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居士學佛100問 (注釋)▪P3

  ..續本文上一頁9 8 年 第 5 期 ( 總 第 1 6 5 期 )第 1 3 頁

  56 【掉舉】指浮動不安之心理狀態。

  

  57 【惛沈】又作昏沈。指使身心昏昧、鈍感、頑迷,而喪失進取、積極活動之精神作用。

  58 【八不中道】龍樹論師所造的《中論》(也叫做《中觀論》)。但是龍樹論師自己所造只是《中論》的頌文,現存梵本,叫作《根本中頌》。所謂八不,即龍樹論師于《中論》的篇首所說。

  龍樹論師的思想,淵源于《般若》等經。《般若》立說有爲無爲一切諸法(即宇宙萬有)當體性空,破除由于假名(即概念)認識所執著的實在。龍樹論師的立說更發揚性空而無礙于緣起的中道妙理。依他緣起的諸法,當體空無自性不可得,然而“空”並非“無”的異名,“空”的意義是“不”,“不”是泯義、破義,並非對于“有”的“無”,而是超越有無的“中道”。他爲彰顯此無所得中道實相的妙體,把《般若》等經中散說的不生不滅等,歸納作八不一頌,而在《中論》的篇首說(大正30·1b)︰“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生、滅、常、斷、一、異、來、出,八種概念,是就緣起諸法的假相立名,都和離一切妄見戲論不可得的中道實相不相應,而衆生把它執著作實在,墮于無因邪因斷常等諸見中。所以龍樹論師對于緣起諸法說“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否定這些實在論的見解。但是《中論頌》在八不中只解釋了“不生”一種,這或者是因爲所謂無生(藏譯《中論》八不作八無,“不生”即“無生”)是一切佛法的中心,所以用“不生”來代表八不。如《中觀論疏》就說(大正42·43a)︰“佛雖說八不,則束歸一無生。”《中論頌》用自因、他因、共因、無因四句,推檢諸法,以證明諸法的無生不可得,所謂“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即于自因、他因、共因、無因四句中,覓生不可得,所以說諸法無生。

  59 【比量】因明學用語。又稱真比量。因明叁量之一。比量就是由推理而得的知識。

  60 【比量】因明學的叁支量之一,即比喻量,如隔牆見角,比知有牛,隔岸見煙,比知有火。比量,即推比量度之意。

  61 【叁量】1.現量、比量、聖教量。現量是在根境相對時,用不著意識思索就能夠直覺親證到的,如眼耳鼻舌身前五識去了別色聲香味觸五塵的時候是;比量是比度而知,如遠見煙就知道彼處有火,聽到隔壁有說話的聲音,就知道裏面有人是;聖教量又名聖言量,是因爲有聖人的文教才知道的意思。2.現量、比量、非量。現量和比量如前所說,非量謂心心所緣境時,判斷錯誤,如見繩以爲蛇,見月明以爲天亮等是。

  62 【叁藏】修多羅藏、毗奈耶藏、阿毗達磨藏。修多羅藏即是經藏,爲佛所說的經文;毗奈耶藏即是律藏,爲佛所製的戒律;阿毗達磨藏即是論藏,爲佛弟子所造的論著。

  63 【依止】依賴止住。

  64【阿賴耶識】阿賴耶,爲八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等識)之一,九識(八識及阿摩羅識)之一。又作阿羅耶識、阿黎耶識、阿剌耶識、阿梨耶識。略稱賴耶、梨耶。舊譯作無沒識,新譯作藏識。或作第八識、本識、宅識。無沒識意謂執持諸法而不迷失心性;以其爲諸法之根本,故亦稱本識;以其爲諸識作用之最強者,故亦稱識主。此識爲宇宙萬有之本,含藏萬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稱藏識。又因其能含藏生長萬有之種子,故亦稱種子識。

  65 【法師】指通曉佛法又能引導衆生修行之人。又作說法師、大法師。廣義之法師,通指佛陀及其弟子;狹義則專指一般通曉經或律之行者,稱爲經師或律師。佛菩薩及其大弟子等,皆知深妙之法,又知衆生根機之利鈍而爲之演說,故稱大法師。

  關于法師之資格,據《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一、《十住毗婆沙論》卷七、澄觀之《華嚴經疏》卷四十叁等所載,必須具備下列條件:(一)法師十德,即:善知法義、能廣宣說、處衆無畏、無斷辯才、巧方便說、法隨法行、威儀具足、勇猛精進、身心無倦、成就忍力等十德。具足此十法,則能成就衆相圓滿。(二)行四法,即:(1)廣博多學,能持一切言詞章句。(2)善知世間、出世間諸法生滅之相。(3)得禅定智慧,于諸種經法中,能隨順而無诤。(4)不增不減如法而行,言行一致。

  就法師之類別而論,據《法華經》卷四法師品、卷六法師功德品載,依法師之專長及其弘法之差異可分爲受持、讀經、誦經、解說、書寫等五種,稱爲五種法師。然後世則演成書寫、供養、施他、聽、披讀、受持、正開演、說、誦、思修等十種法師。

