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受”生起的直接因素。“受”是十二緣起中的一個關鍵點,叁種最基本的感受是:苦受、樂受、舍受。需要強調的是,受本身還不能稱爲心理學意義上的情緒,只能說與情緒有關,它是情緒産生的直接因素,情緒是在“受”的基礎上生起和發展起來的。
從“受”生“愛”可以看出,貪、嗔等負面情緒其實是對個人內心苦樂感受的直接反應,並不是直接作用于外境。可見,我們真正關心和在乎的是自己內心的感受。對苦樂感受的負性習性反應,即對樂受生貪,對苦受生嗔,這是“愛”的兩種基本反應模式。其它的一些負面情緒都因此而産生,並且不斷地發展和強化。由受生愛,關鍵是由于無明。愛是否生起,愛的程度強弱,完全取決于無明的力量。愛是非理性的迷亂的情緒,它是以主觀的評判而生起的習性反應。錯誤的觀念和歪曲的認知對負面情緒的産生和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愛——取——有,由愛生取,由取生有,說明了負面情緒是如何不斷發展和強化的,其中包括了由愛染引發的所有身心活動的過程。如果到了“有”的階段,那就必然會産生果報了。
要有效而合理對治負面情緒,關鍵是要在“觸——受——愛”這個過程中,不斷培養覺知和正念,如理思維,改變錯誤認知,以便逐漸弱化乃至停止負性習性反應,從而效控製負面情緒的擴展和蔓延。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佛教認爲,貪欲、憤怒等負面情緒的種子早就根植于我們內心,這是我們自己無數次重複和強化的結果。因此,要對治和根除負面情緒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旅程。
****************************
討論
張天布:我想提一個問題——廖老師,請您談談“憤怒種子”是指什麼?
廖樂根:我們每起一個念頭,這個念頭生起的時候,它當下就會形成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其實就是一顆種子,一種能量。以後你再起同樣的念頭,這顆種子就會被不斷強化,它的能量就變得越來越強大。因此,每一次憤怒,就是種下一顆憤怒的種子。至于種子的來源,佛教的唯識宗認爲有兩種,也就是“本有種子”和“新熏種子”。
濟群法師:唯識宗說的“種子”其實是一個比喻。在大自然當中,各種植物都是從種子生長起來的。同樣,每一種心理活動的産生都有潛在的心理因素,潛在的心理因素又跟各種心理活動有關。每一種心理在活動的過程中,在內心形成一種心理因素,這種心理因素就可以稱爲“種子”。唯識宗有個非常著名的說法:“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每個心靈都處在重複當中,這種重複又會受到意識的參與,心理力量在不斷的重複中變得越來越強大。唯識宗裏面還講“阿賴耶識”,也就是潛意識,所有的種子都會被收集在這個潛意識裏邊。意識的活動,就是這些種子從潛意識上升到意識的層面。
韓岩:我想,這樣的道理與心理學的“情感基模理論”是很接近的。所謂基模是在特定的環境之下産生的心念。然後這個心念會産生一定的行動,這個行動完了以後,它會繼續不斷地在這個環境當中強化。心理學的情感基模包含很多因素,身體的感受、情緒、念頭,還有原來的記憶、行動,它轉來轉去,逐漸變得很固化,認知治療就把它叫做“自動思維”。
甯鉑:我覺得從認知心理學角度,這不是對應于負性自動性思維,而是對應于內部的圖式。在認知心理學中,所謂認知圖式不僅包括認知,還包括與認知相關的一系列的習慣性反應。
韓岩:對,我講的情感基模,就是您講的內部圖式。現在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是說“認知圖式”,另外一種以情感爲核心的療法是說“情感圖式”,也就是說這不單純是一個認知的念頭,還包含相應的情感成分。
祝卓宏:廖老師,我聽了這場講座之後有一個困惑:我沒有聽到正面情緒在哪裏産生?負面情緒與正面情緒應該是對立存在的。
廖樂根:我這個題目主要是講負面情緒的。正面情緒從哪裏産生呢?當你認識到負面情緒産生的時候,當你去覺知,保持正念的時候,就能引發正面的情緒。因爲所有的負面情緒,源頭都是無明,當你覺知的時候(比如覺知到自己對感受産生執著,對快樂的感受産生貪,對痛苦的感受産生嗔),內心正面的、積極的力量就開始被激發出來,正面情緒就會逐漸生起。因此,隨時保持正念與覺知是非常重要的。
傅文青:我聽了這場講座,覺得非常受用。歐洲的精神分析學家梅蘭妮·克萊因說,當一個人處在“偏執分裂”狀態時,就會産生劇烈的情緒波動,而且他對這種情緒波動有一種上瘾般的渴望,要死死地抓住它。廖老師在這場講座裏所說的“愛”,其實與克萊因講的偏執狀態一樣。偏執伴隨著分裂,這裏的分裂指的就是愛與恨兩種情感,一個是愛,一個是恨,這兩種情感是不整合的。在兩個極端(強烈的愛和強烈的恨)之間來回動蕩,這就是一種分裂。
徐鈞:廖老師關于緣起的想法,我基本同意。但是佛教十二緣起的道理很深,這方面內容還可以诠釋得更豐富、更飽滿。
廖樂根:是的,十二緣起的道理很深!我這次只是從其中一個角度切入,講述十二緣起的道理中與負面情緒有關的一些內容。
《從十二緣起談負面情緒的生起與發展及其對治(廖樂根)》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