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义。此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为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及法藏比丘四十八愿,至心信乐即得往生。
(七)下品上生,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诽谤方等经典,多造恶法,无有惭愧。此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为赞大乘十二部经题,除却千劫极重恶业,复教令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除却五十亿劫生死重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大势至菩萨来迎。
(八)下品中生,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法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临命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为赞阿弥陀佛十力威德,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地狱猛火化为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
(九)下品下生,或有众生作五逆十恶,具诸不善。此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即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
81【轮回】谓众生由惑业之因(贪、嗔、痴三毒)而招感三界、六道之生死轮转,如车轮之回转,永无止尽,故称轮回。又作生死、生死轮回、生死相续、轮回转生、沦回、流转、轮转。
82 【正行】指不邪曲之行。即以佛之教化为基准之正当行为,与“邪行”相对;或对杂行、助行而言正行。又由直接原因而成之行称为正行,由间接原因而成之行称为助行。
83 【四种念佛】念佛,即忆念佛之意,又转为观念佛之相好或唱念佛之名号。据宗密之《华严经行愿品别行疏钞》卷四举出四种念佛之法:(一)称名念佛,谓专心称念佛之名号,于昼夜间一心专注,或一万声乃至十万声,如是岁月既久,则念念不断,纯一无杂。(二)观像念佛,谓观佛像,口称佛名,则心不散乱,本性佛从而显现,如是则念念不断,纯一无杂。(三)观想念佛,谓于心观想佛之相好圆满,观想纯熟,则三昧现前。(四)实相念佛,谓观自身及一切法之真实相,乃无形无相,犹如虚空,而心及众生本来平等。如是之念即是真念,念念相续,则三昧现前。
84 【三摩地】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三么地、三昧地等,华译为定,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
85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根者能生之义,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识依根而生,有六根则能生六识,亦复如是。其中何根生何识,各有其界限,不相混,例如眼根只能生眼识,并不能生耳鼻等识,余可类推。
86 【性戒·遮戒】性戒,又称性重戒、性罪戒或主戒、旧戒。遮戒,又称息世讥嫌戒、离恶戒、客戒或新戒。性戒是佛法和世间法都不得违犯的戒条,不论佛陀制定与否,这类行为的本身就是罪恶,犯者将感得三途的果报。遮戒则是因佛陀制定而后所形成的戒条,所以只有受佛教戒律的人才须遵行不悖。
87 【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人乘就是乘著五戒的教法而生到人间来;天乘就是乘著十善的教法而生到天上去;声闻乘就是乘著四谛的教法而证得阿罗汉果;缘觉乘就是乘著十二因缘的教法而证得辟支佛果;菩萨乘就是乘著六度的教法而证得至高无上之佛果。
88 【蜎飞蠕动】指形体细微渺小之生物。又作□飞蠕动、蜎□蠕动。蜎飞,指小虫之飞行,如蚊虻等;蠕动,乃小虫蠢动之貌,如蛆虫等。《龙舒增广净土文》卷三谓,一切有情,无论细微如飞虫、蛆虫等蜎飞蠕动,佛皆化度。
89 【非人】指非人类之天龙八部,以及夜叉、恶鬼、修罗、地狱等。一般又作为鬼神之泛称。《比丘六物图私抄》卷下载,于律典中,谓有人趣、非人趣、畜生趣等三趣,而以非人趣指天、修罗、地狱、饿鬼等四趣。
90 【常住】指寺院,因寺院是僧人常住的道场。
91 【信施】即信者向三宝布施财物,或指所施之财物。
92 【戒体】戒之体性。旧译无作,新译无表。指行者受戒后,于身所生防非止恶之功能。亦即对于戒法之信念与奉持戒法之意志。
93 【梵行】清净的行为,也就是断绝淫欲的行为。
94 【学处】意谓所学之处。一般指戒律。如五戒、八戒、十戒等,称为学处。
95 【胡麻】原产于印度,今世界各地均有栽培。其种子扁平,颗粒甚小,有白色、黑色、茶色三种,于诸经论中,每以胡麻譬喻微细、遍满、无数之义。
96 【圣果】(一)依圣道所证得之果报。即指菩提涅槃。 (二)指四种沙门果中之阿罗汉果。
97 【须陀洹果】声闻乘四果中的初果名。
