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言教 第八課(十)時時不忘淨觀

  聖者言教 第八課(十)時時不忘淨觀

  密宗修行者時時淨觀,對消盡煩惱、迅速成辦果位能起到決定性作用。修行者若能時時擺正自己的心態,即便是面對世間的家庭和事業,相信也會做得越來越好。

  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電視節目,家庭成員間由于抱怨自己比對方付出得多,而産生諸多矛盾。我想,産生矛盾的最大原因,可能是他們根本不清楚爲什麼要成辦家庭。雖然看年齡這些人已經是大人,但實際上還像小孩子過家家一般,總覺得自己做了很多,而對方卻在邊上玩耍,因此産生很大的煩惱。若懂得站在佛法的立場上擺正自己的心態,相信無論你在成辦家庭的過程中付出多少,都不會産生委屈和矛盾。當然,我們現前必定還是薄地凡夫,完全不産生矛盾是不可能的,但是只要能盡量懂得往這方面努力,相信家庭就會越來越和諧。往昔一個月中不吵架的次數屈指可數,但是現在已經倒過來了,快樂的次數越來越多,煩惱的次數越來越少,這就是改變的一種表現。作爲修行者,也應該是這樣的。

  前段時間我看過一個新聞,有一個英國科學家想測試一下,在有信仰和沒有信仰的人之間,大腦的快樂細胞是否有差異。最終得出的結論是,有信仰者的快樂細胞比沒有信仰者更多。我想,即便依靠世間物質的推理,也能知道爲什麼我們內心的快樂比一般人更多一些,從精神的角度而言,更是不難理解其中的道理。作爲一個修行人,如果僅僅天天待在家裏念誦佛號,卻不了解這些道理,周圍的人可能會覺得佛教很神秘,也很難通過你對佛教生起信心,甚至還有可能誹謗佛法。這樣的例子還是挺多的。當然,念誦佛號的功德是具有的,但是由于不懂這些道理,可能距離令自他成辦解脫的目標還是很遙遠。

  從某種角度來說,我們今生能夠信仰佛教,具足十八種珍寶人身,不是依靠今生的權勢、地位和財産,而是宿世的福報成熟。如同經中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前世不具備善因,今生即便佛陀親自呈現在我們面前,恐怕也難以生起信心。從修行的角度而言,可能我們希望所有人都能出家,即便不能出家,也都能以居士的身份在家好好修行。雖然我們有這樣的心願,但由于各人業力不同,這樣的目標連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也難以成辦。因此,當我們獲得暇滿人身時,應時時刻刻在轉變意樂中觀想一切皆爲清淨。這樣一來,相信一切煩惱都會消盡,解脫也不再遙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