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十二缘起谈负面情绪的生起与发展及其对治(廖乐根)

  从十二缘起谈负面情绪的生起与发展及其对治

  戒幢佛学研究所 廖乐根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是佛教也是心理学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在佛法中,与情绪密切相关的概念是“受”。佛法的很多理论和修行方法都包涵“受”的内容,如五蕴中有受蕴、五遍行心所中有受心所、四念处中有受念处等。而十二缘起的思想理论对“受”与情绪的关系,尤其是对负面情绪的产生与发展作了系统而深刻的分析。我觉得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与探讨,无论是对于佛法的修学,还是对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十二缘起”简介

  十二缘起,是佛陀的伟大发现,是佛陀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而发现的生命真相。十二缘起深刻揭示了生命流转的基本的内在规律。这个内在规律包含了十二个紧密联系的重要因素,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其中,触——受——爱——取——有,这五个环节与负面情绪的生起与发展关系最为密切。十二缘起可以用惑、业、苦来概括,所谓的生死轮回其实就是惑、业、苦的循环。

  三、负面情绪的产生:触——受——爱

  (一)触——受

  负面情绪的生起过程,包括了触、受、爱这三个环节,就是由触生受,由受生爱。首先,我们来分析由触生受这个过程。

  1、触(Contact)

  什么是“触”呢?通俗地说,触就是感触、接触。这个概念其实有点不好理解。触是由根(认识机能)、境(认识对象)、识(认识主体)三者和合而生起的一种基本心理作用。因此,触的生起离不开根、境、识这三个重要条件,对应于十二缘起,分别就是触前面的三个元素——六入、名色、识。也就是说,触是六入(六根)、名色(身与心的微细形态),识(主体心识)三者和合而产生的。触是认识作用的开始,是一切心理活动产生的基础。

  有人认为,触就是普通心理学中的“感觉”,我觉得这种看法有待商榷。因为心理学所说的感觉,主要指的是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对当前境界的一种直接的反应。而佛教所说的触,不仅仅包括眼触等五触,还有一个“意触”。这个意触,并不需要直接面对外境,它纯粹只是内心的活动,因为,意触的所缘境是我们一切经验的心理影像。

  2、受(Feeling)

  受,就是感受,受由触生。受的涵义是“领纳”,是因接触不同的境界而生起的一种情感体验。由于触境有可意、不可意、中性的三种,相似的,受也有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三种。受是由触产生的,同时这个受还能引发各种爱欲,我们对快乐的感受会生起贪求的心,对痛苦的感受会生起排斥厌离的心,进而生起一系列复杂的情绪。

  受有各种不同分类。因为触有六种,相应的,受也有六种,即由六种触所生起的六种感受:眼触所生受、耳触所生受、鼻触所生受、舌触所生受、身触所生受、意触所生受。受也可以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是与前五识相应的感受,即生理层面的感受,心受,是跟第六意识相应的感受,即心理与精神层面的感受。由于身心紧密相连,身受与心受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

  另外,由三种受会产生三种苦:由苦受会产生苦苦,由乐受会产生坏苦,由舍受会产生行苦。苦苦,是比较粗重的、当下就能感受得到的痛苦,如冷热、饥渴之苦。坏苦,是因变异与变坏而生的苦。世间任何一种快乐都是无常与短暂的,只要对它产生贪求与执着必然会引发痛苦。你执著得越深,这种痛苦会越大。与舍受相关是行苦,行苦指的是一种普遍存在、不由自主的潜在而微细的痛苦,它是苦苦与坏苦的基础。因为三种受能产生三种苦,所以说诸受皆苦。

  (二)受——爱

  由受生爱,这个过程指的是在无明控制下的一种盲目的冲动,是不由自主一种负性的习性反应。在这个过程中,负面情绪的产生已经不可避免了。

  什么是“爱”?这里的爱,不是慈爱、爱心的爱,它的英文是craving,基本含义是渴望、渴求,它是一种带有染污性的强烈的愿望和需求。它会染着于自身和外境,使我们会沉溺于过去和未来,远离当下,失去正念。

  爱,可以分为欲爱、有爱、无有爱三种。欲爱,指的是对各种欲乐、感官享受的渴求。有爱,指的是对生命自身存在的渴求。无有爱,是否定自我的爱,或者说是对不存在的一种渴求。有爱与执着永恒存在的常见相应,无有爱则与否定生命轮回的的断见相应。

