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穿越和当下——临床对话过程中正念的运用(徐钧)

  穿越和当下——临床对话过程中正念的运用

  戒幢佛学研究所 徐钧

  一、了了分明

  我今天讲的主题“穿越和当下”。“穿越”是目前很时髦的一个词,关于它在这个主题里的含义,等一会儿我会具体介绍。

  首先引用《四念处经》关于“四明觉念”的一段经文:“在进退之际,应了了分明所作何事;在瞻视凝睇之际,应了了分明所作何事;……在大小便利之际,应了了分明所作何事;在行、住、睡、醒、语、默之际,应了了分明所作何事。”

  意思是说:对于当下身心发生的事情都要了了分明。

  在座诸位,对自己现在的状态是否了了分明?在这个会场上,当你听到一些内容的时候,你的内心会不会忽然穿越到某种想象的情境当中?现在听到我说“穿越”,有人可能联想到最近流行的一部“穿越剧”——《步步惊心》,然后想它的剧情,产生一连串的想法,甚至感觉自己似乎置身在那个故事的世界里边。如果你这样想的时候,忘记了当下的状况,对于正在发生的事情并不了知,那你就“穿越”了。

  参加过密集禅修的人通常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你正在禅堂里打坐,对自己的呼吸或者其它身心现象进行观察,虽然你的身体坐在蒲团上,你的心却忽然“穿越”了。你的心有可能一下子跑出去,就像开无轨电车,跑到哪里算哪里。等你醒过神来,一小时的坐禅已经结束。

  在正念的练习当中,对当下有了了分明的知觉,这是很重要的,也是最基础的。

  而在“穿越”的状态当中,有一个此刻存在和彼刻遗失的问题。德国有一个心理学研究,用高速摄像机二十四小时跟踪拍摄一个人,研究结果是发现一般人有大约百分之七十的时间都在做白日梦,没有活在当下,而是活在“穿越”的状态里面。现在“穿越剧”这么流行,我觉得和人们的这种常态也有一定关系。

  对于当下不了解,也就是主体感丧失,用佛教的话说就是“失念”,就是处于“散乱”或者“掉举”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实际上非常消耗能量。

  二、回到当下的疗法

  这次论坛上,济群法师告诉我们:禅修可以开发般若智慧。即使你目前不打算开发般若智慧,正念对你也很有好处。倘若你对自己的事业或者学业想要有比较好的发展,你就需要和当下的自己在一起。现在有针对中小学生的一种训练,名叫“注意力训练”,针对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集中精神的情况。这种训练与对于当下的观照就有一定的关系。

  正念的练习有助于修改我们那种经常“穿越”的状态。在这里,“正念”指的是静态的正念练习,也就是安坐下来进行。当然实际上正念的练习方式远不止此,正念也可以在动态中练习,如经文中所说,在行、住、语、默中都可以进行。

  现在有一些心理治疗方法采用的是静态的正念练习方法,比如国际上流行的正念减压疗法(MBSR)就是这样。

  在心理咨询的互动当中,有的来访者愿意用静态的方式练习正念,但也有很多来访者不愿意。有时候,治疗师请一位来访者坐下来,教他练习正念的方法,由于这位来访者不了解正念,他可能觉得自己这样做是被治疗师控制了,而他不想被控制。这是我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治疗师是否可以帮助来访者在动态中提起正念的观照。

  治疗师运用正念协助、正念实践等方法,意义在于帮助来访者增加体验的机会,而不是回避体验的机会。

  在很多神经症和情绪性问题当中,都会发生一个关键的行为:回避体验。

  我接触过不少焦虑症患者、强迫症患者,当他们惊恐发作的时候,实际上出现的都是这样的问题。

  有一位来访者是焦虑症患者。当他焦虑的时候,他当然很不舒服;当他不焦虑的时候,他能够放松下来。可是接下来问题很快又出现了。比如有一次,他比较放松,正在悠闲地晒太阳,这时候他突然想到:“我怎么不焦虑了?”这一想,麻烦就大了。他接着想:“我怎么可能不焦虑?”于是他开始有点焦虑起来。焦虑一旦产生,他变得更加不安,他想:“我不要焦虑!我不要焦虑!……”越这么想,焦虑越厉害,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他钻到里面出不来,惊恐就发作了。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此时,当来访者试图回避,采用一些替代的方法或分心的方法回避自己的这种体验,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他们更深地卷入他们的情绪。

  关于回避体验的反作用,在认知科学里面有一个著名的“白熊实验”,是上世纪90年代在美国加州完成的。这个实验,大家可以现场试一试:规定你们现在5分钟之内不能想“白熊”这个词。实际上我们会发现,如果我们不要想“白熊”,就会产生反效果,越是不让自己想,脑子里越是想得厉害。

  在美国加州进行这个试验时,把接受试验的人分为两组,先让大家看白熊,然后让其中一组人不要想“白熊”,另一组人可以想“白熊”,就这样进行了5分钟。可以想“白熊”的人们很正常,很放松。不可以想“白熊”的人们,心里却不断地冒出“白熊”这个词,5分钟结束之后依然如此,甚至过了两三月之后,其中有人还会想到“白熊”,这已经有点强迫症的味道了。

