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居士學佛100問 (注釋)▪P2

  ..續本文上一頁蓋之一種。蓋,原爲印度作爲防日遮雨之器物,後世乃以圓筒形絲帛製品高懸于佛像頂上,或懸于說法者高座之上,而成爲佛殿之莊嚴具。

  28【鬘】花鬘,以香草結成花鬘供佛。由花等編綴成之飾物。可挂在頭、頸、胸或手腳等部位。

  29【璎珞】音譯作吉由羅、枳由羅。又作纓絡。由珠玉或花等編綴成之飾物。可挂在頭、頸、胸或手腳等部位。印度一般王公貴人皆佩戴之。

  30【塗香】塗香于身手以供養佛。《智度論》九十叁曰:“天竺國熱,又以身臭故,以香塗身,供養諸佛及僧。”同叁十曰:“塗香有二種:一以栴檀木等摩以塗身,二者種種雜香搗以爲末。以塗其身,及熏衣服,並塗地壁。”《大日經疏》八曰:“塗香是淨義,如世間塗香能淨垢穢息除熱惱。”

  31【幢幡】幢幡皆爲旌旗之屬。梵語馱縛若,譯曰幢,梵語波吒迦,譯曰幡。竿柱高秀,頭安寶珠,以種種之彩帛莊嚴之者曰幢。長帛下垂者曰幡。又自幢竿垂幢曰幢幡。

  32 【伎樂】音樂。

  33 【業力】業的力量。善業有生樂果的力量,惡業有生惡果的力量。

  34 【六道】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因此六者是一切衆生乘業而趣向之處,故又名六趣。

  35 【勝義】又作第一義、真實。指勝于世間世俗義之最勝真實道理。

  36 【依止】依賴止住有力有德之處,而不背離。

  37 【僧伽】 略稱僧。意譯爲和、衆。乃和合之意,故又稱和合衆、和合僧、海衆(衆僧和合如海水一味,故以海爲喻,而稱海衆)。四人、五人乃至二十人以上,方可稱爲僧。唐代道宣律師認爲構成僧伽須有二種條件:(一)理和,即遵循佛教教義,以涅槃解脫爲目的。(二)事和,有六種,即:戒和同修、見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無诤、意和同悅。

  38 【賢聖】 賢與聖之並稱。賢,即善和之意,指見道以前調心離惡之人;謂凡夫離惡而未發無漏智,不證理亦未斷惑,系見道以前之位。聖,即會于正理之意,指證見谛理,舍異生性之人;謂舍去凡夫之性,發無漏智而證理斷惑,屬見道以後之位。要之,以有漏智修善根者,稱爲賢者;以無漏智證見正理者,稱爲聖者。

  39 【叁惡道】 地獄、餓鬼、畜生。地獄屬上惡,餓鬼屬中惡,畜生屬下惡。

  40 【四谛】1、苦谛。苦是受逼迫苦惱之意,主要指叁界生死輪回的苦惱。有叁苦、八苦的不同。叁苦,一爲苦苦,指正在受痛苦時的苦惱;二爲壞苦,是享受快樂結束時的苦惱;叁爲行苦,謂不苦不樂時,爲無常變化的自然規律所支配的苦惱,包括生、老、病、死在內。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五陰盛苦。2、集谛。亦名習谛。集是積聚感招之意。說一切衆生,常時以來,由于貪嗔愚癡的行動,造成的善惡行爲的業因,能感招將來的生死苦果。3、滅谛。亦名盡谛,爲息滅、滅盡之意,滅盡叁界內之煩惱業因以及生死果報,稱爲滅,也稱了脫生死,從此不再受叁界內的生死苦惱,達到涅槃寂滅境界,即爲解脫。4、道谛。道爲通達之意,也是道路的意思。這種道路是達到寂滅解脫的方法和手段;原始佛教認爲道谛是指八正道。以後大、小乘又各有發展。佛教認爲依道谛去修行,就能達到寂滅解脫的滅谛。由此途徑確實可以達到解脫生死的目的。

  41 【十二因緣】 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緣起,是說明有情生死流轉的過程。十二因緣是無明(貪嗔癡等煩惱爲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諸業)、識(業識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兒長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觸(出胎與外境接觸)、受(與外境接觸生起苦樂的感受)、愛(對境生愛欲)、取(追求造作)、有(成業因能招感未來果報)、生(再受未來五蘊身)、老死(未來之身又漸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叁世起惑、造業、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複始,至于無窮。

  42 【叁善道】 天、人、阿修羅。天屬上善,人屬中善,阿修羅屬下善。

  43 【依止】 即依存而止住之意;一般謂依賴于有力、有德者之處而不離,亦稱爲依止。

  44 【叁十二相】 又名叁十二大人相,一足安平,二足千輻輪,叁手指纖長,四手足柔軟,五手足缦網,六足跟圓滿,七足趺高好,八痫如鹿王,九手長過膝,十馬陰藏,十一身縱廣,十二毛孔青色,十叁身毛上靡,十四身金光,十五常光一丈,十六皮膚細滑,十七七處平滿,十八兩腋滿,十九身如師子,二十身端正,二十一肩圓滿,二十二口四十齒,二十叁齒白齊密,二十四四牙白淨,二十五頰車如師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廣長舌,二十八梵音清遠,二十九眼色绀青,叁十睫如牛王,叁十一眉間白毫,叁十二頂成肉髻。