  爱有二种基本的反应模式:“不离爱”与“乖离爱”。什么是不离爱?不离爱其实就是贪,是对乐受的执着。它的基本的内涵就是吸引,这个吸引是有层次的,从最初的好感,到喜欢,进一步想得到,到最后就难舍难分了,这就是不离爱。乖离爱与不离爱正好相反,其实就是嗔,它是对苦受的习性反应。它是一种排斥的心理,这种排斥也是有轻重之分的,包括抵触、 厌恶、敌意、憎恨等不同层次的情绪反应。其他所有的负面情绪,如焦虑、恐惧、悲伤、抑郁、傲慢、愤怒、嫉妒等等,都是因“爱”而产生的。正如《大缘方便经》中所说:“阿难,当知因爱有求,因求有利,因利有用,因用有欲,因欲有著,因著有嫉,因嫉有守,因守有护。阿难,由有护故,有刀杖、诤讼,作无数恶。”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无明对爱的影响。由受生爱,是有条件的,最关键是因为有无明。这个爱是在无明控制下的一种盲目的冲动。如果没有无明的话,即使有受,爱也不会产生。所以无明是所有负面情绪的根源。对此,《菩提道次第广论》明确指出:“由“受缘生爱”者,是从无明和合触缘所生之受而能生爱,若无无明,虽有诸受,爱终不生。”

  四、负面情绪的发展:爱——取——有

  触——受——爱,这个过程说明了负面情绪是如何生起的。爱——取——有,说明的是负面情绪发展和强化的过程。

  (一)爱——取

  首先来看从爱到取这个过程发生了什么。这个过程是表示爱染的增强,负面情绪不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负面情绪有其明显的目的性和趣向性,它的目标非常明确,比如说喜欢什么,就想占有,进一步就会采取行动。

  什么是“取”呢?取(grasping),有抓取、占有、控制的含义,是一种强烈的执著,其内在的心理动力就是爱——渴求。取有四种:第一种叫欲取,是对感官享受的执取;第二种叫我语取,是对五蕴身心和合的这样一个假我,产生实有的执取;第三种是见取,即是对各种错误观念和见解的执取;最后一个叫做戒禁取,它是指对某种错误的、没有意义的戒律或禁戒的执取。由于这种四种强烈的执取,就会产生各种的负面的情绪反应。例如,当你执著一种错误的观念和见解,认为它是真实的话,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二)取——有

  从“取”到“有”,这个过程中,执著的程度进一步增强,负面情绪开始固化,形成多种复杂而顽固的心理情结。

  什么是“有”呢?有(potential existence),指的是能够产生果报的一种潜在的势力。到了“有”的阶段,就必然会产生果报。就是说业的种子,经过“爱”和“取”的滋润之后,到了“有”这个阶段,它已经成熟了,已经具备了招感果报的能力了。《瑜伽师地论》说:“由此爱取和合滋润,令前引因转名为有,即是后有生因所摄。”有,分为欲有、色有和无色有,即是轮回三界的存在。

  五、负面情绪的对治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十二缘起与负面情绪的生起、发展的密切关系。因此,要正确对治和有效管理负面情绪,就必须对十二缘起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不断培养正知与正念,调整观念,改变心态。具体来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是在“触”上用功。一方面,我们要尽量避免接触那些对我们身心会产生负面影响的对象与环境。另一方面,当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与六境(色、声、香、味、触、法)开始接触的时候,一定要非常小心,要保持高度的警觉,以免引发各种烦恼与负面心理。

  第二,就是要在“受”上用功。要对身心的任何感受保持高度的觉知。要深刻思维“受”的本质是痛苦的,从而断除对“受”的执着。如,观乐受是坏苦,对治贪欲。观苦受本来就是苦,坦然接受,对治嗔心。另外,还要进一步思维,无论是苦受还是乐受,都是无常变化的,因此要保持平等心,尽力避免贪、嗔等负性习性反应。

  第三,就是要在“爱”上用功了。如果贪、嗔等习性反应产生了怎么办呢?那么就要对这些负面情绪保持正念与觉知,以免其不断强化和蔓延。也就是说,一方面尽力避免“爱”的生起,或让它消灭于萌芽状态,另一方面要用强烈的正念阻止“爱”的进一步发展与强化。

  第四,我们还要认识到,所有的负面情绪,也是一个缘起法,它是由各种因缘和条件所引起的,并没有一个实体与本质的存在。不管是贪也好,嗔也好,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其中并没有一个实在的作者或者受者。因此,我们不要对任何负面情绪贴上“我”的标签,它是无我的。只有深刻地认识到无我的真相,才能真正有效的对治贪、嗔等各种负面情绪,从根本上断除烦恼与痛苦。

  六、小结

  佛教的“十二缘起”理论,系统而深刻的阐释了负面情绪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及内在规律。即由感触、到感受、再到各种情绪的生起与发展。这个过程包括了从感性到知性、从认知到情感、从知到行的一系列复杂心理活动过程。

  “触”是根(认识机能)、境(认识对象)、识(认识主体)三者和合而生,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触是所有心理活动产生的基础,是认识的开始。“触…

《从十二缘起谈负面情绪的生起与发展及其对治(廖乐根)》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