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義。此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爲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及法藏比丘四十八願,至心信樂即得往生。
(七)下品上生,或有衆生作衆惡業,雖誹謗方等經典,多造惡法,無有慚愧。此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爲贊大乘十二部經題,除卻千劫極重惡業,複教令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名號,除卻五十億劫生死重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大勢至菩薩來迎。
(八)下品中生,或有衆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法而自莊嚴,如此罪人,臨命終時,地獄衆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爲贊阿彌陀佛十力威德,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地獄猛火化爲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
(九)下品下生,或有衆生作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此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爲說妙法,教令念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即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
81【輪回】謂衆生由惑業之因(貪、嗔、癡叁毒)而招感叁界、六道之生死輪轉,如車輪之回轉,永無止盡,故稱輪回。又作生死、生死輪回、生死相續、輪回轉生、淪回、流轉、輪轉。
82 【正行】指不邪曲之行。即以佛之教化爲基准之正當行爲,與“邪行”相對;或對雜行、助行而言正行。又由直接原因而成之行稱爲正行,由間接原因而成之行稱爲助行。
83 【四種念佛】念佛,即憶念佛之意,又轉爲觀念佛之相好或唱念佛之名號。據宗密之《華嚴經行願品別行疏鈔》卷四舉出四種念佛之法:(一)稱名念佛,謂專心稱念佛之名號,于晝夜間一心專注,或一萬聲乃至十萬聲,如是歲月既久,則念念不斷,純一無雜。(二)觀像念佛,謂觀佛像,口稱佛名,則心不散亂,本性佛從而顯現,如是則念念不斷,純一無雜。(叁)觀想念佛,謂于心觀想佛之相好圓滿,觀想純熟,則叁昧現前。(四)實相念佛,謂觀自身及一切法之真實相,乃無形無相,猶如虛空,而心及衆生本來平等。如是之念即是真念,念念相續,則叁昧現前。
84 【叁摩地】又作叁昧、叁摩提、叁摩帝、叁摩底、叁麼地、叁昧地等,華譯爲定,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亂的意思。
85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視根,耳是聽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觸根,意是念慮之根。根者能生之義,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幹,識依根而生,有六根則能生六識,亦複如是。其中何根生何識,各有其界限,不相混,例如眼根只能生眼識,並不能生耳鼻等識,余可類推。
86 【性戒·遮戒】性戒,又稱性重戒、性罪戒或主戒、舊戒。遮戒,又稱息世譏嫌戒、離惡戒、客戒或新戒。性戒是佛法和世間法都不得違犯的戒條,不論佛陀製定與否,這類行爲的本身就是罪惡,犯者將感得叁途的果報。遮戒則是因佛陀製定而後所形成的戒條,所以只有受佛教戒律的人才須遵行不悖。
87 【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人乘就是乘著五戒的教法而生到人間來;天乘就是乘著十善的教法而生到天上去;聲聞乘就是乘著四谛的教法而證得阿羅漢果;緣覺乘就是乘著十二因緣的教法而證得辟支佛果;菩薩乘就是乘著六度的教法而證得至高無上之佛果。
88 【蜎飛蠕動】指形體細微渺小之生物。又作□飛蠕動、蜎□蠕動。蜎飛,指小蟲之飛行,如蚊虻等;蠕動,乃小蟲蠢動之貌,如蛆蟲等。《龍舒增廣淨土文》卷叁謂,一切有情,無論細微如飛蟲、蛆蟲等蜎飛蠕動,佛皆化度。
89 【非人】指非人類之天龍八部,以及夜叉、惡鬼、修羅、地獄等。一般又作爲鬼神之泛稱。《比丘六物圖私抄》卷下載,于律典中,謂有人趣、非人趣、畜生趣等叁趣,而以非人趣指天、修羅、地獄、餓鬼等四趣。
90 【常住】指寺院,因寺院是僧人常住的道場。
91 【信施】即信者向叁寶布施財物,或指所施之財物。
92 【戒體】戒之體性。舊譯無作,新譯無表。指行者受戒後,于身所生防非止惡之功能。亦即對于戒法之信念與奉持戒法之意志。
93 【梵行】清淨的行爲,也就是斷絕淫欲的行爲。
94 【學處】意謂所學之處。一般指戒律。如五戒、八戒、十戒等,稱爲學處。
95 【胡麻】原産于印度,今世界各地均有栽培。其種子扁平,顆粒甚小,有白色、黑色、茶色叁種,于諸經論中,每以胡麻譬喻微細、遍滿、無數之義。
96 【聖果】(一)依聖道所證得之果報。即指菩提涅槃。 (二)指四種沙門果中之阿羅漢果。
97 【須陀洹果】聲聞乘四果中的初果名。