  后来在美国的弗吉尼亚大学进一步做了一个试验:针对失恋的人。许多失恋的人情绪极端痛苦。试验的方法是把一批这样的失恋者分为两组,要求其中一组人每天花十五分钟时间

  主动去想那个失恋对象,要求另一组人不去想失恋对象。过了两周,第一组人,也就是主动接触这种痛苦体验的人,他们的痛苦体验都大幅度减弱了。而第二组人的痛苦体验变得更深,而且泛化了。

  正念的练习就是体验当下。当我们培养来访者的正念时,帮助他们不回避自己的体验,或者在对话当中理解这种体验。

  在临床治疗当中,就是促使来访者和当下发生关系。

  当然,想要激活来访者的正念,治疗师必须首先有正念,否则在谈话当中,很容易就被来访者带跑了。不过治疗师的倾听也很重要。我们允许来访者诉说,但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候帮助来访者对当下产生正念。这种帮助可以在对话中自然进行,不必严肃地告诉来访者:“我现在教你正念!”

  我讲一个相关的心理咨询案例。有一位来访者是猫狗恐惧症患者,当他在街上看到猫,他就会很害怕。关于这个话题,我与他对话,一边对话一边观察他的举止和眼神。

  治疗师:你上周又遇见猫了?

  来访者:是,当时我在回家的路上,遇见一只流浪猫,我好怕。(这时来访者的状态尚在当下,他只是平静地叙述过往的事情。)

  治疗师:你是怎么遇见的?

  来访者:我下了车,正在往家里走,忽然看见人行道旁边有一只黑色的猫,它盯着我,我不知道它是不是会扑上来咬我。(来访者已经激活了恐惧感,回到遭遇流浪猫的场景中。)

  治疗师:你觉得它会扑上来咬你,很害怕。(治疗师设身处地表达来访者的感觉。)

  来访者:是啊!真是很担心啊!这猫什么地方不能待,一定要待在我回家的路上……(来访者表情紧张,手握拳,说话带点哭腔。)

  他的这种状态缺乏正念,在认知上也不太正确。他在想:既然猫随处可待,那么如果以后它经常出现在这里怎么办呢?这时候,他就“穿越”了。他穿越到了未来,创造了一个未来的场景——每一次他路过这个地方,都会遇见这只猫。这下子他就惨了,这是他承受不住的,他就崩溃了。

  我们尝试使用正念。我开始连接来访者,我提醒他:现在是什么时候——几月几日几点几分,现在你是正在回家的路上,还是坐在咨询室的沙发上?这是做一个区分,区分当下的状态和穿越的状态。来访者觉察自己的现状,就从那个穿越的景象当中出来了。

  治疗师:现在的感觉跟刚才的感觉有区别吗?

  来访者:现在的感觉比较放松,刚才很紧张。

  治疗师:你现在还能感觉之前的感觉吗?

  来访者:可以,但没有刚才那样紧张了。(这时,他可以回忆,也可以陈述,但不会太难受。)

  我以前治疗过一位抑郁症的来访者,他也有类似的情况。当他的抑郁症开始好转,他觉得:“我患抑郁症已经五年了,现在好了,很舒服。”可是他马上想到:“以前抑郁的感觉到来时,总是排山倒海,我根本没有办法面对啊!以后抑郁症重新发作怎么办?”于是他的恐惧感就生起来了,他把未来和过去连接到一起,创造出一种状态,然后他就又掉进去了。

  在心理治疗中,关于这样的“穿越”,我们可以怎样使用正念的方法帮助来访者,是最近我一直在考虑的事情。

  再举一个案例,这是西方心理学家斯特恩关于当下的案例。

  来访者:今天我不在这里。(来访者已经做过很多次咨询,这一次他又来了,却说自己不在这里。也就是说,来访者不在当下,丧失了对当下的主体感,“穿越”在某种记忆、想像、感受中。)

  治疗师:哦!(双方进入了6秒钟的沉默。)

  来访者:是的,今天我不在这里。

  治疗师:你今天在哪里呢?

  来访者:我不知道。有些不在这里,有些在这里,有些连接。

  接下来经过一番酝酿,治疗师的询问对来访者的意识状态产生了作用,来访者开始辨识出当下状态的某些感受,正念意识开始启动。然后双方又已进入了一次比较长的沉默,治疗师提供空间给来访者进行感受加工。

  来访者:上一次心理咨询当中发现的一些东西,让我有些烦恼,但我不确定是不是要谈这个东西。

  治疗师:我明白了……你还在我们的上一次治疗那里。

  来访者的烦恼得以表达出来。因为这个烦恼是有关心理治疗师的,治疗师以接纳的态度给予回应,协助来访者回归到当下的真实对话中,并调整了彼此的距离,重新开始新的对话阶段。而这也提供…

《穿越和当下——临床对话过程中正念的运用(徐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