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行爲自我管理,可以把一個人在認知層面的收獲,轉變爲行爲上的新習慣。這個過程如果不經曆,則可能出現的情況是,對方在認知層面知道怎麼做是對的,但是由于習慣影響,行爲上還沿襲過去的舊方式。
忏悔是清理過去錯誤的認知在記憶中的影響,而“功過格”則是清除過去錯誤的認知在習慣上的表現。這兩者性質上是相同的,作用的層面是不同的。前者是在“情景記憶”層面,後者是在“條件反射”層面。
雖然這個做法和行爲療法很相似,但是有一個根本的不同——行爲療法中來訪者是不自覺的,而這裏來訪者是自覺地改變自己。我的經驗表明,這個差異會對效果産生巨大的影響。
5.用“咒語”調節意識
運用咒語在現代科學家看來是一種迷信,但是在我看來卻不然。雲谷禅師明確地說明了,念咒的作用不是尋求某種超自然的“神力”,而只是爲了讓袁了凡做到“無思無慮”、“沒有一絲一毫的期望”,從而讓他能夠達到“先天的境界”。咒只是一種調節意識狀態的手段而已。一般人是做不到無思無慮的,但是如果念咒,則咒語會占據這個意識,使其他的思想沒有機會出現,從而達到最接近無思無慮的狀態。
那麼爲什麼要達到這樣的意識狀態呢?這正是東方最高明的地方。雲谷禅師對“祈禱”的解釋中有叁個要點:一是無思無慮,二是“不二”觀,叁是積德祈天。如果能“無思無慮”,就可以在心中做到“壽夭不二”,就可以在積德時不期望報答而能夠做到安心等待,這樣就會有最好的效果。雖然他的解釋是宗教體系中的,和科學有所不同,但是我認爲我們可以認可他所采用的技術,並以科學的觀點加以新的解釋。
交互作用分析理論等心理咨詢學派都發現,在潛意識中人有一個關于自己生活的“劇本”,或者說關于自己的生活將是什麼樣子的藍圖。它是由人過去的生活所塑造的,並決定著這個人未來的生活。潛意識會引導著這個人按照這個“劇本”生活,假如這個“劇本”是悲劇性的,“劇本”會隨時給他悲劇性的心理暗示作用,則這個人會不自覺地按照這個悲劇性的方式生活。潛意識中的“劇本”體現在心理的感受上,我們會覺得仿佛是一種“宿命”。
改造了這個“劇本”,一個人的命運就會改變。而這個劇本並不容易改變,它是心中盤桓很久的自我心理暗示,有很大的心理力量。而雲谷禅師的方法是,先盡量讓一個人做到“無思無慮”。
現實生活中雖然不可能說“短命和長壽沒有區別”,不能說“緊張和放松沒有區別”但是在“無思無慮”時,來訪者心中就可以平等對待“壽”、“夭”,平等對待“緊張”和“放松”,不去區分它們,這樣,在心裏它們就是無分別的。我們只是“就它們本來的樣子看它們”,這也就是馬思洛所說的“存在認知”。
在這樣的心態下原有的心理暗示,原有的“劇本”都很容易改變。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心中的“劇本”,從而改變自己的行爲方式,命運也隨之改變。
爲什麼會這樣呢?我試做解答。
假設一個人原來的“劇本”或心理暗示是“我會短命”,當他有思慮時,當他對短命和長壽有分別的時候,他試圖改爲“我會長壽”,潛意識中這個新的願望會和舊的“劇本”或心理暗示“我會短命”相沖突。他的意識中說“我要長壽”,而潛意識則說“可是我命定會早死,我會短命”。這兩者就會産生沖突,潛意識中的內容會保護自己而不輕易被改變。
但是,如果我們先做到了看“短命和長壽沒有區別”,則新的自我暗示“我會長壽”和舊的“我會短命”就沒有沖突,新的自我暗示就很容易,進入潛意識層面,和舊的共存。隨著新的被一再重複,而且因爲新的和舊的被看作“沒有區別”,則新的就可以取代舊的。隨後,我們離開無思無慮狀態,而我們的“劇本”和心理暗示也已經改變爲新的內容“我會長壽”了。“短命和長壽沒有區別,這樣才可以確立短命和長壽的命運”,道理就是這樣。
在積德時不期望報答而能夠做到安心等待會有最好的效果。這也是類似的道理,如果我們急于得到好的報答,我們就會不自覺地對別人進行心理控製,而這反而會破壞我們行爲的積極方面——我們幫助別人而心中不期望別人報答,這是一種純粹的利他行爲;利他行爲可以使我們的性格更善良。而如果我們期望報答,這就不是純粹利他行爲,而且我們也許會采用某種方式暗示別人,讓別人報答自己;這樣的做人方式會使我們的性格更加虛僞、功利、自我中心。
運用念咒的手段,而目標是讓意識達到無思無慮,這是亞洲傳統中非常有特色的方法。
6.袁了凡的行動和效果
袁了凡的行動是,在行爲層面做善事並做記錄,在意識層面“時時警覺”等,效果是他的性格大大改善,而命運也越來越好。
袁了凡還總結了自己的經驗,提出了改變自己性格缺點的要點。
