔的不同作用——假設有一個人眼睛壞了,但是他還是天天記日記。他自己以爲寫得也還整齊,但是明眼人都發現他的日記上的字一行行都重疊了。有一天他眼睛好了。這天之後他寫的日記真的很整齊。但是如果他不去清理過去的日記,過去的日記上的字就還是重疊的。因此他需要重新整理過去的日記。這裏所說的“眼睛壞了”就是沒有自知,“眼睛好了”就是有自知,“日記”就是他潛意識中的內容,而“整理日記”就是忏悔。
在心理咨詢中,目前尚沒有一種合適的“忏悔”技術,我認爲這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領域。
3.肯定和指導
雲谷禅師先肯定袁了凡的自知,隨後指導他改變自己的行爲。
這一段很重要的話是,
“從前的種種,就像昨天的你已經死了。以後是一切,就像你是今天剛出生。”
如果沒有這段話,則在改過的過程中,袁了凡有可能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由于對過去的行爲産生後悔,使自己的情緒受到消極影響,還有總想過去的錯誤缺點,則會産生“改起來太難了”、“自己問題這樣多,什麼時候能改完”的想法和畏難情緒,甚至造成破罐破摔。而“過去種種譬如昨日死”的說法,可以讓袁了凡放掉過去的包袱。
雲谷禅師的這個方法讓我聯想到了另一個人的事情。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大陸有一個著名的農業榜樣鄉叫大寨。大寨的領導叫陳永貴。陳永貴曾經遇到一個棘手的問題,就是大寨人當時很窮,許多農民都欠了“生産隊”的錢,但是還不起。陳永貴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決定免除這些人的欠款。
有人問“怎麼可以把這些人欠集體的錢就這樣免了,集體受損失怎麼辦?”
陳永貴回答說:“就算你不免,這些人也還不起。而且他們想到自己欠著這樣一大筆債,似乎永遠也還不清,那裏還有勁頭去勞動?如果我免了他們的債務,他們心情愉快,反而會努力勞動——以後反而有可能創造出足夠還債的財富來。”
在佛教看來,我們過去由于無知、貪婪等惡習,每個人都做過很多錯事,這些就仿佛是“債”。“債”多了,心理壓力太大,人反而沒有信心改變自己。雲谷禅師的“過去種種譬如昨日死”,和陳永貴的“免債”是一樣的,都是爲了使人增加信心。
4.運用“功過格”調節行爲
用“功過格”記錄做的事情,這和現代行爲治療的自我管理方法是一樣的。
這樣的方法,可以避免袁了凡不能堅持改變,記錄所做的事情本身也可以說是對所做的好事的一個強化。
…
《心理咨詢師看《了凡四訓》——佛教心理調節的方法與現代心理咨詢的比較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