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言教 第八課(十叁)所見非淨當反躬自省

  聖者言教 第八課(十叁)所見非淨當反躬自省

  我們說過,當內心不清淨的時候,即便是到了諸佛菩薩的刹土,你仍舊不會覺得清淨。例如功德圓滿的佛陀在業力沈重的善星比丘和提婆達多眼中,只是一個欺騙信衆的騙子而已,衆生的業力有多沈重,可見一斑。反過來再問問自己,當佛陀呈現善知識之相來救度我們期間,我們是否也如善星比丘與提婆達多一般,時時講解善知識這點不好,那點不好?

  往昔我們說過,成辦解脫要具備叁個條件:傳承法脈清淨、導師功德圓滿和弟子信心普遍。因此無論你是否與某位導師有緣,都不應講解導師的過失。當內心生起這樣的分別念時,第一時間要把心收回來,知道是自己的過錯。這樣講解的依據在于何處?

  首先請問一下,當你說導師有過錯的時候,你是以什麼標准進行判斷的?難道你真的證得佛的境界,是以佛的境界來判斷他是否符合標准嗎?如果你真有這樣的想法,說明你可能比他更糟糕。正是由于我執太強的緣故,所以無法做到淨觀,時時以自己的標准作爲判斷依據,這樣恐怕見解永遠不會清淨,還有可能觸犯密乘十四條根本誓言中的前叁條,這也是凡夫平常容易産生煩惱的最大根源。因此要記住,正是我們自己眼根不淨,業力沈重的緣故,眼前才會呈現不清淨的顯現。當懂得這些道理以後,就要懂得如何去調整。

  我們不僅要通過調整令自己的現實生活越來越幸福,還要依靠這樣的力量,令自己在臨終時獲得自在,並且能在未來的時候獲得究竟的解脫之樂,這不就是我們如今信仰佛法的真正目標嗎?往昔由于不懂如何調伏內心煩惱的緣故,即便天天念誦佛號,實際當中煩惱可能沒有一絲改變。當然,念誦佛號的功德是具有的,但要記住,修行就是修心,因此無論你是口裏念誦還是身做禮拜,都要反觀自己內心的煩惱是否減少。若能如是造行,我想你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相反,若不懂得調伏內心,內心沒有達到平等清淨,即便親赴如來刹土,可能看見的也只是叁惡趣的景象。

  例如在漢地,由于不是全民族信仰佛法的緣故,有些信衆把佛像請回家,可能第二天就被家人全部扔進了垃圾桶。在信仰佛法者面前,種種佛像最是清淨莊嚴,是天天祈禱的對境。但沒有信仰者在面對這些佛像時,可能不僅不會生起這種恭敬心,甚至生起的是煩惱心。因此,一切外境的顯現都來自于自己的內心,當內心被業力束縛時,清淨也變成不清淨,刹土也會呈現叁惡趣的情景。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