“第一步,是要發羞恥心。想象古代的聖賢。他們是人我也是人。爲什麼人家是百世的師表,而我卻沒有出息……世界上值得羞恥的事情,莫過于此。
第二,要發畏懼心。天地在上,鬼神是難以欺騙的。我的過錯雖然很隱蔽,但是騙不了天地鬼神,他們都能看見。
第叁,要發勇猛心。人們不改過,大多是因爲因循苟且和退縮。我們應當發奮振作,不要遲疑、不要等待。對待小的過失要像肉裏的刺一樣,趕快剔掉。大的過錯就像毒蛇咬著指頭,趕快要砍掉,不要耽誤時間。
有了這叁個心,有錯誤就能改。過錯就像春天的冰被太陽一照,就會融化了。”
這叁個“發心”,都是對自己的動機進行激發的很好的方法。
他還指出堅持的重要性:“在明處需要好朋友提醒,在暗處需要鬼神證明。一心忏悔,晝夜不松懈。一星期不見效就二星期,一個月不見效就二個叁個月。最終必會見效。”
對性格改善後,會有什麼表現他也有一些總結。
“有的人覺得心曠神怡,有的人覺得有了智慧,有的人覺得對繁雜的事情很容易解決。有的人遇到仇人,仇人對自己好了。有的人夢見吐出了髒東西。有的人夢見以往的聖賢來引導自己。有的人夢見在天空飛翔。有的人夢見幢幡寶蓋。各種各樣的好事情。都是過錯消除的象征。”
“過失太多的人在改了一段時間的過之後,也會有效果。但是表現出來的是,心神發昏、記憶力差、無緣無故的煩惱。有的見了君子就感到很慚愧,有的不喜歡聽正確的言論,有時候幫助別人反落埋怨,有的做噩夢,甚至有的會有心理障礙。這都是表明以往的過錯太多太嚴重了。發現這個現象,更要奮發圖強。棄舊圖新。千萬不要放棄,誤了自己。”
叁、袁了凡提出的改過層面和心理咨詢方法的比較
袁了凡提出:“要改過有不同的層面。有的是從事上改,有的是從理上改,有的是從心上改。工夫不一樣,效果也不一樣。”
1.表層是從事上改
袁了凡的例子是:“比如,以前我殺生,如今我戒了不殺。以前發火,現在我不發火了。這是從事上改。這個方法是外在的強製,非常困難。而且病根除不了,東邊壓下去西面又冒出來。這不是徹底的解決方法。”
我認爲這個方法和行爲療法有異曲同工之處,所謂在事上改就是改變行爲。這固然有效果,但是正如心理動力學對行爲療法的批評一樣,這樣做有可能解決不了根本。
2.中層是從理上改
袁了凡的例子是:“善于改過的人,在戒這件事情之前,先有想明白道理。比如……我以前好發火。就想“別人有不足的地方,其實他很可憐。是他做錯了事情,我何必生氣?沒有什麼可以生氣的嘛!”
再想天下的真豪傑不會自以爲是,也不會總批評別人。事情不如意,都是因爲自己的品德不夠好,不能感化對方。我要想想我自己這方面的問題。這樣,別人誹謗诋毀自己,都是我磨練自己的機會。我要把這當作考驗高興地接受,有什麼值得發火的呢?
還有,我聽到別人說我壞話不生氣。就算他的壞話像火光沖天,也不過是燒空氣,燒到最後也會自行消滅。”
他調節自己的憤怒情緒,是靠改變對事件的看法。把事件看做是“別人令我生氣”,就會憤怒;把同一個事件看作“這是我磨練自己的機會”,就不會憤怒。我們可以看出,這個方法和“合理情緒療法”、“認知療法”很相似。
3.深層是從心地上去改
袁了凡的解釋是:“不用把好色、貪圖名聲、愛財、易怒等種種過錯一一去找出來。只要一心做善良的人,好的念頭在,邪念自然就不會汙染你。正如太陽一出,鬼怪自然沒有了。這是最純正的精華,是真傳。
過錯是心造的,也要用心來改。如同砍一棵毒樹,可以直接砍它的根,不需要一個枝一個枝的砍;一個葉一個葉的摘。……心一動,馬上就覺察,一覺察就沒有了。”
這裏實際上有兩個具體方法:一是保持好的念頭,讓邪念沒有機會占據心靈。二是隨時覺察自己的心念,避免無意識中做錯事情。
後者和格式塔療法中對“覺察”作用的態度類似,而心理動力學各流派也都隱含有“自我覺察會帶來心理健康”的思想。前者則在現代心理咨詢中找不到對應的方法。
4.各層次的咨詢之間的關系
袁了凡說:“做不到這樣(從心地上改),就用道理來消除。用道理消除不了,就在各個事情上禁止。在深層次做得好的人,如果在淺層次的工夫也做,這是很好的。在淺層上執著,不能了解深層次的,這就是太笨拙了。”
不同層次間的心理咨詢的關系,他的說法我個人完全認同。而且我認爲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有淺無深作用小,有深加淺則連淺也有大作用”。如我個人認爲行爲療法是比較淺的方法,但是我認爲如果和某種深的療法結合,行爲療法則是一種非常有作用的方法。沒有領悟的行爲矯正效果不徹底,而在有領悟的情況下如果做行爲矯正,那對于鞏固領悟、對于把領悟融…
《心理咨詢師看《了凡四訓》——佛教心理調節的方法與現代心理咨詢的比較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