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懷普治世間疴
濟群法師
西園戒幢律寺舉辦的第四屆戒幢論壇延續了第叁屆戒幢論壇的主題:佛法與心理治療。
我覺得當今社會最大的問題就是心理健康問題。比如說,看到新聞報道裏的違法犯罪等負面事件,我們只要稍加分析,就會發現它們的産生全都源于人的心理。佛教界與心理學界共同研究探討心理治療,這對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必然是一種積極的貢獻。
自古以來,佛教的修行被稱爲“心性之學”。佛教傳到中土之後,在漫長的歲月中一直起到維護心理健康的作用。佛教僧侶面對信衆和社會人群時,也一向具有幫助人們舒緩心理痛苦、解決心理問題的傳統。早先,我對于心理學沒有多少直接認識。當我開始閱讀西方心理學的書籍、參加心理學界的活動,赫然發現:多年來我經常與信衆對話,幫他們放下內心的某些糾結、歡喜而去,原來這就是在給人做心理疏導啊!
當然,佛教與心理學的心理疏導在技巧上有所不同,追求的最終結果也不一樣。
如今世界呈現出信息全球化的趨勢,東西方文化可以相當方便地接觸與碰撞,西方的心理學界正在不斷探索和學習源于東方的佛教。許多歐美的心理學家都有學佛的經曆,他們重視佛教的禅修,而且做了大量工作,把佛法的道理與心理學結合,在臨床心理學領域給來訪者提供行之有效的治療機會。部分相關專著已經翻譯成中文,走進了我國讀者的視野。
國內的心理學界受到西方心理學界的影響,近些年來,很多國內的心理咨詢師也開始關注和探索佛教的修行方法,從中吸取營養。
較之上屆,第四屆戒幢論壇的主題更爲集中,討論“正念”。
這個主題的策劃主要基于兩方面原因:第一,正念這個概念直接反映了佛法的修學要領;第二,正念的修習作爲一種實用的修心技術,讓社會大衆接受起來比較容易,有的西方國家早已將正念普遍運用在心理治療、醫療、教育等各個方面。
縱觀古今,可以說任何社會問題都基于人心缺乏正念。沒有正念,人們的觀念和心態很容易陷入混亂,然後製造出更多的亂象。所以,提倡正念是一種心理建設的直接手段。了解和培養正念,對于佛教徒、心理咨詢師和社會大衆都有好處。
在本屆論壇上,佛教界人士基于佛法的見地探討如何認識正念,提供相關的理論依據,分享修學體驗;心理學界人士側重于心理治療技術和臨床經驗,討論在心理治療當中對于正念的理解和應用。
從論壇上的發言來看,對于佛教傳統理論,心理學界人士難免缺乏系統的認識,對于佛教修行方法的解讀有時存在不夠深入甚至牽強附會的現象。對于心理學,佛教界人士的理解和表達也未必完全准確。這也正是溝通的意義所在。雙方可以就此機會互相借鑒,消除誤解,糾正偏差,以便更加契理契機地在當代社會運用佛法。
現在我們將這次論壇上的講座和討論內容整理發表,以飨讀者。
佛教寺院面向社會提供這樣的交流平臺,真是一件可喜的事情。
佛法是人生的大智慧,寺院就是傳播智慧的學校,促進世間人解除內心的迷惑、煩惱,成爲有道德、有覺照的人,獲得美好的心境,過上安甯的生活。可是,現在的人們對于寺院的這種教育功能了解得還太少。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佛寺好像只是一個燒香的地方。對于普通民衆而言,通過燒香尋求保佑、尋找安全感,無可厚非。然而每個人內心都包含著無價的寶藏,學會怎樣把這寶藏開發出來利益自他,豈不是更要緊嗎?
佛是大醫王。良藥一般的佛法使我們懂得斷惡修善,逐漸提高素質,直到脫離生死輪回的苦海。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樣的過程就是心理治療的過程。只是,佛法修行與心理治療的治療深度與最終追求的健康程度,不可同日而語。
臨床心理學處理的是異常心理狀態。至于人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的愛著和怨恨等等行爲,只要在一定程度之內,心理學就是默認的,而佛教把這些行爲總結爲貪嗔癡,斷定這是需要徹底斷除的叁毒。一個人唯有做到叁毒淨盡,才能成爲真正的健康者。
佛教的調節身心之道詳細來說難以勝數,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簡單來說叁個字就足以概括:戒定慧。
戒定慧,佛教的叁學,皆與正念息息相關。
何謂正念?
不少人強調,正念是一種對于當下身心狀態了了分明的覺知。這固然是正念的重要內容,但我認爲不是全部內容。
在佛教的唯識宗等宗派中,正念是相對于妄念而言的,正念當中可以包括很明確的內容。妄念,念的是五欲六塵;正念,念的是叁寶、六度等,在一定的修行階段,這樣的憶念必須非常精進。
以菩提道的成就來說,正念的修習包括叁個層次:
一、在內心樹立正見,以正確的見地判斷身語意叁業的善惡,並且做出正確的抉擇。這是修習正念的前提,屬于戒學的內容。
二、在如理如法的抉擇之後,可以找到一個善的所緣境,讓心安住下來。同時,持之以恒地培養覺知力,進一步做到保持覺察,直至對于身、受、心、法四念處了了分明,從而深刻地理解自己,隨之也深刻地理解衆生。這屬于定學和慧學的內容。
叁、慧學提升到最高的狀態,即是開發出自身本來具足的覺性,體證萬法皆空,洞悉宇宙人生的實相,最終證得佛陀的正遍知。
當慧學趨于圓滿,正念超越善惡,超越概念,超越世間的一切。但是在戒學的層面,修行者做出判斷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時還要進行綿綿密密的如理思維,以此對治比較強大的煩惱。
有一首贊歎彌勒菩薩的詩(明旸法師作)說道:“大肚能空天下事,慈懷普治世間疴。”以慈悲的襟懷、空性的智慧治療世間的疾病,這是佛教的精神。
只要找到正確的方法,循序漸進地落實下去,其實我們大家都可以成爲神醫妙手,治愈自己,救度衆生。到了後來,沒有哪種病症能纏繞我們,沒有哪種情緒能幹擾我們,沒有哪種逆境能讓我們憤怒,沒有哪種誘惑能讓我們沈迷——
那就是自在,那就是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