98 【定 】亦称增上心学,指禅定。即摈除杂念,专心致志,观悟四谛。小乘有四禅,大乘有九种大禅、百八三昧等。小乘四禅为:1、初禅。即禅定的初级阶段,这时沉思于专一,摈除情欲、消除不善心,这就是“离”。由此渐进而生喜乐,即欣喜与慰安。但此时尚有思虑,尚未达到表像的沉静,故称初禅。2、二禅。由初禅进而安住一想,达到表像的沉静,获得一种更高的喜乐。3、三禅。由二禅进而舍离喜乐而达到完全安静境地,获得轻安的妙乐。这时已产生了智慧,达到了正念和正智的阶段。但此时尚有身体上妙乐的感觉,所以对涅槃境地来说还有一段距离。4、四禅。由三禅再进一步,完全超脱苦、乐,连自身的存在都已忘却,达到舍念清净的境界。即涅槃境界。九种大禅为: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烦恼禅、此世他世乐禅、清净禅。百八三昧为:般若经典中所说的一百零八种禅定,《大智度论》卷五有详细说明。
99 【好相】妙好之异相。谓行者感得佛身并光华等种种妙好之异相。
100 【领解】理解他人所教,称为领解。又作领悟、解会、领览、领得。
101 【大众】多数之众。一般指比丘等多人集会。
102 【恶趣】又作恶道。为“善趣”之对称。趣,为往到之义。即由恶业所感,而应趣往之处所。一般以地狱、饿鬼、畜生三趣称为三恶趣,又称三途、三恶道,为纯粹恶业趣往之处;其中,依嗔恚趣往地狱,依贪欲趣往饿鬼,依愚痴趣往畜生。相对于三恶趣,阿修罗、人、天等三趣称为三善趣,为行善业者所趣往之处。若以现实人生取譬,嗔恚即为地狱,贪欲即为饿鬼,愚痴即为畜生,斗争即为阿修罗,喜悦则分别为人间、天上。此外,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一愿为无三恶趣愿,第二愿为不更恶趣愿,此二愿皆为大悲拔苦之愿。
103 【总相戒】指十善戒。戒波罗蜜总摄一切戒法,譬如大海总摄众流;如十善戒为一切戒法之根本,称为总相戒;其余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无量诸戒皆为别相戒。
104 【三昧】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华译为正定,即离诸邪乱,摄心不散的意思。
105 【三身】法身、报身、应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不过我们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证得了;报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的分别,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内证法乐之身,他受用报身是佛为十地菩萨说法而变现的身;应身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
106 【宿业】过去世所造之善恶业因。又称宿作业。即指于现世感宿业之果报,而现世之行业又成为来世招果报者。一般多以宿业指恶业因,另以宿善指善业因。
107 【现行】“现行”一词,在语意上有“实现”、“现在发生作用”之义。此指潜藏于阿赖耶识中的种子显现为现象。亦即由种子产生色法、心法等一切现象。此中,色法必由色种子产生,心法必由心种子产生。
108 【识】其原意是指分析物件之后所生起的认识作用。这里指十二因缘中之识支︰即人于托胎刹那时之意识。
109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缘起,是说明众生生死流转的过程。十二因缘是无明(贪嗔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
110 【业】我们的一切善恶思想、语言、行为,都叫做业,好的思想、语言、行为叫做善业,坏的思想、语言、行为叫做恶业。
111 【菩提心】求无上菩提之心。详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称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或略称道心、道意、觉意。此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是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则得速成无上菩提。盖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萨最初必发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称为发菩提心,略称发心、发意;最初之发心,则称初发心、新发意,为菩提之根本。《大智度论》卷四十一云(大正25·362c)︰“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此菩提心之内容,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知,佛道无上誓愿证”之四弘誓愿,前一为利他之愿心,后三为自利之愿心。要言之,此心即是二利之愿心,其体广大,其德无边。故诸经论广叹其德以劝发行者。旧译《华严经》卷五十九云(大正9·775b)︰“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则为良田,长养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则为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水,洗濯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则为大风,一切世间无障碍故。菩提心者,则为盛火,能烧一切邪见爱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日,普照一切众生类…
《居士学佛100问 (注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