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二緣起談負面情緒的生起與發展及其對治
戒幢佛學研究所 廖樂根
一、問題的提出及其意義
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是佛教也是心理學所關注的重要問題。在佛法中,與情緒密切相關的概念是“受”。佛法的很多理論和修行方法都包涵“受”的內容,如五蘊中有受蘊、五遍行心所中有受心所、四念處中有受念處等。而十二緣起的思想理論對“受”與情緒的關系,尤其是對負面情緒的産生與發展作了系統而深刻的分析。我覺得對這個問題的深入研究與探討,無論是對于佛法的修學,還是對于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十二緣起”簡介
十二緣起,是佛陀的偉大發現,是佛陀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而發現的生命真相。十二緣起深刻揭示了生命流轉的基本的內在規律。這個內在規律包含了十二個緊密聯系的重要因素,即: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其中,觸——受——愛——取——有,這五個環節與負面情緒的生起與發展關系最爲密切。十二緣起可以用惑、業、苦來概括,所謂的生死輪回其實就是惑、業、苦的循環。
叁、負面情緒的産生:觸——受——愛
(一)觸——受
負面情緒的生起過程,包括了觸、受、愛這叁個環節,就是由觸生受,由受生愛。首先,我們來分析由觸生受這個過程。
1、觸(Contact)
什麼是“觸”呢?通俗地說,觸就是感觸、接觸。這個概念其實有點不好理解。觸是由根(認識機能)、境(認識對象)、識(認識主體)叁者和合而生起的一種基本心理作用。因此,觸的生起離不開根、境、識這叁個重要條件,對應于十二緣起,分別就是觸前面的叁個元素——六入、名色、識。也就是說,觸是六入(六根)、名色(身與心的微細形態),識(主體心識)叁者和合而産生的。觸是認識作用的開始,是一切心理活動産生的基礎。
有人認爲,觸就是普通心理學中的“感覺”,我覺得這種看法有待商榷。因爲心理學所說的感覺,主要指的是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對當前境界的一種直接的反應。而佛教所說的觸,不僅僅包括眼觸等五觸,還有一個“意觸”。這個意觸,並不需要直接面對外境,它純粹只是內心的活動,因爲,意觸的所緣境是我們一切經驗的心理影像。
2、受(Feeling)
受,就是感受,受由觸生。受的涵義是“領納”,是因接觸不同的境界而生起的一種情感體驗。由于觸境有可意、不可意、中性的叁種,相似的,受也有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叁種。受是由觸産生的,同時這個受還能引發各種愛欲,我們對快樂的感受會生起貪求的心,對痛苦的感受會生起排斥厭離的心,進而生起一系列複雜的情緒。
受有各種不同分類。因爲觸有六種,相應的,受也有六種,即由六種觸所生起的六種感受:眼觸所生受、耳觸所生受、鼻觸所生受、舌觸所生受、身觸所生受、意觸所生受。受也可以分爲身受和心受。身受,是與前五識相應的感受,即生理層面的感受,心受,是跟第六意識相應的感受,即心理與精神層面的感受。由于身心緊密相連,身受與心受的關系也是十分密切的。
另外,由叁種受會産生叁種苦:由苦受會産生苦苦,由樂受會産生壞苦,由舍受會産生行苦。苦苦,是比較粗重的、當下就能感受得到的痛苦,如冷熱、饑渴之苦。壞苦,是因變異與變壞而生的苦。世間任何一種快樂都是無常與短暫的,只要對它産生貪求與執著必然會引發痛苦。你執著得越深,這種痛苦會越大。與舍受相關是行苦,行苦指的是一種普遍存在、不由自主的潛在而微細的痛苦,它是苦苦與壞苦的基礎。因爲叁種受能産生叁種苦,所以說諸受皆苦。
(二)受——愛
由受生愛,這個過程指的是在無明控製下的一種盲目的沖動,是不由自主一種負性的習性反應。在這個過程中,負面情緒的産生已經不可避免了。
什麼是“愛”?這裏的愛,不是慈愛、愛心的愛,它的英文是craving,基本含義是渴望、渴求,它是一種帶有染汙性的強烈的願望和需求。它會染著于自身和外境,使我們會沈溺于過去和未來,遠離當下,失去正念。
愛,可以分爲欲愛、有愛、無有愛叁種。欲愛,指的是對各種欲樂、感官享受的渴求。有愛,指的是對生命自身存在的渴求。無有愛,是否定自我的愛,或者說是對不存在的一種渴求。有愛與執著永恒存在的常見相應,無有愛則與否定生命輪回的的斷見相應。
愛有二種基本的反應模式:“不離愛”與“乖離愛”。什麼是不離愛?不離愛其實就是貪,是對樂受的執著。它的基本的內涵就是吸引,這個吸引是有層次的,從最初的好感,到喜歡,進一步想得到,到最後就難舍難分了,這就是不離愛。乖離愛與不離愛正好相反,其實就是嗔,它是對苦受的習性反應。它是一種排斥的心理,這種排斥也是有輕重之分的,包括抵觸、 厭惡、敵意、憎恨等不同層次的情緒反應。其他所有的負面情緒,如焦慮、恐懼、悲傷、抑郁、傲慢、憤怒、嫉妒等等,都是因“愛”而産生的。正如《大緣方便經》中所說:“阿難,當知因愛有求,因求有利,因利有用,因用有欲,因欲有著,因著有嫉,因嫉有守,因守有護。阿難,由有護故,有刀杖、诤訟,作無數惡。”
