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中被融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5]。
4 相關研究結果
爲了初步了解ACT相關研究的情況,以“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爲關鍵詞,在ISI Web of Knowledge數據庫裏共檢索到1994年至2011年8月的313篇英文文獻,無論是每年出版的文獻數量(圖3)還是每年的引文情況(圖4)都呈現出逐年上升的快速發展趨勢。
圖3 每年出版的文獻數
圖4 每年的引文數
ACT的研究可以大致劃分爲過程研究和療效研究兩大取向。在過程研究方面,研究者做了大量實證研究來探討ACT的核心成分及其與具體改變過程的關系,尤其是心理靈活性模型中涉及的幾個主要的成分或方法。比如,關于認知解離,一項采用時間序列範式的研究發現,讓被試快速重複一個與自我有關的消極詞彙時,會降低與該詞相關的消極情緒感受和信念,該研究支持了認知解離過程中采用的重複詞彙技巧的必要性[13];關于接納,研究者通過嚴格控製的實驗室研究範式,比較了驚恐障礙患者采用接納、中性描述和情緒壓抑叁種策略時的反應,結果發現,接納組的焦慮水平和回避行爲要顯著地低于壓抑組和控製組[14];關于價值觀,研究者探究了社會心理幹預對于弱勢種族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行爲的影響[15]。此外,還有一些研究者將ACT與CBT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ACT能降低消極思維的字面意義的可信度,能引起更快捷的改善[16, 17]。在療效研究方面,研究者發現ACT能有效地治療抑郁症、強迫症、物質濫用、慢性疼痛、進食障礙和職場壓力等心理健康問題[2, 9, 18]。比如,ACT在治療抑郁症上比認知治療更有效;在職場壓力管理中的效果要優于職場行爲調整訓練;在治療社交焦慮問題上,ACT比團體認知治療的效果更爲顯著[19]。此外,ACT臨床治療師在面對來訪者時,表現出更高效快捷的處理能力和更低的轉診率[20]。
考慮到ACT整合模型的複雜性,以及該療法在時間維度上的長期影響,目前已有的實證研究尚不成熟,還有很多問題亟待未來的驗證和解答[21]。但總體而言,無論是療效研究,還是心理病理以及治療性改變的研究,就目前已有的結果來看,依然是很鼓舞人心的[22]。
5 ACT與佛學的相關性
從更廣闊的視角來看,接納與承諾療法(ACT)屬于語境行爲科學(contextual behavioral science,CBS)取向,是一個整合基礎與應用、理論與實踐的集合體[23]。非常值得注意的是,ACT的理論和實踐技術中,融合了很多東方文化,特別是佛學、禅宗的概念。
佛學“四聖谛”是了解佛學的總綱,其中的“苦聖谛”強調人生有很多種類的痛苦,從生到死有叁苦和八苦,最根本的是“行苦”。“行苦”的真正含義即是一切無常,不隨主觀意志而停留。佛學四聖谛的“集聖谛”認爲人有八萬四千煩惱,其中有六種根本煩惱,這六種根本煩惱是“貪、嗔、癡、慢、疑、見”,解決煩惱的辦法即“滅聖谛”,即是苦滅聖谛,它說明衆生可以從生死相續不斷的苦報中得到解脫。滅是指滅除惑、業、苦,斷著貪嗔癡等無明煩惱,不再有造作之心,究竟不生,不生所以不滅,即是涅槃。佛說涅槃是諸法實相,所謂“諸法空相,不生不滅。”實相即是真理,不是語言文字所能诠釋,唯有智者親自證悟方知;故說:“語言道斷,心行處滅,非妄想凡夫所能臆測”。達到涅槃的方法即是“道聖谛”道是出世間的因,解脫苦的方法,通往涅槃之路稱爲道。主要的法門有“五停心”“四念住”“八正道”,這些幾乎均是認知和語言方面的心理活動以及自我意識層面的觀察。ACT的理論也認爲人類的痛苦狀態是一種常態,誰也無法逃避,這與佛學的“苦谛”相一致。Hayes認爲人類具有區別于動物的精神或心理痛苦,其主要根源是語言和認知的負性一面所致,人類的語言使人們過分概括化而失去現實覺察、行爲被語言規則束縛而僵化、沈湎于內在思考而脫離現實生活、以自我爲中心、迷戀自我概念而忽視了自我覺察等,這與佛學強調的“貪、嗔、癡、慢、疑、見”有很多相似之處。Hayes在ACT專著引用叁祖僧璨的《信心銘》中的名句“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絕言絕慮,無處不通”“將心用心,豈非大錯。”強調語言帶來的混亂和苦惱。ACT的解決之道強調接納,這與《信心銘》中強調“違順相爭,是爲心病”“一種平懷,泯然自盡”如出一轍。ACT強調接觸當下(being present)增加對現實的接觸和覺察與佛學中正念(mindfulness)訓練非常相似,都是以減少對過去記憶的沈湎和對未來想象的焦慮。另外,ACT強調的認知解離(defusion)與正念中的對意念的覺察或“五停心、四念住”都是相同的心理過程。