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穿越和当下——临床对话过程中正念的运用(徐钧)▪P3

  ..续本文上一页所以怎么也放不下这段感情。借着这种“穿越”,她的感情抗拒了种种的诱惑。最后他们两人真正走到了一起,结了婚。婚后,她天天面对丈夫,仍然习惯性地对他说:“我好想你!”这是一种习惯性的感情黏著,可是这对于婚恋的稳定有好处。

  在生活中如果特别局限于当下,是不是也有问题?

  再说一个婚外恋的案例。如果一个遭遇婚外恋的人只是局限于感受当下,他可以享受那种激情互动的体验。但事实上,他在这个时候会“穿越”。他会“穿越”到过去——我对不起我过去对于爱人的承诺;他也会“穿越”到未来——婚外恋的历史一旦被别人发现,我会多么尴尬,怎么面对社会,怎么面对亲人?他这样朝两边“穿越”的时候,把其中的信息全都接收进来,然后他可能会做出一个最适合当事人的行为选择。

  所以,这个“穿越和当下”的技术在情感个案中使用的时候,我们可能要很小心,对不对?

  刚才傅文青老师提到的止和观,已经部分回答了我的问题,在治疗中可以止观同时进行。

  韩岩:佛教止的方法对心理学很有借鉴,观的方法在心理治疗中也一直在实践。但在止的功夫上面,心理学界不如佛教界搞得好。佛教徒可以打“七日禅”,可以闭关一个月,乃至闭关一两年,或者面壁几载,止的功夫很强。我在想,一个人止的功夫非常好,甚至证了禅定,那么他出关以后,回到日常生活中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是不是会更厉害?但是不是也有反面的例子?这个问题值得探讨。

  徐钧:我尝试回答一下彭贤老师的问题。我之所以使用“穿越”这个词,这不是我发明的,而是我的来访者发明的,因为那些来访者熟悉这种状态。所谓“穿越”,与心理学上的“解离”有些不同。

  彭老师说的案例中,一位女士结婚以后,还在一定程度上活在过去两地相思的状态里面,这是在做白日梦,我觉得婚后的她若是进行一点正念的练习,也是有好处的。

  有的人失恋了或者情感有了波折,如果他能够包容情绪的出现,并尝试和这样的情绪在一起,同样是有好处的。

  由于时间关系,在刚才的讲座中我只能举两个案例,所以对于“当下”的概念没有进行详细诠释。所谓回到当下,并不是指只能体验和考虑此时此刻的事情,不能顾及其余。我们在当下可能想到过去,可能想到未来,也可能是情绪化的,但是我们要有正念的觉知。

  另外,刚才韩岩老师谈到佛教的闭关,据我所知,大部分闭关的僧侣练习的是观禅,很少有佛教徒闭关只是完全练习止禅的。佛教的开发智慧,不仅仅来自于止禅的功夫。

  当然,在佛教里如果观禅修得好,其中也会包括止的功夫。完善的禅修包括止观两方面。

  正念的治疗可以用止的方法。如果来访者过于陷入他的情绪,就没办法观察自己的状态,我们可以先让他修止,帮助他回到当下,然后再进入观禅。

  韩岩:在心理治疗中也有这方面的专门技术。

  傅文青:在治疗当中,最不容易止,人们容易陷入在烦恼当中不能自拔。我们先做到止,先与烦恼分离开来,然后再观察——这是治疗当中非常重要的技术。

  徐钧:正念在巴利文中是“sati”,这个词的意思是“系念”,把自己的心意识系念在某个事情上,或者系念在当下,犹如用一根绳子系住。

  傅文青:当病人的痛苦烦恼滚滚而来的时候,我应用更多的是“推”的方式——就是内心有一种往外推的感觉,在推的过程当中做到观,这样才会对痛苦看得更清楚。因为如果你拼命体验的话,就会把自己淹没。我觉得止的方法,在心理治疗里面就是推。

  徐钧:我的观点有些不同。我在治疗过程当中从来不“推”病人,他的体验在我心里发生,我觉得也没有什么可怕的。

  界文法师:来访者的负面情绪突然涌起来的时候,徐钧老师讲到的方法和韩岩老师讲到的完形的方法,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策略。在现实生活当中,这两种策略都是需要的。

  我们可以用完形的方法体验负面情绪,但对于一个患者,他这样体验的时候,可能需要治疗师抱持着他。治疗师帮助来访者起到正念的作用,也就是傅文青老师讲的,使他与烦恼保持合适的距离,然后他才能够观察那个穿越的创伤性体验。

  但并不是说每次情绪来了都必须体验它。在生活中要看具体的场景选择合适的做法。情绪来时,如果当时的场合不适合观察它,也没有治疗师在身边帮忙,来访者需要采用另一种方法。他可以默默自问:“我在哪里?我是在此时此地吗?”于是他就会从情绪里跳出来。不会被淹没。

  观察体验烦恼,是一种正念的修习;这样跳出来回到当下,也是一种正念的修习。

  听众A:大家讲的咨询关系中的“正念”和自己修习内观中的正念,两者不太一样吧?在咨询关系中还有另外一个因素:慈悲。我们作为咨询师,对来访者要有慈悲心。比如《心经》的智慧高深,但是一位普通的来访者达不到这种智慧的境界,我们不会逼迫他,我们先帮助他练习正念。对咨询师来说,正念与慈悲都很重要。

  徐钧:在这里,慈悲的含义到底是什么?

  听众A:我说到慈悲,在这里的意思是关爱来访者。来访者来找我们,我们对他要有耐心,最好能像父母对孩子一样。我们也要拥有悲悯心,能够同情来访者。看到来访者在受苦,我们要想到:我们也受过类似的痛苦,而且当初我们并不能很快就从痛苦中生起正念。所以我们不能逼迫来访者。同时我们要有正念,知道自己对来访者的关爱毕竟有限度,也知道自己承受不了某些痛苦,但是我们愿意尝试帮助对方。

  韩岩:我觉得慈悲就是共情,但不能说慈悲完全是共情。慈悲是心理治疗当中非常重要的表达方式。

  听众A:我认为,佛教所说的正念跟临床心理咨询使用的“正念”疗法有很大区别,佛教所说的慈悲与心理咨询上谈到的“慈悲”也有很大区别。因此我们的很多对话,实际上语境是不一致的。我们在这个论坛上讨论正念,很多时候讨论的是佛教的正念,但心理治疗过程中所用的“正念”,概念会比较窄一点。

  济群法师:佛教里慈悲的高度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就是超越条件;同体就是你把众生完全视为你的一部分。对于心理治疗师而言,同体就应该是把患者视为自己的一部分。就像我们身上痒了,用我们自己的手去抓痒,出于真正的慈悲帮助别人就是这样自然。可是平常人的慈悲是有限的,还不能到达这种程度。

  刚才徐居士讲的《穿越和当下》,我觉得很有意思。我们如何在“穿越”的过程中还能保持对于当下的觉照,不会陷入“穿越”的状态里面?我们要能够对“穿越”的心理状态保持了了分明,同时还能保持选择的能力,保持“穿越”和当下的统一。在“穿越”的过程中,我们仍然活在当下,在当下面对过去、现在、未来,面对种种事件,面对种种心理状态。

  那么,如何获得这样能力?通过止与观的修习。止的训练可以帮助我们获得观的能力。

  当我们安住在观的状态,才能真正做到了了分明。这时候我们就能看清楚所有的“穿越”,同时也有能力面对“穿越”过程中发生的事情,做出正确的选择。

  

《穿越和当下——临床对话过程中正念的运用(徐钧)》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