  45 【八十種好】 又曰八十隨形好,更細分別叁十二相爲八十種之好。隨形好者隨叁十二形相之好。一無見頂相,佛頂上之內鬘,仰之則愈高,遂不見其頂上;二鼻高不現孔;叁眉如初月;四耳輪垂埵;五身堅實如那羅延;六骨際如鈎鎖;七身一時回旋如象王;八行時足去地四寸而現印文;九爪如赤銅色,薄而潤澤;十膝骨堅而圓好;十一身清潔;十二身柔軟;十叁身不曲;十四指圓而纖細;十五指文藏覆;十六脈深不現;十七踝不現;十八身潤澤;十九身自持不逶迤;二十身滿足;二十一容儀備足;二十二容儀滿足;二十叁住處安無能動者;二十四威振一切;二十五一切衆生見之而樂;二十六面不長大;二十七正容貌而色不撓;二十八面具滿足;二十九唇如頻婆果之色;叁十言音深遠;叁十一臍深而圓好;叁十二毛右旋;叁十叁手足滿足;叁十四手足如意;叁十五手文明直;叁十六手文長;叁十七手文不斷;叁十八一切惡心之衆生,見者和悅;叁十九面廣而殊好;四十面淨滿如月;四十一隨衆生之意和悅與語;四十二自毛孔出香氣;四十叁自口出無上香;四十四儀容如師子;四十五進止如象王;四十六行相如鵝王;四十七頭如摩陀那果;四十八一切之聲分具足;四十九四牙白利;五十舌色赤;五十一舌薄;五十二毛紅色;五十叁毛軟淨;五十四眼廣長;五十五死門之相具;五十六手足赤白,如蓮華之色;五十七臍不出;五十八腹不現;五十九細腹;六十身不傾動;六十一身持重;六十二其身大;六十叁身長;六十四手足軟淨滑澤;六十五四邊之光長一丈;六十六光照身而行;六十七等視衆生;六十八不輕衆生;六十九隨衆生之音聲,不增不減;七十說法不著;七十一隨衆生之語言而說法;七十二發音應衆聲;七十叁次第以因緣說法;七十四一切衆生觀相不能盡;七十五觀不厭足;七十六發長好;七十七發不亂;七十八發旋好;七十九發色如青珠;八十手足爲有德之相;見法界次第下之下。大乘義章二十末。

  46 【凡夫】略稱凡。指平凡之人。就修行階位而言,則未見四谛之理者,均稱凡夫。故是流轉生死的平常人。

  47 【僧伽】 略稱僧。意譯爲和、衆。乃和合之意,故又稱和合衆、和合僧、海衆(衆僧和合如海水一味,故以海爲喻,而稱海衆)。四人、五人乃至二十人以上,方可稱爲僧。唐代道宣律師認爲構成僧伽須有二種條件:(一)理和,即遵循佛教教義,以涅槃解脫爲目的。(二)事和,有六種,即:戒和同修、見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無诤、意和同悅。

  48 【見道】又作見谛道、見谛。爲修行之階位。與修道、無學道合稱爲叁道。即指以無漏智現觀四谛,見照其理之修行階位。見道以前者爲凡夫,入見道以後則爲聖者。其次,見道後更對具體之事相反複加以修習之位,即是修道,與見道合稱有學道。相對于此,無學道又作無學位、無學果、無學地,意指既入究極之最高悟境,而達于已無所學之位。依小乘佛教,以修叁賢、四善根等之准備修行(七方便)爲始者,能生無漏智,而趨入見道。大乘則以初地爲入見道,故稱菩薩之初地爲見道,第二地以上爲修道,至第十地與佛果方可稱無學道。

  49 【加行道】乃加功力進修之道。爲四道之一。又作方便道。即爲斷除煩惱而預備加功用行的修行之道,修此方便加行,能引後無間道而趣向涅槃之道。與唯識五位中之加行位相同,即“見道”之前的四善根(暖、頂、忍、世第一法)之位。據俱舍論卷二十五載,經由加行道可生起其後之無間道。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二(大四五·二八二下):“加行者,加功用行,欣求斷道。”[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八、成唯識論卷九、瑜伽師地論卷六十九、俱舍論卷二十一]

  50 【正學女】 爲出家五衆之一。又作學法女、學戒女、式叉摩那尼、式叉尼。意爲在學法中之尼衆。據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卷下四尼衆別行篇載,沙彌尼欲受具足戒者,于受具足戒之前二年期間,別學叁種法:(一)受持淫、盜、殺、妄等四重禁戒。(二)不犯染心相觸、盜人四錢、斷畜生命、小妄語、非時食、飲酒等六法。(叁)修學一切比丘尼應具足之戒行。于此期間,查驗有無胎孕,並試行真固與否。此時期之沙彌尼即稱正學女。

  51 【凡夫】略稱凡。指平凡之人。就修行階位而言,則未見四谛之理者,均稱凡夫。故是流轉生死的平常人。

  52 參 觀 :常   正 : “ 居 士 佛 教 ” 刍 議 。法 音 1998 年 第 7 期 ( 總 第 167 期 )第 23 頁

  53【阿阇梨】 華譯爲教授,或軌範正行,或悅衆,即是矯正弟子們行爲的比丘。四分律五種的阿阇梨,即出家、受戒、教授、受經、依止等。

  54【白衣】原意白色之衣,轉稱著白衣者,即指在家人。印度人一般皆以鮮白之衣爲貴,故僧侶以外者皆著用白衣,從而指在家人爲白衣,佛典中亦多以“白衣”爲在家人之代用語;相對于此,沙門則稱爲缁衣、染衣。

  55 參 觀 :佛 日 : 近 現 代 居 士 佛 教 。 法 音 1 9 …

《居士學佛100問 (注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