最爲重要的是,ACT強調以觀察的自我(self as context)來消除對自我概念的迷戀(attachment of self conception),這一點與佛學中強調的“無我”也近似,觀察的自我如同覺察的我,亦即佛性所在。觀察的自我是以一種“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空相”狀態存在。在這種覺察狀態下,自然能夠消除一切苦惱。ACT中的價值(values)與承諾行動(commitment action),與佛學八正道中的“正業”“正命”“正精進”有相似之處,均是強調在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積極的信念指導下選擇正確的行爲 [24] 。另外,ACT強調以體驗和隱喻的方式來引導來訪者領悟ACT的原理,而不是用認知行爲治療(CBT)的心理教育的語言指導,這與佛學中強調的證悟雙修極爲接近。
通過比較ACT與佛學的理論與技術,可以感受到兩者之間存在諸多融合貫通之處,但是,兩者之間的區別還是很多,畢竟ACT是建立在RFT理論及科學哲學基礎之上的心理治療方法,各類技術也是基于實證研究和實驗證明,而佛學是基于佛祖的頓悟及兩千年來佛教弟子的修行和證悟不斷發展起來的宗教。本文第一次對此進行大膽嘗試,旨在抛磚引玉,樹立靶子,以期佛門弟子與心理學同道開展更多交流,對兩者之間進行系統的比較研究,以利于將ACT心理治療引入中國本土,並在中國佛學文化熏染下建構出適合中國文化語境的新的治療方法。
References:
[1]. Hayes, S.C., K.D. Strosahl and K.G. Wilson,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n experiential approach to behavior change. 2003: The Guilford Press.
[2]. Hayes, S.C.,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relational frame theory, and the third wave of behavioral and cognitive therapies*. Behavior therapy, 2004. 35(4): p. 639-665.
[3]. Yovel, I.,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nd the new generation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treatments. The Israel journal of psychiatry and related sciences, 2009. 46(4): p. 304.
[4]. Hayes, S.C., Analytic goals and the varieties of scientific contextualism. 1993: Context Press.
[5]. Hayes, S.C., V.M. Follette and M. Linehan, Mindfulness and acceptance: Expanding the cognitive-behavioral tradition. 2004: The Guilford Press.
[6]. Skinner, B.F., About Behaviorism, Alfred A. 1974.
[7]. Hayes, S.C. and A.J. Brownstein, Mentalism, behavior-behavior relations, and a behavior-analytic view of the purposes of science. The Behavior Analyst, 1986. 9(2): p. 175.
[8]. Hayes, S.C., D. Barnes-Holmes and B. Roche, Relational frame theory: A post-Skinnerian account of human language and cognition. 2001: Springer Us.
[9]. Hayes, S.C., et al. ,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Model, processes and outcomes. Beh…
《接納與承諾療法(ACT)與佛學(祝卓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