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是:無明對愛的影響。由受生愛,是有條件的,最關鍵是因爲有無明。這個愛是在無明控製下的一種盲目的沖動。如果沒有無明的話,即使有受,愛也不會産生。所以無明是所有負面情緒的根源。對此,《菩提道次第廣論》明確指出:“由“受緣生愛”者,是從無明和合觸緣所生之受而能生愛,若無無明,雖有諸受,愛終不生。”
四、負面情緒的發展:愛——取——有
觸——受——愛,這個過程說明了負面情緒是如何生起的。愛——取——有,說明的是負面情緒發展和強化的過程。
(一)愛——取
首先來看從愛到取這個過程發生了什麼。這個過程是表示愛染的增強,負面情緒不斷發展。在這個過程中,負面情緒有其明顯的目的性和趣向性,它的目標非常明確,比如說喜歡什麼,就想占有,進一步就會采取行動。
什麼是“取”呢?取(grasping),有抓取、占有、控製的含義,是一種強烈的執著,其內在的心理動力就是愛——渴求。取有四種:第一種叫欲取,是對感官享受的執取;第二種叫我語取,是對五蘊身心和合的這樣一個假我,産生實有的執取;第叁種是見取,即是對各種錯誤觀念和見解的執取;最後一個叫做戒禁取,它是指對某種錯誤的、沒有意義的戒律或禁戒的執取。由于這種四種強烈的執取,就會産生各種的負面的情緒反應。例如,當你執著一種錯誤的觀念和見解,認爲它是真實的話,對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二)取——有
從“取”到“有”,這個過程中,執著的程度進一步增強,負面情緒開始固化,形成多種複雜而頑固的心理情結。
什麼是“有”呢?有(potential existence),指的是能夠産生果報的一種潛在的勢力。到了“有”的階段,就必然會産生果報。就是說業的種子,經過“愛”和“取”的滋潤之後,到了“有”這個階段,它已經成熟了,已經具備了招感果報的能力了。《瑜伽師地論》說:“由此愛取和合滋潤,令前引因轉名爲有,即是後有生因所攝。”有,分爲欲有、色有和無色有,即是輪回叁界的存在。
五、負面情緒的對治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十二緣起與負面情緒的生起、發展的密切關系。因此,要正確對治和有效管理負面情緒,就必須對十二緣起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和了解,不斷培養正知與正念,調整觀念,改變心態。具體來說,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第一,是在“觸”上用功。一方面,我們要盡量避免接觸那些對我們身心會産生負面影響的對象與環境。另一方面,當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與六境(色、聲、香、味、觸、法)開始接觸的時候,一定要非常小心,要保持高度的警覺,以免引發各種煩惱與負面心理。
第二,就是要在“受”上用功。要對身心的任何感受保持高度的覺知。要深刻思維“受”的本質是痛苦的,從而斷除對“受”的執著。如,觀樂受是壞苦,對治貪欲。觀苦受本來就是苦,坦然接受,對治嗔心。另外,還要進一步思維,無論是苦受還是樂受,都是無常變化的,因此要保持平等心,盡力避免貪、嗔等負性習性反應。
第叁,就是要在“愛”上用功了。如果貪、嗔等習性反應産生了怎麼辦呢?那麼就要對這些負面情緒保持正念與覺知,以免其不斷強化和蔓延。也就是說,一方面盡力避免“愛”的生起,或讓它消滅于萌芽狀態,另一方面要用強烈的正念阻止“愛”的進一步發展與強化。
第四,我們還要認識到,所有的負面情緒,也是一個緣起法,它是由各種因緣和條件所引起的,並沒有一個實體與本質的存在。不管是貪也好,嗔也好,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其中並沒有一個實在的作者或者受者。因此,我們不要對任何負面情緒貼上“我”的標簽,它是無我的。只有深刻地認識到無我的真相,才能真正有效的對治貪、嗔等各種負面情緒,從根本上斷除煩惱與痛苦。
六、小結
佛教的“十二緣起”理論,系統而深刻的闡釋了負面情緒産生和發展的基本過程及內在規律。即由感觸、到感受、再到各種情緒的生起與發展。這個過程包括了從感性到知性、從認知到情感、從知到行的一系列複雜心理活動過程。
“觸”是根(認識機能)、境(認識對象)、識(認識主體)叁者和合而生,這叁個條件缺一不可。觸是所有心理活動産生的基礎,是認識的開始。“觸…
《從十二緣起談負面情緒的生起與發展及其對治(廖樂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