  此外,我國稱道安、慧遠等學問德行高深者爲法師,然對鸠摩羅什、玄奘等對翻譯經藏有卓然貢獻之大譯經師,則多稱叁藏法師,以別于禅師、律師等稱呼。

  66 【憨山】(1546~1623)明代僧。安徽全椒人,俗姓蔡。名德清,字澄印,號憨山。十二歲從金陵報恩寺永甯誦習經教。十九歲出家受具足戒,並至棲霞山從法會受禅法。以慕清涼澄觀之爲人,自字澄印。萬曆元年(1573)遊五臺山,愛憨山之奇秀,遂取此爲號。曆住青州(山東)海印寺、曹溪寶林寺等,宣揚禅宗。宣導念佛與看話頭(禅宗之古則公案)雙修。熹宗天啓叁年十月示寂,世壽七十八。世稱憨山大師。與袾宏、真可、智旭,並稱明代四大高僧。著述宏富,有楞嚴經通議十卷、觀楞伽經記八卷、法華經通義七卷等行世。弟子福善、通炯等彙編其遺文,題爲憨山老人夢遊集(又作憨山大師夢遊全集),凡五十五卷(古本四十卷),另有其自著之年譜二卷。[憨山老人自序年譜實錄(憨山老人夢遊集卷五十叁、卷五十四所收)、釋鑒稽古略續集卷叁、五燈嚴統卷十六、高僧摘要卷叁、淨土聖賢錄卷五]

  67 【真言】音譯曼怛羅、曼荼羅。又作陀羅尼、咒、明、神咒、密言、密語、密號。即真實而無虛假之語言之意。

  68 【非人】指非人類之天龍八部,以及夜叉、惡鬼、修羅、地獄等。一般又作爲鬼神之泛稱。

  69 【法施】指宣說佛法,利益衆生。又作說教、說法、說經、談義、勸化。

  70 【四恩】父母恩(家庭)、衆生恩(社會)、國土恩(國家)、叁寶恩(佛、法、僧)。

  71 【叁有】1.叁界的生死有因有果,所以叫做叁有。一、欲有,即欲界的生死;二、色有,即色界的生死;叁、無色有,即無色界的生死。2.本有、當有、中有。本有指現生的身心;當有指未來的身心;中有指本有與當有之間所受的身心。

  72 【法界】1.法者諸法,界者分界,諸法各有自體,而分界不同,故稱法界。2.法者諸法,界者邊際之義,窮極諸法的邊際,故稱法界。3.法者諸法,界者性之義,諸法在外相上雖千差萬別,但皆同一性,故稱法界。4.一一之法,法爾圓融,具足一切諸法,故稱法界。

  73 【慈悲】慈愛衆生並給與快樂(與樂),稱爲慈;同感其苦,憐憫衆生,並拔除其苦(拔苦),稱爲悲;二者合稱爲慈悲。佛陀之悲乃是以衆生苦爲己苦之同心同感狀態,故稱同體大悲。又其悲心廣大無盡,故稱無蓋大悲(無有更廣、更大、更上于此悲者)。

  74 【無量劫】多到不可計量的劫數。

  75 【宿業】過去世所造之善惡業因。又稱宿作業。即指于現世感宿業之果報,而現世之行業又成爲來世招果報者。惟一般多以宿業指惡業因,另以宿善指善業因。

  76【叁惡道】地獄、餓鬼、畜生。地獄屬上惡,餓鬼屬中惡,畜生屬下惡。

  77 【總持】總一切法和持一切義的意思,是梵語陀羅尼的譯義。

  78 【法化】正法的教化。

  79【感應道交】指衆生之所感與佛之能應相交之意。佛陀與衆生之關系如同母子之情,此既非衆生之自力,亦非教化所致,乃由于機緣成熟,佛陀之力量自然能與之相應,亦即衆生之“感”與佛陀之“應”互相交融。複次,衆生之根性有百千之多,故諸佛之巧應亦有無量之數,由是而有各種不同之機應,根據《法華玄義》卷六上所綜言,而以下列四句統括之:(一)冥機冥應,謂衆生于過去世善修叁業,于現在世未運身口業,藉于往昔之善根,是爲冥機;雖不現見靈應而密爲法身所益,不見不聞而覺知,是爲冥應。(二)冥機顯應,謂衆生于過去世植善,冥機已成,得值佛聞法,于現前得利益。(叁)顯機顯應,謂衆生于現在世身口意精勤不懈,亦能感得利益。(四)顯機冥應,謂衆生于一世勤苦,現善濃積,雖不顯感,然有冥利。

  80 【九品往生】修習淨土法門,上、中、下叁根皆得往生,依此叁根分爲九品。即:

  (一)上品上生,先發叁心,即“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次修叁業,即“慈心不殺,具諸戒律”、“讀誦大乘經典”、“修行六念”。此人精進勇猛,臨命終時,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

  (二)上品中生,亦發叁心,然于大乘法不能受持讀誦修行,唯能解了第一義谛,深信因果。此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等無量大衆,持紫金臺,授手迎接。

  (叁)上品下生,亦發叁心,然于大乘法不能受持讀誦解義,唯信因果。此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及諸眷屬持金蓮華,化作五百化佛授手來迎。

  (四)中品上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衆過惡。此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其人見已,心大歡喜,見己身坐蓮花臺。

  (五)中品中生,一日一夜持八戒齋,或一日一夜持沙彌戒,或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此人臨命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

  (六)中品下…

《居士學佛100問 (注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