98 【定 】亦稱增上心學,指禅定。即擯除雜念,專心致志,觀悟四谛。小乘有四禅,大乘有九種大禅、百八叁昧等。小乘四禅爲:1、初禅。即禅定的初級階段,這時沈思于專一,擯除情欲、消除不善心,這就是“離”。由此漸進而生喜樂,即欣喜與慰安。但此時尚有思慮,尚未達到表像的沈靜,故稱初禅。2、二禅。由初禅進而安住一想,達到表像的沈靜,獲得一種更高的喜樂。3、叁禅。由二禅進而舍離喜樂而達到完全安靜境地,獲得輕安的妙樂。這時已産生了智慧,達到了正念和正智的階段。但此時尚有身體上妙樂的感覺,所以對涅槃境地來說還有一段距離。4、四禅。由叁禅再進一步,完全超脫苦、樂,連自身的存在都已忘卻,達到舍念清淨的境界。即涅槃境界。九種大禅爲:自性禅、一切禅、難禅、一切門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煩惱禅、此世他世樂禅、清淨禅。百八叁昧爲:般若經典中所說的一百零八種禅定,《大智度論》卷五有詳細說明。
99 【好相】妙好之異相。謂行者感得佛身並光華等種種妙好之異相。
100 【領解】理解他人所教,稱爲領解。又作領悟、解會、領覽、領得。
101 【大衆】多數之衆。一般指比丘等多人集會。
102 【惡趣】又作惡道。爲“善趣”之對稱。趣,爲往到之義。即由惡業所感,而應趣往之處所。一般以地獄、餓鬼、畜生叁趣稱爲叁惡趣,又稱叁途、叁惡道,爲純粹惡業趣往之處;其中,依嗔恚趣往地獄,依貪欲趣往餓鬼,依愚癡趣往畜生。相對于叁惡趣,阿修羅、人、天等叁趣稱爲叁善趣,爲行善業者所趣往之處。若以現實人生取譬,嗔恚即爲地獄,貪欲即爲餓鬼,愚癡即爲畜生,鬥爭即爲阿修羅,喜悅則分別爲人間、天上。此外,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第一願爲無叁惡趣願,第二願爲不更惡趣願,此二願皆爲大悲拔苦之願。
103 【總相戒】指十善戒。戒波羅蜜總攝一切戒法,譬如大海總攝衆流;如十善戒爲一切戒法之根本,稱爲總相戒;其余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無量諸戒皆爲別相戒。
104 【叁昧】又名叁摩提,或叁摩地,華譯爲正定,即離諸邪亂,攝心不散的意思。
105 【叁身】法身、報身、應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滅,人人本具的真性,不過我們衆生迷而不顯,佛是覺而證得了;報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報身和他受用報身的分別,自受用報身是佛自己受用內證法樂之身,他受用報身是佛爲十地菩薩說法而變現的身;應身又名應化身,或變化身,即應衆生之機緣而變現出來的佛身。
106 【宿業】過去世所造之善惡業因。又稱宿作業。即指于現世感宿業之果報,而現世之行業又成爲來世招果報者。一般多以宿業指惡業因,另以宿善指善業因。
107 【現行】“現行”一詞,在語意上有“實現”、“現在發生作用”之義。此指潛藏于阿賴耶識中的種子顯現爲現象。亦即由種子産生色法、心法等一切現象。此中,色法必由色種子産生,心法必由心種子産生。
108 【識】其原意是指分析物件之後所生起的認識作用。這裏指十二因緣中之識支︰即人于托胎刹那時之意識。
109 【十二因緣】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緣起,是說明衆生生死流轉的過程。十二因緣是無明(貪嗔癡等煩惱爲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諸業)、識(業識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兒長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觸(出胎與外境接觸)、受(與外境接觸生起苦樂的感受)、愛(對境生愛欲)、取(追求造作)、有(成業因能招感未來果報)、生(再受未來五蘊身)、老死(未來之身又漸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叁世起惑、造業、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複始,至于無窮。
110 【業】我們的一切善惡思想、語言、行爲,都叫做業,好的思想、語言、行爲叫做善業,壞的思想、語言、行爲叫做惡業。
111 【菩提心】求無上菩提之心。詳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又稱無上菩提心、無上道心、無上道意,或略稱道心、道意、覺意。此菩提心爲一切諸佛之種子,是淨法長養之良田,若發起此心,勤行精進,則得速成無上菩提。蓋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薩最初必發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稱爲發菩提心,略稱發心、發意;最初之發心,則稱初發心、新發意,爲菩提之根本。《大智度論》卷四十一雲(大正25·362c)︰“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此菩提心之內容,即“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知,佛道無上誓願證”之四弘誓願,前一爲利他之願心,後叁爲自利之願心。要言之,此心即是二利之願心,其體廣大,其德無邊。故諸經論廣歎其德以勸發行者。舊譯《華嚴經》卷五十九雲(大正9·775b)︰“菩提心者,則爲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則爲良田,長養衆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則爲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則爲淨水,洗濯一切煩惱垢故。菩提心者,則爲大風,一切世間無障礙故。菩提心者,則爲盛火,能燒一切邪見愛故。菩提心者,則爲淨日,普照一切衆生類…
《居士學佛100問 (注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